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移民心路歷程:一路奔跑一路欣賞 |
送交者: 聊聊寶貝 2014年07月26日01:00:47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清晨一場雨,新聞實時路況各種糟糕。踩着點趕上進城的火車,睡意朦朧中想着在最近活動的楓壇里留點什麼?資深話嘮了這麼多年,看見好貼忍不住要回, 遇見相 投的聊天是種享受,而分享自己的經歷,傾聽別人的感受,是生活和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我的一家子是新移民,在移民第三年的路上奔跑――好吧已經不再奔跑,而 是放慢速度給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和體會路上的風景。 早上想起要開貼,其實是特小一件事引來的回憶。剛到加拿大時我們住在大寶的家庭旅館。那會兒孩子還喝着國內帶來的奶粉,剛過了1周歲要過渡到這裡的 homo milk。大寶見我們總一紙盒一紙盒買奶 (2L一罐紙盒裝,那會大約就要4刀多吧)及時提醒,可以買袋裝4L,省錢還環保。我們這才知道本地人用pitcher+袋裝奶的習慣。 對於初來乍到的newcomer,大概這些小細節帶來最初幾個月最深刻的感受吧:) 想哪兒寫哪兒,之前回帖時也寫過,個人生活的經歷感受多有不同,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更是經過多重過濾粉飾雕琢。做功課,不能一味接收信息,取你要的,棄之糟粕,我在工作中不斷被訓練和要求要non-judgemental,做得到,能平和很多:) 移民路上總不乏前輩經驗,討論最多的話題大約不外乎 去還是留?留還是走?學還是不學?學什麼?做什麼?做不到該如何? 就我們的經歷來說,去留問題沒有掙扎過。主申國內工作一年趕上當年技移新政,從決定移民到登陸總共不到2年,中間結婚生子產假停工,一系列人生轉折幾乎同時完成,回頭看那一段仿佛坐了火箭似的,有點暈也很刺激。 對於國內生活的不適應,我覺得說多或者說大都容易被拍磚,咳咳。個人小家的感受很簡單: 1、北京,我們買不起房,也不想帶着孩子和公婆同住。 2、孩子長大了要拼爹拼娘,我自認沒本事為孩子打拼,只想着能讓他儘可能遠離這種壓迫到骨子裡的競爭,單純,快樂。 3、主申多年英語國家留學,畢業回國工作一般,能看到前途和錢途,但也能看得見個中辛苦和總有點叫人噁心如吃蒼蠅一般的所謂人情世故。相比曾經國外的工作經歷,犯懶的心態作祟,當然更嚮往簡單安逸的日子。 主申當年以這幾條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老公以及公婆一家,自己爸媽一直都支持移民沒啥可說的,就義無反顧地,來了。 牛奶pitcher之類的小細節,再說個想得到的。 TTC上的transfer,兩小時內有效的,但不能坐回頭。其實這個兩小時,想要鑽鑽空子還是有可能的,有次出門辦事,下午1點出去,一個 token用到5點…交通費貴,只能省點是點。如何操作,視情況而定。去程,坐地鐵轉bus,出地鐵時拿了一張printed ticket,上面標註了出站的時間。回程在1小時以內,坐street car,在之前下車的地方上車,回到原地,時間長點,但省了一個token… 剛開始上課或工作,最合適破冰的small talk topics,除了今天天氣哈哈哈之外,體育運動 (如世界盃)家庭生活(寵物或者小孩,避免涉及到老公老婆瑣事紛爭)飲食習慣(適用於午餐,記得要提前準備好食材配料做法的英文單詞…)都是不錯的話題。 通常聊聊熊孩子,訴訴帶娃的辛苦,說說夏天的旅遊勝地和旅行經歷,都能打發不少時間。 想想當年自己是“新新”移民時候,初來乍到的甜蜜真如同數據分析顯示的 “3個月蜜月期”。 我們6月初登陸,無憂無慮地享受了一個夏天。第一周休整,第二周租房考駕照,第三周買車後去bluff park與安大略湖第一次親密接觸,第四周從“鄉下” 萬錦進城逛了一圈harbor front,坐在湖邊看加拿大人慶祝楓葉國生日,喝點啤酒吃點薯條嚮往着未來我們怎麼經營這樣的小日子。 間或着在新移民服務中心學點job search skill(當玩兒一樣),發發簡歷(石沉大海),報名參加bridge training,辦了WES,面試考試,稀里煳塗地就成了。 到了秋楓紅了時,蜜月期快結束了。 上一回說完了蜜月期,迎來了加國首個苦寒長冬的同時,還迎來了我媽到我這裡小住。 當初不知道個人行的旅行簽證如 此easy,我媽從打招呼說要來,到出現在我面前,前後不超過半個月,着實給我不少驚喜。自從17,8歲離家求學,這些年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加起來不足半 年,遠香近臭大約就是這個道理。以前留學時放假回家,剛回的十來天必然是和我媽親的不行,過了一個月必然是相看兩相厭。這一回她這麼大老遠的來,一住半 年,箇中感受,真是各種呵呵呵… 其實生活里免不了各種摩擦的,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兩代之間。我自己的原生家庭能四代同堂,也不代表同一屋檐下的每一個人都零煩惱無憂無慮。我自認為全面照顧到先生和媽媽的感受,沒想到雙方依然是各有苦水。 之後的工作中和身邊朋友的故事中,時不常能聽見相似的故事,這竟成了一代移民家庭必經的一條荊棘路了 “生活在別處” 要是一個人能隨時分身同一時間經歷兩地兩種生活就好了,少了許多已知與未知 真實與想象的對比。生活在別處,沒得到的大約都會比已在手裡的好,這也許是我們生存進取的動力吧。 Po主本人的經歷只代表個人感受,即使是相似背景同樣經歷的朋友,我也沒想過TA會與我有一模一樣的想法感受。回頭看看十多年前的自己,所想所做性格行為與現在相比也大有不同。 昨天微信里轉了一篇 Tim Hortons點單大全,覺得寫貼之人真是貼心之至――Po主覺得以英倫島國7年生存過往,在楓葉國點杯咖啡那還不是a piece of cake,結果這片cake還挺艱澀。 Tim大名遠播,在登陸之前各種做功課時就如雷貫耳心嚮往之。剛到沒幾天趕着去膜拜,心情激動啊。以下點單對話: -Hi, can I have a small coffee, please? -Sure。 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 (不知所云) Sorry? -…… 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汗) SMALL is okay… -(不得其解) Yes, but 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Do you want milk and sugar in? -(恍然大悟) Oh yes please。 -(繼續鬱悶) How many? -……one milk one sugar (其實很想回答whatever…) 結果那杯咖啡,真心不怎麼好喝:) 還好我學過 從眾理論,坐在不遠處觀察大家都點些什麼,終於總結出 Double-Double最簡單,呵呵,從此對DD迷戀,為此大概長了不少肉吧。這裡小普及一下,Double double不是簡單的雙糖雙奶,“奶”是奶精,或是cream,至少得有15% fat,我猜想就是一陣子很火熱的 反式脂肪酸。這樣的咖啡口感香醇,但喝多了發胖不說,還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使本來對身體無害甚至有些研究顯示有益的咖啡背上了罵名(扯太遠了)。 關於專業工作,其實你還是得知道自己的專業到底在加拿大的發展前景如何。 比如提到過的 醫生,真心話,想做本行,難! 國內IT界做到管理的,對於coding 碼農(對不起我是外行 術語盲)也沒什麼興趣做的,找回管理工也很難。 護士,我認識的人群里有原先就是做護士的,來了之後等1-2年通過行業認證(College of nurse)就重新上崗了。也有現在工作中接觸的同事,原先國內是文科+管理,來了之後花4-5年讀下來RN入行的。 銀行/金融,多數要考證的,學的快考的多,就能早入行。 建築設計/工程師,好像聽說是最難回本專業的,一同登陸的一家朋友,英文CLB4個8,登陸後在多倫多打遍了行業內大小公司100多家的電話,沒有工作。後來溫哥華有個華人公司不高的工資,搬過去了。不到1年也換了一家,現在也不錯。 HR,同時期登陸的一家,英國Master,也是登陸多倫多時沒找到工作,溫哥華有華人公司給offer,包relocation,過去了。好像是半年之後也換了一家。 我本人,心理治療師,bridge training實習半年,沒有工作機會。training結束時機緣巧合做了一年不到的settlement counsellor,之後又機緣巧合回到實習機構工作了。 同班同學有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社工。社工通過註冊 college of social worker 成為RSW之後找到工作,一年後已晉升某機構manager;兩位精神科醫生都在實習後在實際機構留下做clinician,不過不在大多地區了,搬去了 倫敦附近。一位心理醫生在training之初就找到了Toronto Catholic District School Board 工作,title應該是 child and youth worker,來日通過college of psychologist的認證,也可以發展成school psychologist。 以上各類型專業工,年收入差別都很大的。大概以我的最低了,呵呵呵。 說起來我自己的專業發展和上升的空間和國內同行業不好比。我的舊同事在原來工作的機構關門之後自己做心理治療師,這兩年發展的風生水起,全國各地的患者去北京找她…我呢,專業都快廢掉了,咳咳咳。 英國和加拿大 在島國的多年,一直蝸居在中部中小型城市的大學邊緣――一個鎮上有很大一部分客居的人群是附近大學的學生,以學生的視角看到的生活,和移民差別還是很大的。 英國保守,從來不是開放的移民國家。來楓葉國後發現家庭醫生可以有國粵英各種選擇,在島國看醫生還是要自備翻譯器的。除了出租司機基本都是印巴人,其他的行業白皮膚之外的人種不多見。 島國的食物和氣候一直為人詬病,但冬天不比這裡冷,夏天不比這裡熱,相比起來也算宜居了。因為沒有住在大城市,上學上班也很少遇到很堵的情況。 初到楓葉國時,所有一切就是一個字,大。在萬錦待着的一個月,呵呵呵,路上遇見十個人得有九個是亞洲人,估計至少有一半兒說國語吧。這在島國沒經歷過,就算是大學裡,當年我們一個系300多號學生,也只有5個大陸過去,幾個香港同學,似乎都沒有台灣人呢。 穿插着說起了專業工作,想來每個移民家庭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啊。 在參加bridge training期間繼續有一搭沒一搭的修改簡歷,每一份最終發出的簡歷都經過至少2小時的編輯,斟字酌句,對於job description里提到的requirement幾乎是一條條對應,最終在投遞總數達到近50個時連續收到了兩個電話面試,並相繼拿下了 offer。 接電話面試的時候最重要是搞清楚接的電話來自於投遞的哪個職位。大學剛畢業找工作那會兒曾經有過電話面試我的HR問了3句話都沒法幫助我理清到底是 哪個公司的什麼職位對我有興趣…顯然這種情況是不可能過關的。最好自然是爛熟於心,如果做不到,至少能第一時間找到相關申請的資料,HR一般也就是大面兒 上的問題問一下,初選一下看是不是有必要叫你in person給部門經理看了。 經歷沒有造假,聽力口語足夠應付問答,再加上專業的態度,至少在面試時應該是自信的,且不論結果如何,陣勢上一定不會輸。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移民講述:一大把年紀 為什麼要偷渡加 | |
2012: | 需要勞動力就宣傳移民,不需要了就一腳 | |
2011: | 新移民不好欺負!和老公前妻(高學歷公 | |
2011: | 不要重蹈覆轍!談在申請入藉過程中的體 | |
2010: | 一封信,破解新移民加拿大找工作的潛規 | |
2010: | 從留學到移民:加拿大戀愛十年婚姻渺茫 | |
2009: | 冰雨: 孩子眼中的亞裔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