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每次在新聞上看見這樣的標題,都會令我們痛心不已;但更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有許多逝者的親人在忍受失去親人痛苦的同時,還要承受經濟上的窘迫,為了讓逝者體面的離去,不得不向社會求援--募捐。
每當這時,我就會想,如果他們買了保險,結果就會大不一樣。每一種行業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價值,相信保險業也是如此。也許因為中國的保險業走入百姓家中起步較晚,加上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不同,有些人感覺買保險是不吉利的,好像是在詛咒被保險者一樣,有點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
第一次接觸保險,是在兒子出生後,單位推銷兒童醫療保險,只要花大約一到兩百塊(時間久了,記不清了),一次性付款的醫療保險,只要孩子生病住院就能夠報銷消費的百分之六十,並且六十歲後可每月拿一百二十塊。很多同事認為,單位本身給孩子百分之百的報銷藥費,根本沒必要再買保險,買了倒好像是詛咒孩子生病住院似的。
我考慮到,孩子小,生病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歷,而且保費並不算貴,所以幾乎沒什麼猶豫,就為兒子買了。我倒沒指望後者,但前者在兒子出國前卻起了很大的作用,兒子小時候身體比較弱,兩次住院,保費早就“賺”了回來。一年後我的同事們看到這種保險的確不錯,再想辦時,大概保險公司看到這種險是賠本的買賣就停售了,但賣出的為了守信用繼續有效。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國內買保險而嘗到了甜頭。
來到加拿大後,才知道這裡的保險業應該說是早已納入正軌,深入人心。特別是像汽車業,駕駛員是必須買保險的。可是,險種不同,價錢也差的很遠。許多大陸來的移民朋友,一是因為保險意識不強;二是經濟所限,通常買車險時,買最便宜的,只保對方,不保自己。結果出事後,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無法支撐就會轉而向社會募捐的,同情和支援之餘是不是應該想到,如果買了全險,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在這裡,一般做父母的,特別是作為經濟支柱的那一方,通常會給自己買人壽保險,如果被保人一生平安,依據你買的種類,有的會在六十五歲後每月返還,像發工資似的。因為這裡父母對子女有撫養的義務,但子女對父母卻沒有贍養的義務,還是早為自己安排為好。過世後,兒女仍然可以繼承部分遺產或你也可以捐獻。
但重要的是,如果不幸早逝,另一方和孩子不會馬上陷入困境,儘管加拿大政府有各種福利不會讓貧困者無法生活,但父母的關愛卻會使孩子們的童年生活的更幸福。這也是你對兒女和配偶的愛的表現方法之一呀。
當然上述保險需要在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時才能考慮購買,但還有花費不多,但不能返還的生命保險,每月應當只要花是十元左右吧(我不是賣保險的經紀人,所以不是很清楚)。我們都希望大家永遠健康長壽,但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是人無法控制的,所以我們要不怕一萬,但要預防萬一。
再一種是旅遊保險,現在越來越多的移民在生活穩定和經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會邀請雙方父母陸續來看看,但政府的福利是不管旅遊者的,這就牽涉到買生病保險的問題,有許多人懷着僥倖的心理,認為父母年紀不大,身體健康狀況尚好,不會生大病,小病就吃點自己帶的藥應付了,於是不為父母生病保險。
當然,絕大部分人可能都沒有出問題,這屬於“一萬”;但如果你是那個“萬一”,不幸碰上了,可就慘了……我曾經的一位鄰居就是,她公婆來之前,我就把給我公婆買保險的那家公司和經紀人資料都給了她,又講了一番“大道理”。
誰知,她公婆到了兩個月後一天,她突然給我打電話說,她“栽”了,她當初聽了我的話後,想給公公婆婆買保險,結果被老公給擋住了,結果婆婆現在得了急性闌尾炎住院開刀,住了一周院,把近兩萬花了進去。
天哪,別說她,我聽了,腦子都‘轟’的一下子發悶,這是一個打工者一年的薪水呀!她給我打電話的目的是再要那家保險公司的資料,為她公公買保險呢,這算是亡羊補牢吧。
後來還聽說了一些朋友的父母,因為沒有買保險,感覺身體不舒服後,就打斷了原先的居留計劃,緊急回國治療,這樣弄不好會加重老人的病痛,給做兒女的自己,也留下深深的遺憾和愧疚。所以我的觀點是,該買的保險千萬不要省,寧可奉獻出去,只要家人平安。但萬一發生了,大家也不會抓瞎。(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