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日本老婆,炒墨西哥地皮,做加拿大股票”,了解康有為的人都知道這是他“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路”的部分海外生活寫照。100多年前,康有為曾踏足歐美多個國家,而加拿大對他來說,更有不尋常的意義。《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對康有為在當地的遺蹟做了一回考察。
荒島上的故居不見了
加拿大算得上康有為的重要落腳點。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他開始周遊列國,轉年便到達溫哥華,在附近的一座荒島上建造了中國風格的庭院,取名“廖天室”。正是在這裡,他組建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還發行了股票,希望募集資金投入保皇事業。可以說,他後半生富有爭議的保皇生涯,是從這裡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他的名篇《游域多利溫哥華二埠記》更是膾炙人口。
100多年過去了,“廖天室”早已難覓蹤跡,據說前幾年有好奇者尋找過,結果發現其所在的荒島已多次易手,建築也非昔日本色。現在的主人是當地白人,對中國近代史並無了解,更不知如今屬於自己的地方,曾住過這樣一位中國的歷史名流。尋訪該島並無班輪,需乘私人船隻,據說島主人並不常在島上。記者探古尋幽的念頭,只得暫息。
趕上康有為的文物展
據記者查到的史料上講,溫哥華唐人街歷史悠久,當年初來乍到的康有為幾乎天天穿梭於酒肆和會所間,宣講“忠君勤王”直至涕淚橫流。這樣一個遍布康有為足跡的地方,沒準能留下他的遺蹟。結果在記者問到的人中,即便最熱心的華裔老人,也不能確知康有為究竟在哪間酒樓、哪座建築駐足過。甚至有些人只知道有個“南海先生”,而不知“康南海”就是康有為。
當記者苦覓康有為的遺蹟掌故時,一位朋友傳來消息,說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正在舉辦早期在加華人歷史的專項展覽。我按圖索驥,尋到那裡的展覽室,果然在一堆資料中找到了有關康有為的蹤跡,包括維多利亞的馮氏、李氏兩姓華僑宴請康有為的菜單,以及康有為手書“祭六君子文”的殘片、早期保皇會名單抄件,以及當年《華新商報》所做的“康有為昨抵溫埠”的報道等等。可惜不許拍照,記者只能悵然而歸。
名氣比不過孫中山
維多利亞是加拿大的卑詩省省會,也就是康有為筆下的“域多利”。“保皇會”的誕生地就在維多利亞致公堂總部,而轟動一時的“為光緒帝祝壽大會 ”,正是在維多利亞中華會館隆重上演。可惜當記者前去探訪時,早已找不到致公堂的遺蹟。歲月滄桑,當年盛極一時的華埠如今頗有些冷清。當地歷史學者告訴我,19世紀末的海外僑界,正是各種思想交鋒的舞台,就在康有為苦心構建保皇會的同時,民主共和思想也悄然傳入,整個溫哥華華界對他的“忠君救國”不再感興趣,就連他一度得勢的維多利亞地區,華界主流也漸漸被孫中山的共和思想吸引過去。孫中山發動起義的經費,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保皇會”的誕生地致公堂變賣房產的所得,這正是記者找不到康有為“保皇會”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維多利亞,還可尋到孫中山的許多遺蹟,孫夫人宋慶齡曾在1981年接受維多利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而在溫哥華唐人街,典雅幽靜的“中山公園”已成為著名的華埠地標。也許,康有為在加拿大蹤跡難覓的原因,就在這一明一暗的對比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