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世界上最長的街道——央街
送交者: 賈志偉 2003年06月13日20:15:26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生活在多倫多的人,應該說沒有人不知道央街(Yonge Street)。央街是多倫多知名度最高的街道,也是多城最主要的通路,它是反映加拿大最大城市——多倫多活躍程度的晴雨表。這條街的中文譯名甚至比英文還貼切,因為南北走向的央街,是城市的一條主軸,將多倫多大致上分為東西兩片。

依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央街是世界上最長的街道,從多倫多港灣(Toronto Harbour)開始,向北穿過多城,後以11號公路延續,一路上經過眾多的安省城鎮,並在考昆(Cochrane)鎮轉頭向西,一路小跑,最終到達安省的雨河(Rainy River)和美國明尼蘇達州美加邊境處的國際瀑布,全長1896公里(1178英里)。

其實在最初,央街甚至還不是多倫多(當時稱之為約克鎮)的一部分。城市的開創者約翰·格拉夫·西米柯(John Graves Simcoe,1752-1806),時任上加拿大(Upper Canada,今日安省的前身)的省督,開始在小鎮的北部規劃道路的建設,以防止美國的入侵。西米柯在加拿大的時間不到4年(1793-1796),後因病於1796年返回英國,這是後話。

出於戰略上的考慮,需要修築一條道路,以確保英軍進出五大湖區的北部,特別是約克港和西米柯湖(Lake Simcoe),因為這是連接喬治灣(Georgian Bay)和五大湖上游(Upper Great Lakes)水陸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道路將為駐紮在五大湖上游和約克鎮的英軍的軍事要塞之間提供一條便利通道。

在1794年2月,大英帝國皇家御林軍(Queen's Rangers)的一個先遣隊在代理勘測指揮瓊斯(Augustus Jones,1758-1837)的率領下,作為第一批勘探人員開始道路的標識工作。砍伐茂密的灌木林需要技術和大量的勞工,瓊斯認為在冬季更好,因為樹枝枯萎,更便於勘查。

御林軍當時修築的道路寬度為20英尺,並對道路的兩側進行了大致的規劃。同年8月,他們到達康山(Thornhill)。因時值與美軍戰局吃緊,御林軍需要抽調人手去尼亞加拉邊境,築路工程暫停。

其後,另一組人馬在波瑞(William von Berczy)的帶領下,在康山和朗斯達夫(Langstaff)之間繼續工作,但惡劣的天氣和疾病的困擾,阻止了他們前進的步伐。

在1796年1月,皇家御林軍的瓊斯返回,繼續開展並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在43天之後,他們終於到達西米柯湖區,這一地點就是今日的Gwillimbury。今天,如果我們從多倫多市中心駕車沿快速道DVP和404北上Gwillimbury,近乎相同的距離,也不過約一小時的車程,足以想象當時央街築路工程之艱辛。

省督西米柯以他的老朋友喬治·央爵士(Sir George Yonge,1731-1812)命名這條道路為央街。央爵士是1791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戰時內閣的大臣。他本人曾簽署了一份文件將皇家御林軍指派為一個團,以保護新的省份。

央爵士本人從未到訪過加拿大,但他作為省督西米柯在英國故土的莊園所在地哈內敦(Honiton)區的國會議員,與省督聯繫極為密切。在央爵士戰時大臣的職位期滿後,被委任為礦業部長,其後在英屬海外領地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任總督。他本人畢生熱衷於道路和建築,因而,以他的名字為央街命名實不為過。

在十九世紀期間,央街延伸到安大略湖邊,成為商人、農民、國民軍和驛站班車乘客進出城市的主要通道。在1850年,央街在書院街(College)和布洛街(Bloor)段只有兩座大的莊園,占地200英畝,其房屋臨街距離遠達1/4英里,使央街這部分幾乎在林中穿行。1869年,蒂莫西·伊頓(Timothy Eaton)在央街178號開張了他的伊頓百貨公司,這一被稱為加拿大人購物革命化的行動,也吸引了其他的貿易商。在20世紀初期,央街逐漸成為多倫多最主要的購物街道。

今天,央街在國王街(King)和布勞街(Bloor)之間,處處可見購物者、通勤者、扎着頭巾遊逛的年輕人和觀賞戲劇的人們,以及那些欲感受這裡氣息的人們。不過,一旦離開鬧市區的中心,遊人將會發現,央街足以稱得上是加拿大的一條文化長廊,不同的區段特色迥異。登打士街(Dundas)一帶眾多商店眩耀的霓虹燈和俗氣的櫥窗展奇異地混合在一起;玫瑰谷(Rosedale)優雅精巧的古玩店;艾格靈屯大街(Eglinton,有人說,譯名太土,其實Eglinton在一開始還真是一個村莊)新潮的咖啡館;芬治大街(Finch)的高層住宅群;沿着這條世界上最長的街道北上折西,央街展現出不同的個性化風采。與多倫多一樣,央街也是其他許多城鎮和村莊的主要幹道。

說起央街,不能不提到布洛街(Bloor Street)。在城市發展的初期,作為拓荒先鋒的勘察員開始規劃多倫多這個年輕城市內外的不同道路。官員們很快發現,需要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為不斷進行的道路維護提供資金。因為在嚴酷的天氣條件下,泥土鋪就的道路經常泥濘不堪,不能通行。

在當時,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是徵收通行費(toll),而央街作為最為繁忙的公路之一被選中。通行費在十九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徵收,從一隻動物一分錢到每輛車幾分錢不等。收費的大門也很快建立起來,位於現今眾人熟知的、始終繁華時髦的央街和布洛街十字路口北部。這也就是為什麼布洛街名的前稱是收費門路(Toll-gate Road)的典故。

實際上,省內所有的收費道路在1896年取消。官員當時發誓,今後將不會再收費。省政府將通過徵收入息和汽油稅,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一個世紀之後,政客們拋棄了曾經的諾言。在1997年,隨着407高速公路的開通,收費公路再次重返舞台。只是披上個高科技的馬甲,美其名為ETR——電子收費公路(electronic toll road的縮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多倫多逐漸向外擴展,由於城市周邊的鄉村地區房價低廉,吸引了許多年輕的家庭和新移民向外遷移。這一情形正如同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的7號公路、Major Mackenzie Dr一帶地區。對多倫多城市發展頗有研究的一位教授告訴筆者,從城市化的角度講,多倫多及近郊基本上是以央街為準,每十年一條大街向北發展。如上世紀50年代的艾格靈屯大街(Eglinton Ave.),60年代的勞倫斯(Lawrence Ave.),70年代的雪拔(Sheppard Ave.),80年代的芬治(Finch Ave.),90年代的士刁(Steeles Ave.)等。

如果細心觀察一下多城北部的央街,儘管面臨央街走廊開發的壓力,目前仍然可以看見一些破舊不堪的房屋散落在街道的兩側。1974年,央街地鐵北上擴展至芬治(Finch)站並開通,其直接結果是導致許多房屋被寫字樓、公寓和共管住宅樓群所吞噬。(星星生活周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