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東西方中等教育之比較
送交者: 裕雄 2012年03月26日12:35:11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東西方中等教育之比較

 

摘要:探討東西方,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加拿大及美國的中等教育,從教育體制、課程設置,到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等諸方面的差別。中國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紮實;但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從體制到意識形態自由空間的欠缺,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造力。西方較為注重全面發展,鼓勵獨立性與創造力。然而美加普通中學和職業教育捆綁在一起的體制,學分制下的開放型管理,以及教師教學投入的嚴重不足;使學生兩極分化,整體上學業素養較低。

 

作者:沈乾若,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碩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博士。具有中國大陸和加拿大二十餘年大、中學教學及辦學經驗。

 

一.   從中國移民的困惑談起

. 教育體制比較

   1. 雙軌制與單軌制

      2. 班級制與學分制

      3. 管轄機構與考試制度

      4. 體制差別之歷史緣由 

. 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

      1. 課程設置

      2. 教學方法

. 教育理念分析

      1. 職業與平等

      2. 智育與全面發展

      3. 基礎與創新

      4. 依賴與獨立

      5. 勤奮與輕鬆

. 結束語

 

 

. 從中國移民的困惑談起

 

當今時代,中國人大量移民西方,一個主要出發點是孩子的教育。大陸的應試教育讓孩子們不勝重負,影響身心健康。 家長希望子女能夠在寬鬆,自由,活潑的環境中成長;希望移民到西方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和更光明的前程。

 

然而,移民北美後,中國家長不無遺憾地發現,孩子的學業程度比較低,學習松松垮垮,跟自己當年在國內學習的情形相差很多。同時,中國大陸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和理化競賽中連續多年的優異成績,華裔和亞裔學生在美、加等國代表隊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亦令人疑問重重:西方教育究竟比中國大陸先進呢,還是落後?

 

多年奧數的結果,特別是2009年上海在國際學生評估(PISA)中奪得閱讀、科學與數學素養全部三項的第一名,而且數學遙遙領先;新加坡、韓國、台灣等亞洲國家或地區名列前茅;令西方世界大為震驚。中國與東方在基礎教育的這一較量中遠超西方,這是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決策者和有識之士幾乎不敢相信的,令他們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美國總統奧巴馬將之比作美國人的另一個史普尼克時刻 ,即1957年蘇聯先於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時。

 

 然而相較之下,國內外民間的反響卻不很強烈。很多介紹西方教育的文章,還在為其大唱讚歌;很多中國人甚至教育界人士也盲目地認為西方教育一概比中國先進。有人甚至說中國大陸學生不過是考試機器。令人不勝唏噓。

 

 西方之先進似乎不容置疑。現代科技體系是西方人建立的;各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諾貝爾獲獎者,有幾個東方面孔?世界大學排名前二十位全部為西方國家;中國的北大、清華能夠上榜已很榮耀。的確,制度的根本差別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與西方相比難以望其項背;中國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在世界上的排名反差之大,也着實令人迷惑。

 

 然而,若將高等教育的結論引申至基礎教育,則大謬不然。事實上,與某些奧運金牌不同,中國大陸奧數金牌有着深厚的基礎,其地位是難以撼動的。它提供的信息與警示也是極其強烈的。如果不是自教育體制至教學方法的巨大差異,歷史文化的深層次的原因;如果不承認中國與東方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強的優勢,而西方存在嚴重弊端,是無法解釋的。

 

2008年美國政策基金會的研究報告指出:“向專業工作者、外國留學生、及合法移民敞開大門對美國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如此,加拿大也在跟進,調整移民政策,大規模吸納中國與東方國家的高科技人才。事實上,美加高等教育和高科技的隊伍中,相當大的比例,是中國與亞洲、東歐和中東國家培養的人才。2005年,獲得美國院校博士學位的本科生生源院校,排在榜首的,不是哈佛,不是麻省理工學院,而是中國的北京大學。這說明,論基礎教育,中國遠較西方紮實;西方雖然使極少數精英脫穎而出,卻未能從青少年中培養出足夠數目的科技人才。

 

不要忘記,中國是有着數千年文化積澱,而且未曾斷代的文明古國。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世界歷史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只是最近兩百年落後了。延續一千多年選拔官吏的制度——‘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在中國形成了深厚的尊師重教傳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如果說封建時代的教育還只惠及少數國民;那麽一百多年來,在蔡元培,胡適,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為代表的幾代人的努力之下,學習先進的西方國家,中國的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使中華大地桃李滿園,人才濟濟。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在學養和人格操守上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思想文化界產生了許多大師級人物。一九四九年以後,大、中、小學各級教育都得到了空前規模的普及和發展。事實上,八十年代起中國經濟的騰飛,除改革開放的國策以外,若非長期培養造就的大量人才儲備,是不可想象的。

 

筆者親歷了國內與西方兩套教育體系,具有二十餘年教學與辦學經驗。本文將就教育體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等各個方面對中國與西方中等教育作一比較,以期引起廣泛、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 教育體制比較

 

1. 雙軌制與單軌制

 

中國大陸為雙軌制。這指的是中等教育階段,普通中學與職業教育學校並行。民國時期至文革前,小學畢業生或升初中,或進技工或職業學校,或加入勞動大軍;初中畢業生的出路,或升高中,或讀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或中等師範學校。稱為“三足鼎立”。文革中職業教育破壞殆盡,改革開放後又逐漸恢復。但隨着社會教育程度的提高,相當於初中程度的職業教育基本上已無需求,況且中國實行從小學至初中的義務教育,故職業教育大多與高中平行。

 

雙軌制下學生分流的結果,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程度比較整齊,而且相當的比例以升大學為目標。這就使得普通高中培養目標明確,重心是為大學輸送人才。從而課程設置和教學得以更多的向升學類學生傾斜。各門課業均循序漸進,穩紮穩打,訓練學業基本功,培養分析推理等從事科技工作必要的素質。可以說,國內普通中學實施的是精英為主的教育。

 

 但是,由於職業教育的發展還遠遠未能滿足社會需求,而且中學生尚未定型,很多人要在高中階段甚至畢業後方能確定職業取向;所以實際上大多數非升學類學生也入讀普通高中。這樣,普通中學繼續沿用幾十年前設立的一套做法,着眼於精英,以升學為目標,對非升學類學生的利益和需求照顧很少,便成為一大弊端。

 

 更為嚴重的是,九十年代以後,隨着社會的兩極分化和腐敗變質,精英教育,智育第一的傾向愈益極端化,教育愈益失衡。富裕階層享受着包括出國在內的各種教育機會,而弱勢群體和農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資源則變得少之又少。教育的公平性在中國再次成為一個沉重的課題。

 

 話說回來,就體制而言,由於專門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存在,故中國的中等教育屬於雙軌制。

 

 再來看一看美加的教育體制。由於美加均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其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設或極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故為單軌制。專門的職業教育隸屬於高等教育,與大學教育統稱為‘專上教育’。學生不論職業取向如何,原則上均須讀完普通中學,才能接受職業教育,或加入勞動大軍。各色各類的職業技術院校,散布在各個地區的社區學院,即使培訓理髮師或廚師的專業,也要招收高中畢業生。

 

 所以,加國的中學應稱為‘綜合中學’。不同於普通中學,綜合中學任務繁重。除學業教育外,還須承擔部分職業教育功能,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從業人員。為大學輸送學生只是其諸多任務中的一項。 這種‘大眾教育為主,精英教育為輔’的體制下,各類學生混雜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顧此失彼,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美加中學一般不明確區分初、高中,更不發初中畢業證書。筆者所在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卑詩省),中學八至十級相當於初中,十一、十二級為高中。而為了多數學生能拿到畢業證書,所謂高中畢業,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只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來還一再降低標準。 然而即使如此,每年也還有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學生輟學或達不到畢業要求。

 

 這樣的事實足以證明這種體制之不切實際,不科學。人生成長——小學、中學、大學或就業——是人群從一體到分化的三個階段。而中學正是逐漸分化的時期。初中時,孩子慢慢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潛力特長,有些對於今後的職業有了些想法。 高中階段,‘書生’類型的孩子讀書好,準備升大學;有些孩子卻對學術全無感覺,而可能對某種行業或職業產生了興趣;仍然不大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麽的孩子,也在發現自己的過程之中。這些都是孩子內在的需求,心靈的呼喚。中等教育的責任正在於,在傳授知識文化的同時,一方面提供機會,引領學生認識社會,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為第三階段的升學或就業做好準備。

 

 然而,捆綁在同一個綜合中學裡的學生處於什麽狀態呢?

 

 首先,為了遷就大多數,升學類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雖然美加各級教育機構對此也做出了相當的努力,如開設精英班,精英分校,引進國際文憑課程,開設大學一年級課程,等等;但為大學深造奠定基礎是要從初中開始,循序漸進的。沒有一套完整的學業教育體系,實際上是讓升學類學生為就業類陪綁。這種中學自然達不到高度重視教育的華裔移民的要求;卻為美加眾多的補習學校和教師提供了生存空間。 

  

 另一面,就業類學生已到了學習一、兩門職業技能,為就業作切實準備的年齡。但綜合中學提供的一些選修課遠遠不夠。在升學類學生忙於報考大學的時候,這些學生卻內心空虛,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甚至沾染上抽煙、吸毒、校園暴力等不良習氣。

                   

 可見,高中階段將學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流,方為合理的體制。不但適合中國國情,西方亦然。不分流不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不分流無法因材施教,使學生各得其所。西方需要改變體制。設立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業學校;或將社區學院內的一些專業改為招收初中畢業生;同時強化中學的學業教育。而中國大陸也必需更大規模地發展職業教育,同時在普通中學裡實施照顧就業類學生的改革;或者興辦一批介於兩者之間的、兼顧基礎學業與職業教育的學校。

 

 2. 班級制與學分制 

 

中國大陸中學採用班級制。各年級課程統一規定,完全相同,學生沒有選擇餘地。學生組成固定班級,一同上課;不及格就補考,考不過則留級,所有各科重學一遍。每班配備一位班主任,嚴格管理。

 

 班級制的集體生活對十幾歲的孩子是非常有益而且重要的。 同學之間關係親密,利於養成團隊精神,便於管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步入社會之後的成年人,往往最為懷念的,就是中學時代的班級生活與同窗好友。

 

 由於學校,特別是班主任承擔了孩子教育的大部分責任,家長相對地比較省心省力。學校的這種管理模式可以稱為“保姆型”。對於大多數學生的學業和教育而言,班級制是一種建制上的保證。學生學得比較紮實,水平比較整齊。

 

 但國內實行的班級制缺少彈性,對學生的自由發展有很大限制。一方面,學業課程占據了絕大部分時間,沒有為非升學類學生提供適當的課業;另一方面,潛力超常的青少年也被捆綁住了手腳,沒有自由發揮、脫穎而出的空間。使得培養的人才過於模式化,個性得不到彰顯與發揚。

 

 美加中學則採用學分制。學校提供很多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省教育廳只規定必須修滿的學分,由學生自由選課。修課方式也很靈活,課堂聽課、網絡拿課、或成人夜校等均可,甚至自學後參加考試也得到允許。學生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然而如此一來,班級的設置變得不可能。一上中學,孩子就沒有固定班級,沒有固定教室,也沒有班主任了。教室通常屬於老師。像國內大學生一樣,中學生背着書包到處跑。 各年級只設諮詢教師,學生和家長可以去諮詢選課或其他事宜。這種設置,可想而知,對學生的管理相當鬆散,是一種“開放型”的體制。

 

學分制對學生和家長提高了要求,也加重了負擔。學生今後的職業取向如何?準備上大學否?學習什麽專業?家長要了解學校課程,也要清楚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年年幫助孩子選擇適當的課程。選課不當,以後的學業會很困擾的。

 

學生的自由度大,培養出的學生也就各類各樣,差別極大。優秀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較早修完中學課程,開始大學課程的學習,準備條件進入北美名校。學生們也有充分的自由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利於日後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畢竟十幾歲的孩子還缺乏自律能力,大多數學生在學業上抓得不緊,達不到應有的知識文化水準。而且由於缺少嚴格管教,學生沾染不良習氣也成為嚴重問題。

 

 美加中學多年來採用全方位的學分制,管理鬆散,對於青少年教育及社會成員文化素質的影響,不可低估。這樣的學分制適用於大學,中學不宜。對於十幾歲的孩子,管理務必嚴格,同時有靈活性,有一定自主權。 筆者相信,採取班級制是美加改變其教育落後局面的必要改革。中國中學則需開設選修課;滿足各類學生的需求。同時允許超常學生以其他方式修課。

 

3. 管轄機構與考試制度

 

民國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歸國家教育部管轄。不過民國時期的教育部長一般由教育家而非執政黨的官僚擔任。近年來,教育部對教育統得過死,干預過多,引起教育界的反彈。美國雖設教育部,但只有撥款,信息溝通等權限;權利主要在州政府和民間。加拿大聯邦政府不設教育部,教育歸各省教育廳管轄。但全國各省教育廳長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對外代表國家教育系統,對內作為一個資訊中心與溝通平台。依筆者之見,基礎教育乃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既需要高層次的專家參與指導,也需要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進行深入的研究,制訂長遠的規劃,作出科學的決策。一省的力量與水平是不夠的。這也是美、加中等教育不如人意的一個原因。

 

就考試制度而言,中國大陸施行全國統一高考。儘管存在弊端,畢竟對中學教學起到強有力的指揮與質量保證作用。美國考SAT,但其影響力無法與中國的高考相比。加拿大則沒有全國性考試。卑詩省原有全省統一考試,近兩年已取消,教學質量更難以保證。

 

4. 體制差別之歷史緣由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努力學習西方,包括教育方面的學習。廢科舉,辦學堂,普及教育。20年代初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主要學習美國。除確立了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全國統一學制外,在中學裡加強了職業教育。與現在的西方一樣,當年辦的是綜合中學,兼顧升學與就業,開設大量選修課,而且實行學分制。

 

這樣實行了十年,引起社會很大的負面反應。學生讀書沒有規矩,自由散漫,基礎知識不紮實,為高校輸送的人才不合格。在一片反對聲中,1931年起國民政府對中等教育體制進行調整。將綜合中學改為普通中學、師範學校、職業教育“三足鼎立”。同時取消學分制,改為班級制。

 

也就是說,中國這個學生學習西方老師,但發現了問題與弊端,早就作了相應的改變;而老師一直延用老辦法,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 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

 

1. 課程設置

 

既然北美綜合中學的目標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為大學輸送學生只是其任務之一,而且不可能放在第一位;那麽中學課程設置必然服務於這一目標,從而體現出以下特點:

 

課程種類多。除必修課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選修課,例如繪畫、打字,烹飪、木工之類。而且同一門課分為多個檔次,以適應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如數學,有升學類、應用類, 還有簡易類。不同學校根據師資與教學條件開課,自由度大,差別也大。

 

開設職業預備課,而且必修,讓學生了解社會的各種行業與工作崗位。畢業標準還規定,學生必須做滿義務或有薪酬的數十小時工作,否則不得畢業。

 

數學深度與難度與國內相比很低,這一點華裔家長都有察覺。非但如此,為了非升學類學生能夠通過,還一降再降。數學只開設一門課程,代數,三角,幾何等內容不分科。各分支內容每級若干,穿插進行,循次遞進。國內中學的很多數學內容未能涉及。

 

課程設置的另一個重要差別是,物理、化學、生物哪一年級開始分科?中國大陸初中即分科。每一科學習四、五年,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扎紮實實奠定基礎。加拿大卑詩省則直到十年級設的都是‘科學’課。兩者聽起來似乎相當,科學課中亦包含理化內容,實則大相徑庭。理化課的目的是為後續學習奠定基礎;而科學課的目的是科學普及。師資也不同。理化課配備專業師資,而科學課包羅萬象,教師通常對各科只有粗淺了解,教學水平可想而知。

 

加國中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遲至十一級才從科學課中分離出來,只讀兩年;而且已錯過了學生智力開發的黃金年齡。以物理為例。十一級物理包括力、熱、聲、光、核子物理、相對論等各個分支。而學生是在連勻速運動都不清楚的狀況下開始學習的。只能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將進度趕完已屬不易;遑論奠定學業基礎。中學裡選修物理課的學生少之又少,多數學生恐懼物理科目,原因即在此。

 

這樣的設置,顯而易見,是兼顧就業與升學兩類學生的結果。 但實際上適合前一類學生,對後者不利。

 

2. 教學方法

 

再來看一看教學方式。首先,北美教學方式非常多樣化,確有其優勢。除課堂講授之外,另一種形式是課題研究或設計。課題研究往往選擇敏感題目,如同性戀、墮胎等等。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綜合比較各種不同意見,並闡述個人的看法,寫出專題論述。有的課題是機械設計之類。三、四個學生一組,分工合作。學生自己找材料,動手做出像模像樣、具有特定功能的機械。這樣的學習方式,國內不但一般中學沒有,連大學本科也不多。

 

另外,這裡的科學、物理、化學和生物課實驗很多,學生能夠得到直觀的、感性的、有血有肉的知識。而國內傳授的知識過於抽象,空洞,過於理論化。這裡還經常組織外出活動、參觀之類,形式新鮮活潑。

 

 國內教學方式則比較單一,幾乎統統為課堂授課,輔以家庭作業和考試。近年來強調素質教育,向國外學習,情況有了些變化。但要從根本上改變,路還很長。另外,僅就課堂教學而言,國內的滿堂灌,填鴨式,也是嚴重問題。如何遵從認識論的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式地學習,是一個遠未解決的重大課題。其他做法,如課後重複枯燥的家庭作業;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高中教學舍本求末,用一整年甚至更長時間進行高考複習;如教師將精力投注於課外輔導,而敷衍課內教學,等等,更是應當改變或杜絕的。

 

 但若因此全盤否定國內教學,則無異於潑洗澡水的時候連孩子一起潑掉了。有比較才有鑑別。國內授課,既詳細講解理論,又帶領學生做很多例題;課外作業全部批改;複習、測驗、考試環環相扣,使學生掌握知識,練就學業基本功。教師在教學中的投入是巨大的。

 

     美加的教學方法大致如下:

 

 —— 由於教育管理部門對教師教學的要求與監督不夠,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差別相當大。少數負責任的教師兢兢業業,詳細講解;有些教師完全不講也無人干涉。理科教學中,多數教師用一、二十分鐘或半節的時間講課,闡述主要內容,給出公式,即讓學生做題,有問題再問老師。

 

 —— 公式推導或來龍去脈一般不講;如何理解不講或講得不透;一題多解通常也不講。數學證明題全無涉及。可以說很多教師授課不象教授科學,而象傳授手藝。對學生來說,套公式做題則是基本的學習方式。

 

—— 公式不要求記憶,考試時發公式表。

 

——考試不比國內少,學生不學習無法過關。但為同一份考題長期使用,試卷不發還學生。期末考試可有可無,取消了複習總結,融會貫通的最後一環。

 

—— 計算與畫圖過分依賴計算器。令學生沒有心算意識,缺少數量概念。

 

—— 家庭作業通常不予批改。一般是讓同學對對答數。

 

—— 學生沒有複習功課的習慣。考試前教師只是布置更多習題,而不帶領學生進行複習。

 

上述教學方法結果如何,可想而知。學到的知識很死板,檔次低;更達不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且忘得快。學業基本功很弱。如計算能力, 代數運算能力,列方程解題的能力,作圖能力,以至邏輯思維能力、科學表達能力,等等;高中畢業生未必能達到國內初中畢業的水平。

 

 本人授課經常提問,不同背景學生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國內來的學生動腦筋,有思路;而本地學生卻在等,等老師自問自答,並視為天經地義。這一現象與宣傳的恰好相反。太可怕了!學習中最可寶貴的是興趣,是好奇心與求知慾,這是學習的靈魂與原動力。國內填鴨氏的教學壓抑了孩子的求知慾,而北美這一問題只怕更為嚴重。

 

事實上,由於中學畢業生在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均有缺陷,美國大學不得不開設高中課程,為學生補課。美國一位數學教授在其文章中承認:“美國中學的多數學生只知道把數字填進公式,而不去理解怎樣運用這些數據解決實際問題。這正是我們在中學數學教育方面失敗的原因。而亞洲和東歐一些國家致力培養學生的分析、論證和解決難題的能力。”

 

國內教師們課內外長年的付出,是國外教師無法相比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陸學生學業的基本功,正是教師們心血與汗水的結晶。而西方學生學業水平低,不足為奇。

 

西方的教學方式比較適合資質高、自制力強的學生。教師灌得少,造成了壓力,也提供了空間,使學生培養起自學的習慣和能力,主動地、自由地學習,得以成長為高級人才。某些西裔和華裔學生屬於此類。不過華裔學生除自學外,通常尋求課外輔導。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則遠遠不夠,行不通。中、上等學生疲於應付,勉強過關;資質不高或無心向學的則完全放棄。

 

以上所述是美加大多數公立學校的狀況,也有少數公立學校質量很高。私立學校在教學與學生管理方面通常比較嚴格。 更有些學校,其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與一般學校迴異,生動活潑,體現出卓越的教育思想。

 

. 教育理念分析

 

1. 職業與平等

 

千餘年的科舉制在中華大地培植起尊師重教的傳統,和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這使中華民族得以勤奮向上,整體上具備較高的知識文化素養。但同時也形成嚴重的等級觀念,形成對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在薪金待遇和社會地位上的歧視。華人家長望子成龍,不論子女潛質如何都要讀大學,而且要讀好大學。過度的功利考慮,常常與孩子的興趣愛好及潛能背道而馳,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

 

這樣的社會裡,中學教育‘智育至上,升學率第一’很難避免。 各種不同的學生,一律以科技人才為模型來塑造。學習好就是德智體‘三好’,就是好學生。而若學習成績差,則儘管具有其它優點或特長,在學校里也難以得到展示和發揮,總是處於劣勢地位。這對孩子很不公平。

 

 西方社會更能以平常心看待社會上不同的職業。 美加很多行業藍領工資大大高於白領。西人孩子不讀大學,從事體力勞動,家長和孩子都很坦然。加拿大的中學裡,學生之間較少競爭,互助友愛蔚為風氣。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升學競爭不甚激烈,西裔與其他族裔對教育的要求遠遠低於華裔;方才使前述教育體制與方法延續數十上百年而不變,使得兩億人口的美國培養不出足夠的科技人才,而要依賴‘進口加工’。

 

美加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不同階級之間差異很大。由於公立教育質量低下,上層家庭的子女多數入私立學校。入公立學校的,家長對孩子的學業也抓得很緊,使之得以考取大學。 儘管本國中學輸送的學生不夠合格;然而隨着愈來愈多的移民學生與留學生加入競爭,美加著名大學的門檻依然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只是社會底層的後代被拋得遠遠的,愈來愈難以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在中國,經歷了幾十年教育的普及發展後,由於改革開放後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拉大,教育的公平性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2. 智育與全面發展

 

在中國的中學裡,雖然‘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調年年唱,而真正得到重視的是智育。高考競爭激烈,學生日日苦讀。文革前男孩子人人喜好的足球,以及後來遍及城鄉的乒乓球運動,早已好景不再;中學生每學期兩周的下鄉勞動,也已成為歷史。

 

 而在西方中學,除上述多種多樣的選修課、職業教育外,課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各種樂團及演出、運動隊與比賽、野營、辯論與演講,乃至國際學生交流,等等;不勝枚舉。西方人酷愛體育,滑冰與滑雪、各種球類,處處見到青少年在盡情地運動、玩耍。

 通過這些課程與活動,學生能夠獲得的,不僅是學業知識,還有動手能力,生存技能,人際交往,社區與公民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和領導能力,等等;更是健康的體魄與健全的人格。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西方教育的着眼點是社會的‘人’,而中國則着眼於‘職業’。

 

 然而北美中學智育落伍,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已為國際奧數等競賽,和國際學生評估所證實。高中生不清楚年、月、日以及一年四季的成因,回答不出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首都在哪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非但如此,北美中學裡還瀰漫着一種‘反智’的氣氛與傾向。學生們熟悉與崇拜的是球星、歌星;迷戀的是網絡遊戲、泡吧,派對;而用功讀書則被譏諷為‘書呆子’,常常遭到同學的排斥。

 

3. 基礎與創新

 

西方教育最令國人關注和讚揚的,是對學生創造力的重視和培養。而中國教育只重視書本知識,缺少創新精神則為人所詬病。

 

 中國教育的模式化,一刀切;意識形態上鉗制自由,壓抑個性;灌輸式,而非啟發式、探索式的教學方式;使培養出的學生循規蹈矩,缺少夢想,不敢標新立異;偏才、怪才沒有施展空間,更難以產生卓越的大師級人物。

 

而西方民主自由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靈活性,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使他們敢於挑戰權威,自闖新路。此種觀念無處不在,潛移默化。例如藝術類課程,學生海闊天空地想象,自由創作;而中國此類課程多為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育的西人家長,讓孩子補習的不多見;但帶孩子去博物館、科學宮等場所,以開闊眼界,培養興趣,是經常的。眾所周知,大學錄取也不只考察學業成績,更注重學生的特長與優勢,注重創造力。

 

 然而,西方的基礎學業教育確實薄弱。創造力離不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離不開學生在語文、數學和科學等各方面的素養。正所謂‘藝高人膽大’。沒有堅實的基礎,許多情況下,所謂創造力註定流於空想。而學業基礎與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經年累月一點一滴的積累。

 

4. 依賴與獨立

 

前面提到中國中學的管理為‘保姆型’,而西方為‘開放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大抵也是如此。

 

 西人孩子其實很羨慕中國孩子,因為中國家長不但出資為孩子補習,而且努力供孩子讀書至大學畢業。 而西人的孩子大多中學剛畢業,就必須自食其力。因此美加兩國的華裔和其他族裔的移民,儘管第一代的平均收入低於本地人,但後代的教育程度都比較高。 而很多西人子弟由於學校和家長兩方面管教都不夠,再加上經濟原因,無法升入大學。

 

在子女管教方面,中國家長往往在學業上對子女要求嚴格,其它卻包辦代替,溺愛嬌慣。學校里,校方與教師為學生安排好了一切。孩子們的依賴性愈來愈強。與成績的提高成反比,搜集信息、動手製作、事務處理、以及勞動習慣和生活能力卻愈來愈差。

 

 而西人家長從小就鼓勵孩子要勇敢、要獨立,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西人一般不溺愛年幼的子女,管教比較嚴格。但只要是正當的,家長不限制孩子的活動。在他們看來,什麽可以做,什麽不能做,孩子試一試就知道了。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自己闖;中學之實行學分制,課堂上教師要學生自學,積極的方面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讀書的同時,學生們或多或少都在校外打工。商店、餐館、醫院、體育教練、救生員、登門售貨等等,不一而足。工作是學生自己找的;如非義務勞動,薪金多少也是學生自己和雇主商定的。

 

5. 勤奮與輕鬆

 

這也是東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一大分歧。中國人以勤奮著稱,學校里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努力使中國基礎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另一方面,沉重的課業負擔亦令國人的擔憂日甚一日,驅使越來越多的人帶着子女移民海外。

 

 西方則講究‘輕鬆學習’、‘寓教於樂’。小學生以玩耍為主,初中生學習的時間也不長,直到高中才緊張起來,也只限於升學類學生。大學生相對來說比較緊張,是由於西方大學寬進嚴出,淘汰率高,學生中學基礎又不紮實。

 

 筆者以為,西方觀念對於小學教育非常正確。童年本是玩耍的時代,從玩耍和其它各種有趣的活動中吸取知識,增長本領。但同時一定要在語文、數學等方面夯實根基。國內小學過多過難的學習內容,千篇一律的正規課堂教學,過量的家庭作業,課外的奧數、鋼琴、補習,等等;剝奪了孩子童年的樂趣,對孩子是一種摧殘。

 

 中學時代,兩方面需要兼顧。過於複雜深奧的學習內容以及難題偏題;教學不講究效率,簡單機械地重複;等等,有害而無益。但若過分強調‘輕鬆學習’,如美加中學作業可有可無,公式不須記憶,隨學隨忘,其後果也已充分凸顯,早已到了改變的時候。

 

. 結束語

 

 中學是奠定人生基礎的黃金階段,中學教育不成功,必定為今後的深造與就業帶來困難,不少可造之材甚至失去成材的機會。總的來說,西方的高等教育較強,但中等教育存在嚴重不足。兩者之間有一道鴻溝,中學為大學輸送的人才很多不合格。

 

東西方中等教育相比較各有利弊。中國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令青少年中的大多數達到了應有的知識文化水準;一代又一代,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但中國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從制度到意識形態自由空間的欠缺,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造力,亦令他們不堪重負。同時社會下層的教育機會也在日益減少的危機之中。

 

 西方中等教育靈活多樣,注重全面發展,鼓勵獨立性與創造力。然而美加中等教育儘管資金的投入很多,但從體制到教學的過度鬆散——普通中學和職業教育捆綁在一起的體制,學分制下的開放型管理,以及教師教學投入的嚴重不足——使學生兩極分化。少數資質優異的學生得以成功,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但大多數卻未能達到應有的知識水平與文化素養。本國培養的人才不足以滿足需求。社會下層向上流動的途徑受到阻塞,公立教育未能切實完成其保障社會平等的槓桿職能。

 

 美加試圖以一類學校培養各種人才,不但令升學類學生為就業類陪綁,後者的需求亦未能獲得滿足。 但中國中學以一種模式塑造所有的學生,令就業類學生為升學類陪綁;也是不合理的。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融合中西教育,取長補短,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是歷史必然的走向,也是中外教育界人士的使命與責任。

0%(0)
0%(0)
  中西結合,取長補短!  /無內容 - 呼吸新鮮空氣 03/26/12 (3577)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ZT 猜一熱門行業
2009: 明珠: 你知道英語不好的 下場有多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