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昶:婚姻家庭难题及处理 |
送交者: 李昶 2005年06月09日18:27:02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
婚姻家庭难题及处理
这里都说对了一半,而且是表面的一半。婚姻家庭中问题是不少,但这并不是婚姻家庭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人性的弱点被带入婚姻家庭后就真正暴露出来所致。 目前有少数学者,在研究婚姻家庭的结构问题。研究的核心思想是:是否人类中大多数人当今接受的一夫一妻制是最理想的男女关系和婚姻家庭结构关系,因为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和建立主要是随着人类农业社会的到来,小规模经济生产的需求而衍生出来的。但不管怎样,在天才的头脑们还没有构思出更好的男女婚姻家庭关系之前,我们人类还是得按当今流行的婚姻家庭模式来生存。 至于说婚姻建立家庭是性欲的需要和繁衍后代的需要,这种现象已基本被打破。单身人士照样过性生活,单亲父或母照样可以带孩子。至于性欲、繁衍后代、择偶、婚姻家庭之间更深刻的关系,属生物心理学(Bio-psycholoyg) 研究的范畴,笔者今后将另撰文评述。 笔者曾撰文提到过:功能失调的婚姻家庭关系的核心部分,是交流功能的失调或当事人不懂得怎样去有效地同他人或对方交流。交流差也包括缺乏真正听懂他人意思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交流中真正的意思(real message) 掉了,或者是把对方转递出来的信息意思给误解了。 笔者多年研究功能失调的婚姻家庭关系并在数年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逐步总结出婚姻家庭中出问题大部分是出在交流上,而交流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联系; 第二种:就事论事的交流; 第三种:中断或斩断交流; 第四种:负面否定,批评性交流。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是长周末假期,周五晚上太太走近先生,想商量一下,开春了,怎样利用长周末出去玩玩,放松享受一下。这时先生正在上网。先从第三种交流模式说起。太太说:“长周末了,咱们出去玩玩怎么样?” 先生说:“我正在忙着,回头再说。” 这种就是斩断交流。中断交流的心理效应是:在男的一方,我正在忙着,你怎么没看见,不识相还来打扰我。在女的一方,心理上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一种无权说话的委屈,一种被操纵和控失的感觉,一种一腔热情被泼了一盆凉水的感觉。一次无所谓,如果多次这样,被冷落的一方心中会产生怨气(resentment)。而怨气的积累,时间长了,要不以愤怒的型式爆发出来,形成俩人之间的争吵; 要不得压抑,压抑时间太长,人就可能因心情不愉快得忧郁症(depression)。 再谈第二种交流模式:先生说:“那你怎么想的?” 或“你有什么主意,说来听听。” 这时先生是把交流放在就事论事上。这种交流模式的好处是:通过讨论来处理当前的问题。心理效应是:在女的一方,满意先生愿意同自己商量,尊重自己。在男的一方,表示愿意合作讨论安排,但同时有那么一点让女方负主要责任安排的意思。这种交流效果是处理问题,但并不怎么增加情感。 如果是第一种交流模式:先生马上停下手中的上网,转过身来,对着太太,保持眼与眼的联系(Keep eye contact),说到:“这主意太好了,我们一家人真需有这样的时间来享受一下。” 这时,先生所表达的,已经超过了要安排出去玩这件事本身,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回应太太方面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是在更高质量的层面上建立与对方的情感联系。 在女方身上产生的心理效应是:我先生真实知人知心的人。这种正面的情感上的对应联系,是一个婚姻是否能保持和谐幸福的关键和核心,是婚姻幸福的粘合剂。我留心观察过一些比较和谐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许多时候都是在情感的这个层面上。情感的交流,不一定随时要说:“我爱你” ,但你要让对方体会到你的关心,你的爱,和你的感激之心。 如果太太在厨房忙着做饭,你可走上去拍拍她的肩膀,轻轻摸摸她的脸,你不用多说,她会明白你感谢她的操劳和你的那份情意与尊重。你可以转身回去继续忙你自己的事,中国有句老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中深刻的含义正是如此。 那么转入第四种交流模型:先生回答说:“你这个人,尽想玩,家里堆着那么多事,你不去想怎么把它给做了。”这种负面的批评,攻击性的交流存在于大多数有问题的婚姻家庭之中。其心理效应是:在她的一方觉得自己一片好心给狗啃了。这人真没治了,好心没好报,这男人是顾不了这个家和我了。我辛辛苦苦从早忙到晚,还要受这气。这家里堆这么多事,又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如此等等都是可以成为吵架开战的导火索。 在男的一方,心里想:我娶这女人真懒,不做事还老想玩。我这家是指望好不了了,这女人真不行。想想张三李四的老婆,多勤快,家理的多好。(这应了中国人常说的,媳妇都是别人家的好,儿子却是自己家的乖。)女的一方会想:这婚姻这家庭真没意思。男的一方会想:就这德行,还配我?先混混看,不行就离。 以上四种交流模式,还有许多变种。一般来讲,我在同不少夫妻谈话时,要求他们至少应保持在第二种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如果能够上升到第一种交流模式在情感上达到交流,那是最理想的,但那是要经过许多有心人的学习、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技巧和情绪情感把握的能力来达到的。 交流问题还涉及一个对对方的期待(expectations)的问题,即希望对方能如此如此。一旦这种期待失望或不能满足,人们一般都倾向于跳到负面的结论上去,如“他这样做是品行如此。”“她真是没治了。”我们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许多时候,这也在婚姻家庭中呈现出来。如果对方达不到我所期待的那样,就不满意,就发脾气,就认定对方是存心如此,甚至恶意攻击对方。其实,许多时候我所期待的不一定是他人期待的,即使我不同意他/她,他人也并不一定有错。 笔者以前一篇文章谈扭曲的思维方式,讲到去解读他人头脑里想的东西(mind-reading),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推理判断他人的动机(motive)行为,然后做出回应。 大量对人的动机、行为的研究表明,你是不可能不经过与对方核实, 去真正了解他人内心想法的。你如果是以这种方式为基础去交流,多半引起的是误会,甚至还是冲突。举个例子:有一次走在路上,太太对我说着什么,我漫不经心地听着,突然笑了。太太生气了,以为我在嘲笑她讲的话。其事实是:我看见一位老人蹒跚走来,想起那年我们一块带孩子从温哥华去维多利亚岛玩,长途车上中途上来一位老人,拖着行李车,还手拿一杯热咖啡。车一启动,老人未站稳,一屁股坐上了我们的小孩推车上。我一把将老人抓住,扶了起来。这位老人思维到反映很快,用英文说了一句:“唉,我都六十年没坐过这玩意了。”当时把车上的人全都给逗笑了。我走在路上笑了,是因为这走在路上的老人让我想起了这件往事。我对太太讲了我心里想的,太太也乐了。 这里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其一,我们是绝对不可能不经过与对方核实就去解读别人的大脑里想的是什么?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别人对此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如果认为我就有那本事知道他人(配偶)心里的感受和大脑里的想法,那么我已经埋下了误解和冲突的根源。 其二,人们经常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小事上纠缠不休,很小的事他/她都要介意。在旁人看来是微不足道、不碍大雅的事,他/她都那么计较。中国语文中称之为“心胸狭窄”。其实,所谓心胸狭窄在心理学上是认为这种人的思维方式中的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 的方法与他人不一样。也就是说,他/她对一件事的解释 (decode),也多半会产生扭曲(distortion)而导致歧义或误解。有相当一部分人际之间,夫妻之间交流中出问题,就是出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编码系统(即不同的认识能力),不同的解码系统(即不同的对问题的解释)上。这里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我们很难证明他人认识问题解释问题的方式是错的。我们只能说人与人之间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那么有人问:两口子之间看问题的方法不同,经常结论也各异,是不是就该离了算了。其实,这世界本来就很少有看问题全都基本相同的夫妻。你离了再找一个,问题毛病还是差不多。这里涉及的关键是宽容和接纳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对方即便有好些我并不喜欢的性格特点,至少我可以容忍。我可以同时看到对方还有不少很值得的优点,否则当初我就不会同他/她结婚了。 其三,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交流中在许多情况下对他人的认识,来源于我们接受到的对方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真没意思。”我们往往会把这话当成对我的评价或攻击。事实上,由于语言本身有许多含混性和模糊性,我们如不经核实,就并不知道这“真没意思”是指我;是指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指对方当时内心对此事此刻的感受,或许还可能指说话人当时内心对自己或自己行为的评价是真没意思。 其四,在交流中,我们在特定场合下的“大脑”以及情绪方式,会影响我们对事物或对他人的偏见,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解释他人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因为工作时压力太大或受了老板的气,回家一点不顺心就可以指责对方,仿佛对方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其实真正的根源是你的老板,而我们通常情况下是不敢同老板顶撞的,那么这些气带回家就对着家人来发。 其五,我认为,我们认识事物或他人的正确性 (准确性),经常并不与我们认识的事物/人物本身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成正比。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许多时候对他人/事物的评价,是逃不掉偏见的。这一点务必要牢记。这也是我们想建立健康交流模式;建立正面的、积极的、相对幸福的婚姻家庭的核心把握点之一。只有承认这一点,我们才能在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时更客观公正一些,才能建立良性互动的婚姻家庭、人际关系。 关于婚姻家庭中的难题和处理方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笔者将继续撰文与读者分享。 (北美时报)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