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來,被稱“廣寒宮”的月亮是冰冷的。特別是嫦娥奔月之後,大家對月亮的印象,便是冰清玉潔了——那就是很冷的意思。許多文學作品裡頭,關於 冰冷的月光的描述不少,如李商隱《無題》詩中的“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又如李白著名的《靜夜思》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看李 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連大師們也把月光比作寒霜,這月光該是多麼的寒心呀!
但自從李白先生的《靜夜思》裡,通過冷如霜的月光把自己離鄉的孤寂和離愁表達得淋漓盡致,從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後,冰冷的月光便一下子成 為了人們思念故鄉、表達離愁的最佳借代物。同樣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後兩句便如是說:“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從此以後,無數望月的 詩詞裡,便多數和思念有關了——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范仲淹的詞《蘇 幕遮》“照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遙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在一個月高風清的夜晚、夜深人靜的時刻,對於客 居異鄉的人們來說,思鄉之情難免驛動於心。此刻的皎潔明月,成為人們傾瀉情感的最好對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 蘇軾先生借着酒勁,居然質問起了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正是因為月亮的陰晴圓缺,恰好代表着人生對悲歡離合的看法,更使人們深深地對初虧的月亮充滿着期待,期待着月圓之日,便是重逢之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 嬋娟。”
思鄉的明月雖然冷,卻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熱忱的元素,深深地嵌入到中國人的骨髓裡頭,演變成了一種思想。即使跨過了千山萬水,來到了異國他鄉,這個元素依然存在,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明月千里寄相思”,思鄉的人們從月光中得到了寄託。透過中秋時分最圓的月亮,人們尋找着和故鄉重逢的機會,即使不成,也會遙遙地向遠方祝福。那一刻月光如水,輕輕地撫慰着遊子的心。此刻的月光不再冰冷,而是充滿着人情的溫暖。
事實上,月光也有溫暖的時候。
特 別是月亮初升時,看圓圓的月亮借着夕陽的餘暉,染成橘紅色的時候,月光給人的是熱情的印象。還記得那一年的中秋,在離家鄉相隔萬里的溫哥華,在一個孤寂的 海灘上,月光帶給我的溫暖。同樣在這個海灣上,停泊着來自故鄉的海輪。圓月懸停在海輪的上空,我看着她漸漸變得冰冷,內心卻感到她的溫暖。這一夜,有月光 灑落在海面上,陪伴着思鄉的人們,讓冷清的暗夜變得溫暖。
無論這月光是冷是暖,她都能把思鄉的夢照亮,並溫暖着思鄉人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