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感悟美國--橫跨美國之旅中的沉思
送交者: 00998 2003年05月22日18:56:45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從二00一年五月二十四日開始,到七月二十七日止,我和六位美國同學歷時二個多月,完成了全程約三千六百五十英里(約合五千八百多公里)的橫跨美國自行車之旅。
    
    此次旅行對我個人閱歷和視野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誠然,旅行開始之前我已經在美國學習生活了將近兩年。但是,由於生活的區域幾乎全部局限在信息發達、文化多元的大城市,因此自以為對美國的了解未免過於片面粗淺,心中總是有一種想走出去全面真實感受美國的衝動。在旅途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都穿行在美國廣闊的鄉村山野地區。象我將在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這些地區呈現出種種完全不同於城市的景觀、節奏和韻律。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這次旅行,既使是在最淺顯的意義上,我對美國的理解都是零碎不全的。兩個多月的親身經歷使我印象中的美國圖像逐漸清晰完整起來。它不僅有密西西比河河谷的豐饒肥沃,還有懷俄明州沙漠地帶的荒涼貧瘠;它不僅有好萊塢式的浮華熱鬧,還有寂寞小城的普通平淡;它不僅有紐約大都會的繁華擁擠,還有西部破落小鎮的蕭索冷清;它不僅有硅谷高科技產業的日新月異,還有中西部農業種植結構的一成不變;它不僅有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居民的斯文莊重,還有西部牛仔的粗獷豪放;它不僅有中西部民眾的熱情善良,還有卡車司機的粗暴無禮;它不僅有富商大賈毫宅的輝煌尊貴,還有街頭流浪漢的寒酸苦澀。總之,真實完整的美國是一個有着豐富多樣性,並常常充滿矛盾的美國。是這次旅行讓我得以如此全面地了解美國,即使僅就此而言,它無疑也是成功的。

      在我看來,旅行的好處不僅僅在於它能夠為遊人提供一個以直觀方式了解世界的機會,還在於它能促使遊人不斷地思考他們所看到和經歷的一切。

      連日來,我每天奔波在紐約密密麻麻的人造叢林世界裡;而前不久,我還在一望無際的曠野中無拘無束地天馬行空般自由馳騁。我分明意識到自己現在身處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因為紐約的喧譁、嘈雜、擁擠和侷促與美國西部山野林莽的安靜、沉寂、空曠和遼闊恰好代表着美國整個國家風貌的兩個極端。可以說,紐約人追求財富的激情和欲望是這座城市永遠向前邁進的不竭的動力源泉,功利性無疑是它最顯明的特徵。西部的深沉和安詳則更多地有着精神性乃至宗教性的內涵,在資本主義物質崇拜的狂潮中,這種精神性抑或宗教性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便可以成為人們追求心靈寧靜的樂土。當然,它們分別只是美國多姿多彩生活畫卷中兩個截然對立的極端,美國絕大部分地區則處於它們兩者之間。

      儘管如此,我想以它們為象徵來總結和概括我在旅途中對廣義美國文明的思考也許仍然是有益的。象任何其它文明一樣,比較年輕的現代美國文明也有其自身的物質性和精神性二元結構。就其物質性層面而言,以私人產權為基礎,以追求個人發財致富的野心和欲望為推動力的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模式在短短兩百多年的時間內,就在北美新大陸創造出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富神話。顯而易見的是,正象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靠武力掠奪搶占世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和原材料而最終取得對整個工業文明的支配地位一樣,這一模式最初之所以在美國能取得成功也大大有賴於北美廣闊新大陸豐饒無比的自然資源。同時,由於爭奪寶貴自然資源的需要,伴隨着一股股資本主義創業開拓激情的是對北美大陸原有印第安人的驅逐乃至殺戮。在人類創造的歷史性豐功偉績中,我們似乎總能聞到一絲絲血腥味。對於美國人民兩個多世紀以來所創造的物質奇蹟,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的二律悖反性依然適用。

      然而,在經過快速而成就巨大的資本積累後,這一模式早已走出初期工業文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已成為美國物質文明發展的最主要推動力。相應地,這種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模式也慢慢調適得更富有人性。直至今日,它背靠美國強大的科技實力,以一騎絕塵的態勢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全球高科技產業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驚嘆的活劇。其銳意進取的精神和成果已讓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均無法躲避或無視它的存在;並且,以目前的跡象來判斷,它仍未露出任何明顯的衰敗沉沒的兆頭。這也許是因為它適合人的本性,也許是因為它已把人們改造得適應了它。

      當今的美國,從表面上看文化多元主義似乎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其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在加利福尼亞州等地方,多元種族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乃至融合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對美國整個國家而言,這種理想既使有實現的可能,現實卻分明與之有很大的距離。我一路上沿途所看到的無數教堂明白無誤地告訴我,美國依舊是一個基督教文明的國家,正象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教授享廷頓所指出的那樣。

      追根溯源,現代美國之能夠建立,乃完全是由於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推動。最早移民到北美新大陸的英國清教徒的本來意願是要在那一片陌生土地上建立一個孤立自由的清教徒世界。他們並希望依靠大西洋的天然屏障來抵禦異教徒的影響和侵犯,從而在北美形成一個純粹的上帝子民的樂園。有調查表明,時至今日,美國百分之九十的國民仍有某種宗教信仰,這一比例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可能是最高的。在信教的大多數美國人中間,各種分支、流派的基督教無疑占有支配性地位。在我經過的許許多多鄉村小鎮上,教堂往往是當地最漂亮莊重的建築之一,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美國人對宗教所懷有的熱誠。

      顯然,基督教對美國人精神、思想和感情的影響源遠流長。儘管現在美國的人口構成有了很大變化,這種影響也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退。在此,我不揣冒味,將美國西部曠野的深沉和安詳比喻成基督教精神內涵的重要表徵之一。因為我認為,除了提供道德勸喻的功能之外,基督教還在促使人們不斷反思,進而引領人們走入心靈的安寧詳和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精神向度的基督教信仰和物質層面的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模式構成了美國文明的主要內容。作為美國文明其他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憲政共和的政治制度和色彩繽紛的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則是這兩大因素直接或間接交相作用的結果。綜觀美國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正是主動的、外向的、充滿進取精神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和主靜的、內省的、起鎮定人心作用的基督教信仰之間的互動互補使美國文明作為一個整體得以均衡,有效,和平地向前發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兩大因素仍將是推動美國文明進步的主要力量。
  
--------------------------------------------------------------------------------------------------------------------
不是一絲絲,而是充滿:

西方的殖民地開拓史本來就是非常血腥的,不管是北美還是南美、非洲、亞洲、澳洲。
如果我們也走這樣的原始資本積累的路,還會更加血腥,而且只有在自家的土地上自相殘殺(人均資源少得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尋找原著及其作者
2002: 杭嘉湖印象:旅行札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