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加拿大的女人生活千姿百態
送交者: 聊聊寶貝 2012年01月11日23:36:12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北美(不包括新移民)。北美女人不太好寫,因為她們對生活的選擇是“千姿百態”的,家庭主婦,職業女性,半職業半主婦,獨身,單親媽媽,只同居不結婚,同性結婚等等,似乎每一種女性的生活都過得“理直氣壯”似的。後面幾種近年來由於數量在不斷增加,所以社會不怎麼提哪種生活代表主流,只說哪種生活方式更傳統而已,並且無論哪一種生活都被社會認可和法律保護。 為什麼加拿大的女人生活得這麼“千姿百態”呢? 其實是有其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的原因。

  (一) 加拿大,美國沒有什麼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所以以歐洲移民為主的早期移民所建立起的主流文化實際上就是歐洲文化的延續,是一脈相承的。就加拿大來說,它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的國家,在基督教文化里強調一夫一妻的同時,也很強調對婚姻的忠誠和夫妻之間的尊重和愛護。男人掙錢養家,女人操持家務,生兒養女是被這個文化從“宗教意義”上加以認可,接受和保護的,因此無論丈夫還是親朋好友,沒有任何人會認為“家庭主婦”或“全職媽媽”是過的“被人養着” “不勞而食”的生活,他們尊重女人自己的選擇。

  (二)由於西方文化經歷了文藝復興之後的人性解放,張揚個性,宣揚人權和民主等一系列的革命,因此在西方,“人性”“個性”“人權”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並為此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保護人性,人權的法律制度。自古以來就不是每個女人天生就“喜歡”“善長”“甘願”呆在家裡做那些“伺候人”的“瑣碎”家務勞動。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西方,北美又經歷了“性解放運動”,“婦女解放”和“女權運動”的革命,於是大量的女性走出家門,進入社會,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然而,隨之圍繞孩子的成長出現的家庭和社會問題,又使西方在七,八十年代對女性是否要回歸家庭進行了反思。之後,北美女性在選擇生活上變得更理性和多樣化了,同時北美社會也為此建立起了一系列保護女性生活的法律制度。

  (三)儘管美國,加拿大的意識形態是一樣的,但加拿大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僅多倫多就有八十多個民族在這兒共生共存),社會是以西方文化為主流,各族裔文化為輔的一個強調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生活的各族人和她的政府,如果沒有一個“無比寬容”的心態,是不可能“國泰民安” 的。故,有人形容加拿大像一幅“馬賽克”拼圖,在這兒的每個民族實際上都是生活在自己文化的“小社會”里之下的加拿大“大社會”里的;而美國文化不強調多元文化並存,對“外來人”它希望你儘快融入它的主流文化,所以有人形容它像一個“大熔爐”,也就是說在美國,你如果不會說英文會感到生活十分不方便,而在加拿大,你可以沒有這種感覺。

  那麼加拿大又是怎樣從法律上保護這些定位在各種“職業”上的女性呢?

  (一)“家庭主婦”們的生活。

  一般來說,加拿大人對物質生活不太講究,也沒有強烈的追求欲望,更沒有虛榮和攀比的現象。這兒的商業很不發達。商品,無論是用的還是穿的,一點也不 “琳琅滿目”“花樣繁多”。與日本相反,這兒的主婦們過的是不用刻意去講究妝束和穿戴的極其樸素,簡單,舒適和自然的生活。對飲食,加拿大人很強調“食品的健康”,而對 “口味”卻並不十分講究,因此無論是外出吃飯還是在家裡做飯,西方人對“吃”的要求都不高,這又讓主婦們省了不少要不斷提高“廚藝”的心。“飲食文化”永遠是亞洲的特色,在這兒你很難看到西人的哪個餐館會像有的中餐館那麼總是“火爆爆”的。

  在子女教育上,加拿大的女孩跟男孩一樣從小是在父母,老師的“你最好”“你最棒”“你最特別”“你最漂亮”的讚賞聲中成長的。父母對兒女的培養注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做人”,二是“能力”(以後我會分享西方父母的育兒方法)。對子女,加拿大大多數父母的心態比較“隨便”,他們希望孩子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能自立於社會和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就行了。他們認為,一個會“做人”,又有各種“能力”的孩子,“天時地利人和”了,自會“成就一番事業”的。而且就是孩子“成龍”“成鳳”了,那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父母自然欣慰,但親朋好友不會“裙帶”着一起“雞犬升天”的。因此他們沒有那麼“心急火燎”的企盼孩子 “成龍”“成鳳”,也沒那麼功利的急着給孩子“指明”人生之路,更沒有那種“焦慮不安”的將自己孩子與他人“攀來比去”的無奈心理。

  加拿大“主婦”們的業餘生活主要以“奉獻教會和社區”以及“鍛煉身體”為主。加拿大的教會和社區有大量的“義工”都是這些主婦們在做;各種免費或低收費的“瑜伽班”,你也會看到大量的主婦們的身影。

  剛開始我認為這要有一定的“家庭經濟基礎作後盾”才能做到,後來我發現並非如此。她們中的很多人其實過的很“清平”,是她們的“心態”和對物資的“欲望”決定她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再加上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健全的社會福利又可以幫助她們去實現她們想要的生活。

  總之,在我看來,加拿大的“家庭主婦”和“全職媽媽”過的是比較“隨便”的生活,既沒有“虛榮”“面子”和“望子成龍”的育兒壓力,也沒有中國丈夫們給的那種希望妻子在家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在外要“又有事業,又能掙錢”的為妻要求。

  今天的加拿大男人對家庭,對婚姻有着不為我們亞洲女人所知的“忠誠”一面,西方人儘管在“性”上極其開放(準確的說應該是放得開),但它的“性開放”如果發生在婚姻之中的話,還是不被社會和家人接受的。已婚男人下班後都直接回家,幾乎沒有誰會在任何一種“社交場合”逗留和消遣。一位在加拿大銀行做到副總的大陸移民在網上發表文章說,他在加拿大由於工作的“飯局”,一年不會超過三五次,而他在國內的同學,也是做到了銀行高層職位,可在家吃飯的次數,一年不會有三五次(我不知道是否說得誇張了)。在這兒,夫妻之間一旦遇上不和,丈夫打罵,恐嚇了老婆孩子(移民犯這個問題的很多,本地人幾乎沒有),如果被告,那警察一定是會把男人送進監獄,並留下“犯罪記錄”的。若夫妻由於丈夫“外遇”或性格不合而離婚,造成無“家”可歸,和“吃虧”的也多半是男人,離婚之後的男人對沒有工作的前妻和孩子照樣要承擔撫養義務,撫養費由法律監督執行,你根本跑不掉。對於承擔了撫養責任的父親,母親想“隔離”父子,父女見面的機會也是不可能的。當然,由於妻子的過失而離婚的,法律也不會偏袒女性,一切在法律的程序下進行,誰也別想有“網開一面”的想法。

  (二)“職業女性”們的生活。

  正如我前面說過,西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歷了“女性解放”和“女權運動”的革命,因此今天的加拿大,做職業女性也很普遍。女性結婚生子後,有帶薪留職產假,產假滿後很多都會回去工作。一般來說,女性在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會辭職。這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多了,家務事和育兒的事也就多了,另一方面,加拿大的托兒費非常貴,這不僅在家庭開支上不合算,而且母親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務和帶孩子,太辛苦,也不合算。辭職之後,公司不再為你保留職位,什麼時候決定再工作,完全由女性根據家庭和孩子的情況自己決定。一般加拿大女性會等到孩子上小學或小學畢業這兩個階段開始出來再工作。

  加拿大是一個以非盈利服務行業(如政府,中小學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等機構)為主的國家,它沒有什麼自己的工業和商機,社會分工非常細,這樣就為擅長服務性工作和各種管理工作的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加拿大有各種找工作的培訓機構,有針對年輕人的,女性的,離職想回崗的中年人和移民們的。公司的招聘廣告只能刊登需要什麼職位,技能和經驗的人,不能有性別,年齡和族裔的要求。求職人的簡歷也只寫你有什麼技能,什麼工作經驗和工作經歷,最後寫你的受教育程度,絕不讓寫性別,年齡,族裔的信息。公司在面試求人的過程中,若有性別,年齡,族裔的歧視嫌疑,一旦被投訴,那是要負法律責任(這是誰也不敢擔當的責任)。

  另外,社會上的每一項工作和職位都有它對文化程度和工作經驗的要求。要想在你的行業里得到提升,一般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來證明你有足夠的經驗。如果想更換你的行業或職位,如,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行業,或從技術到管理崗位,那你要提供你能從事這個行業的學習證明或工作經驗,或你能勝任這個管理職位的學習證明,之後,你方可申請你想要的工作。這兒的各大專院校都設有各種專業的業餘學習和培訓課程,你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去學習(絕大部分是自費)。也許由於是移民國的原因吧,在這兒,你永遠都會看到不同年齡的,小至二十來歲,大至四五十歲,不分男女,族裔的人們奔走在工作,學校,家庭之間,他們或學新知識,找新工作,或充電,接受培訓,挑戰更高收入的職業,職位。人們是在不斷的學習和進取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加拿大加中網)

  在加拿大無論男女,從二十幾歲開始工作到六十五歲可以退休,一生有四十多年可以工作,而且加拿大沒有硬性退休年齡,女性停業十幾年再工作的很普遍。有的女性,由於一開始就進的大公司,好公司,她們生兒育女後不想離開公司,如果公司有半職工作的話,她們將自己的工作改成半職,等孩子長大之後再申請全職,或往高職位跳的也很多。如我所知道的多倫多教育局,它一共管轄了六,七百所中小學,據我所知大部分學校的校長都是女性。

  另外,在加拿大,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很不同於中國和日本。工作時間以內,你看到人們做的還挺“敬業”的,可是一到下班時間,人們立馬就走,似乎一分鐘都不多呆。一個朋友不可思議地對我說“我怎麼感覺有的人‘字’都沒有寫完,放下筆,關了電腦就走了”。無論在哪裡,如果你工作的太辛苦了,你就會聽到西人 “教導”你,“家庭第一,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工作可以再找,生活不可以從來”的“警句”,而且加拿大公司的老闆絕不敢在員工沒有同意的情況下讓員工加班,就這樣還要付1.5倍的加班工資。

  (三)其他類型的生活方式

  據說近年來選擇“獨身”和“單親媽媽”的在加拿大越來越多。這一方面,由於西方對“個性”“人性”的張揚,婚姻當中所需要的“寬容”和“忍耐”變得越來越來少,這是造成“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這也使社會上眾多的善男信女們對婚姻顯得越來越沒有信心,留下了不少“剩女”“剩男”的獨身者;另一方面,很多女性由於“擺脫”不了想做母親的“天性”,所以選擇“未婚生子”做“單親媽媽”的生活,政府會用社會福利和稅收來調節“單親媽媽”的生活保障,當然也有 “單親爸爸”。另外,只同居不結婚,或同性戀生活的女性在加拿大也不少。在這兒,由於人們對人性,陰私的尊重和保護,沒有人會對你的個人選擇和私生活有 “興趣”。在我曾經工作的一所高中學校,一共有三位校長,正校長是一位單親媽媽,副校長中,一位是獨身女性,一位是同性戀的男性。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班上有一個男孩有 “兩個媽媽”,也就是這個男孩的“父母”是同性戀。她們是那麼“毫不掩飾”的來學校接送孩子和參加孩子學校的各種活動,沒有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她們或“指手畫腳”她們和她們的孩子。在西方,婚姻,年齡,收入是屬於絕對的隱私,不容許被隨便“亂問”“亂說”的,因此無論是“單親”還是“獨身”,是“同性”還是“同居”,都可以活得很“正大光明”似的,不會有社會和他人所給的“心理壓力”。

  移民加國十幾年,一直生活在主流文化的外延,可是無論走到哪裡都讓我感到,加拿大是一個保護“弱勢群體”的國家。在他們看來,孩子,老人,女人,殘疾人永遠相對正常男人的來說是“弱勢群體”,因此要加以保護。加拿大的男人也在這種環境裡“練就”了一身如何做“gentleman”的本領,“大男子主義” 和 “男尊女卑”的觀念在加拿大沒有市場。

  今天,我雖幸運的踏進了加拿大的“主流社會”工作,但我們這代移民是永遠進入不了“主流文化”的。作為一個“語言不通”的文化“旁觀者”,我永遠不會真正的“懂得”和“融入”這裡的文化,只是覺得如果你沒有“絕代佳人”的長相,也沒有“能說會道”的“才能”的話,也許加拿大的生存空間對女人來說要更 “寬鬆”,更“自我”和更有“安全感”些吧。試想,作為一個“話都說不清楚”的四,五十歲的黃皮膚亞洲女性,能進入“主流社會”工作,這在中國和日本是不可能發生的。

  總之,在我經歷了中國,日本,加拿大三個國家生活之後,使我產生了這樣的感受:一,中國是一個“人治”的國家,有時一個人的一句話就可以左右一個人,一群人,乃至一代人的命運。日本是一個“德治”的國家,國民的公共道德素質非常高,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他們對信譽和誠信,對質量和服務的要求,可以說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媲美。以上兩個國家的國民絕大部分都活得比較“感性”,因此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糾結”比較多點。而加拿大是一個“法治”的國家,從個人的日常生活到社會生活,都有非常詳細的法律條文加以規範。在這個國家裡,法律是最神聖的,無論你有權還是沒權,有人脈還是沒有人脈,是權貴,還是平民,法律的“鐵面無私”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神聖不可侵犯”,故,這兒的絕大多數國民都活得比較“理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簡單,感情也就比較平淡。

  無論加拿大是好還是不好,對於移民來說永遠都存在文化難以融入的痛苦糾結,和找工作,求生存的掙扎。它的教育,醫療雖然“很好”,但也有很多的弊端。它的 “過於”淡定的生活態度,以及“過於”安寧和平靜的日子,讓喜歡熱鬧,喜歡“事業”和“成就感”,喜歡“前呼後擁”“呼風喚雨”的“感覺”的亞洲人感到 “百般無奈”的寂寞,孤獨和失落,尤其對於男人。


(canchinese)

0%(0)
0%(0)
  恩,說的真不錯  /無內容 - 呼吸新鮮空氣 01/14/12 (3408)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入籍就像趕鴨子上架?第一代移民你愛加
2010: 2009年聖誕Chelan湖之旅
2008: 美麗的維多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