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加拿大華人新移民:一家在多倫多的花銷明細賬
送交者: 輕不狂 2010年08月02日00:40:17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朋友最近要一家三口登陸多倫多,詢問我要帶多少錢可供全家人一年的花銷。

  雖然許多登陸指南上指出一家三口最少應該攜帶C$15,000加幣,但是這C$15,000能幹哪些事?能維持什麼樣的生活?這些都是朋友關心的問題。當然,錢是越多帶越好,但是,人民幣正面臨升值,要不要一次性全端過來?國內的房產要不要賣掉等等都是些具體問題。

  恰逢年終,我也趁機盤點一下自家的財政收支情況順便回答他們的問題。

  這一算不要緊,一算還真嚇了我一跳:我們是2004年8月登陸的,登陸時共帶了大約C$40,000加幣。2004年稅後收入大約 C$3,000;2005年我們兩口子的稅前收入大約C$53,000加幣,除去稅,應該還餘下大約C$41,000。但是,到目前為止這掙來的4萬多不僅全花掉了,而且從國內帶來的錢還虧空着C$20,000加幣。也就是說,我們從2004年8月登陸到2006年一月之前這1年零5個月裡一共花掉了6萬 4千加幣。

  這些錢都花到哪兒去了呢?

  租房

  我們一共搬了三次家。

  第一個“家”在Scarborough,一室一廳獨立廚房獨立衛生間的地下室,包水電Cable,$500/月,住了4個月零幾天,付了5個月房租,共C$2,500。

  房子不很新但挺乾淨,家具也齊全。房東是位中年單身女性,大陸移民,人不錯,從來沒限制過我們洗衣服,做飯,還經常開車帶我們出去買米買面什麼的。但有兩件事是我們租房時講好的:不報稅;押一個月房租, 搬走必須提前一個月打招呼。

  2004年11月中旬,我在機場附近找了一份工作。地點挺偏,找不到Carpool,但我需要這份工作來打破“缺乏加拿大工作經驗”的怪圈。所以,無論多困難我也決心要做。我是那年9月份拿的駕照,屬於那種有本兒但從沒開過車的人,對車,對路,對方向都毫無感覺。老公當時還摔斷了腿,不能開車。所以我不敢開高速,只好每天早上從Scarborough的東邊沿着Finch一直開到427再往北去Bolton。上班高峰期,單程往往歷時2個小時。天開始變冷,有時雨雪交加的,在上演了幾次“馬路驚魂”後我們決定搬家。正因為租房時定下的第二條規則,我們在這裡只住了4個月,卻付了5個月的房租。第一,我們都是講信用的人,何況她一個女人家自己養房也怪不容易的。第二,出門在外,廣交朋友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家”在Etobicoke,兩室一廳的Condon,$990/月,也是住了4個月零幾天,付了5個月房租,共$4,950。

  本來打算接閨女過來後就長住這兒了,等老公的腿好了後也就在附近找了份工作。人算終究不如天算,2月初,因為政治鬥爭,我做的那個項目被擱淺了,於是我的Contract也就結束了。我突擊發了兩周的簡歷,又折騰了一個月,3月中接到了第二個Offer,可這份工作又回到了 Scarborough,於是,我又開始了每天從西向東的大挪移。

  一個偶然的機會,老公的一個球友說他們住的Coop Apartment剛好有一間兩室一廳的空房,周圍環境很好,離我工作的地方也比較近,關鍵是房租便宜,每個月包水電才718,只是需要夏天剪草,每周掃掃樓道。於是,我們以最快的速度遞交了申請並定下了這間公寓。當然,也是沒到月底,我們又多交了一個月的房租。我們的第二家房東也是大陸移民,多少有點過意不去,於是把一些家具及一台二手電腦統統送給了我們,雖說不是新的,但布置起來倒也溫馨,關鍵是有了那台電腦,省得我們天天搶筆記本了。

  第三個“家”就是現在這套兩室一廳的Coop Apartment,到現在為止,我們一共在這兒住了10個月,房租共花了7,180。

  至此,我們在第一大項―房租上共花費了14,630,加上搬家費,每次搬入時的洗地板,刷牆,挪Cable,遷電話的費用,算個15,000隻多不少。

  用車

  駕照我們倆都是一次過的,其中的費用:

  全科證書:

  報名費: 10;

  國內駕照翻譯公證費: 40;

  G1筆試費: 60;

  G2路考費: 40;

  路考租車費: 90;

  小計: 485(每人);

  買書費(交規): 25

  兩個人共計: $995

  考G牌時我們沒再請教練,自己練的,老公先考,共考了三次通過的;因為有他的經驗教訓墊底兒,我是一次通過的,每次考試費75,兩人共計:$300。

  買第一輛車:90年的Toyota 佳美“老馬”,$1,000買,C$2,000修,計C$3,000。

  開始定位買美國車,預算5-7千;無奈看了好幾輛,都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沒買成。有天偶然看到這輛90年的佳美,車是老了點兒,但公里數還行,17 萬多。有點兒鏽,但發動機的聲音很好。車主開價C$1,600;試車時發現前避震有點兒問題,需要換。我們還價$1,000,他立馬就答應了。反正不貴,這輛車就這樣買了。後來到修車廠換前避震、安檢、過戶、上稅上牌照,雜七雜八差不多又花了$650。後來,老公瘸了腿,就悶在家修這輛車―他把所有鏽的地方都打磨掉,然後補洞,打磨,噴防鏽,噴原廠漆,最後居然把這輛車修的乾乾淨淨,不算人工,材料大概花了$100。冬天,為保險起見,我們花$350換了定時皮帶,點火線圈,油封等。再後來,花$430換了剎車管,花$120換了兩個前胎,加上換機油等,修理總共大概花了$2,000。也許這輛車我們買虧了,但我們對它挺有感情的―正是它伴我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伴我們度過了在加拿大第一個寒冷的冬天。

  買第二輛車:98年的凌志ES300,整個拿下來統共花了C$14,100。

  搬回Scarborough以後,我上班一直坐TTC。儘管距離不遠,但要倒兩次車,走一段距離,單程在路上大約要花40分鐘到1小時。今年春天我懷上了老二,六月份把女兒也接來了。女兒的暑期Camp不算太遠,但也要倒兩趟車。先生上班的時間無法接送我們,這樣,我每天頂着太陽,懷着肚子裡的老二,拉着老大倒4次車歷時1個半小時才能回到家。這樣挺了一個月,我們決定再買一輛車。看來看去的,就買了這一輛:98年的凌志ES300,14萬公里,最高配置;最終交易價C$12,500;加上其它所有花費,我們統共在這輛車上花了C$14,100。

  車保險:$2708;

  2004年10月-2005年2月,共5個月:90年佳美一部車150/月,計$750;

  2005年3月-7月,共5個月:90年佳美一部車,130/月,計$650;

  2005年8月-9月,共2個月,90年佳美+98年凌志兩部車,399/月,計$798;

  2005年10月-12月,共2個月,90年佳美+98年凌志兩部車,255/月,計$510。

  汽油:大致估計C$5000-C$5500;

  這個很難精確計算,我們是喜歡往外跑的人,加上老公上班距離遠,以及我們每周日去Mississauga的華人天主教堂上牧道班,所以,從近幾個月的加油記錄來看,每個月的油錢大概都在$250-300之間。再加上去了5次大瀑布(陪朋友),兩次阿岡昆,一次蜜月湖,以及周末釣魚,花在汽油上的錢估計得有:C$5000-C$5500。

  這樣看來,我們花在第二大項―車上的錢大概在:$26,103-26,603之間,取個整數,計為C$26,000好了。

  日常開支

  除去房租,每月開銷包括:

  電話, 手機: 130

  人壽保險: 250(2005年一月開始)

  食品+日用百貨: 350

  每月小計: $730

  一年零5個月共計:$11,160;取整數計為:C$11,000。

  技能投資

  我的專業領域是供應鏈管理,在國內從進出口,到倉庫管理、採購、計劃、ERP實施顧問等都做過。雖然有十幾年的外企工作經驗,但是,有一句話:“When in Rome, do as Roman do.”要想在加拿大站住腳,就要遵循這邊的職業發展軌跡。

  專職上學,對我來說不大適合:一方面,主要是覺得管理領域如果脫離了實際的商業環境,也就失去了最為寶貴的知識資源;另一方面,拖家帶口的,像 MBA這樣的課程我是讀不起也沒精力讀的。於是,就先從一些基本的專業認證開始。總之,這是一個長期的職業發展計劃,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加拿大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想一勞永逸的憑藉一項專業技能統吃天下是不大可能的。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投入了大約C$2,500,明年還會繼續。

  先生在國內是體能教練,讀完碩士已經是副教授了。來加拿大後發現這裡的體育機制與國內的截然不同,對自己的職業設計暫時還沒理出頭緒來,也就先打着工練着英語慢慢走一步看一步。考慮到明年我要在家帶孩子,家庭收入減少,他剛花$240考了個叉車證,花$1,000學了燒焊,打算在必要時找個 Part time工補貼家用。這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雖然不是凡事都深思熟慮,但也絕不拖泥帶水。人生有時就是這樣―現在輪到命運選擇你,而不是你選擇命運。我們能做到的唯有充分準備與耐心等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油菜花
2008: 男性多吃蘋果可保護性功能
2005: 在加拿大大學計算機系讀碩士的慘痛經歷
2005: 在加拿大大學計算機系讀碩士的慘痛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