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为什么《冲击效应》比《断背山》更应获大奖?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3月12日14:41:07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对于一个在美加住了二十年而刚返台的人来说,这几天台湾各报为《断背山》叫屈的一面倒新闻与评论,让我意识到《冲击效应》(Crash,又译作“撞车”)在种族议题上的勇敢与突破性成就,在此地由于文化隔阂并未受到理解,做为半个北美人,我想有必要为《冲击效应》说几句话,因为我跟影艺学院诸公一样――把最佳导演票投给李安,而把最佳影片的票留给了《冲击效应》。

# 「冲击」撼动政治正确自由派传统,「断背」才是目前北美的主流价值

此间评论最大的误会,是认为《断背山》因「政治不正确」的同性恋题材,遭「卫道人士反扑」,以至阵前锻羽。事实上目前在北美,真正政治正确的主流,反倒是对同志平等以待的氛围(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行为,却不能不尊重他们的个人),加拿大在左倾的自由党执政下,甚至在去年通过了同性婚姻法,赋予同志结婚合法地位。同性恋在奥斯卡票仓好莱坞,更是根本不成为问题的议题,否则如何解释同志传记片《卡波帝》(Capote)获最佳男主角奖,而李安终究抱走最佳导演奖?

《断背山》从人性出发审视同性间刻骨深情,北美影评普遍同意,它早已跨过了同志题材的边缘小圈,进入爱情电影的主流大道,除了少数宗教团体不爽,少数保守州郡禁映,基本上《断背山》获得了评论界一致的厚爱,才有可能从欧到美、从去年到今年,一路过关斩将连连拿奖。

面对这样强势的常胜军,低成本的初生犊《冲击效应》为何能后来居上?这部去年五月份上片(没有一部觊觎奥斯卡的片子会傻到在这时上映,大家都知道年底才是兵家必争之月,太早上了到时候没人记得你),这缺广告少院线的小电影,竟靠着口耳相传的观众力量,一直撑到九月份还在演,这样细水长流的生命力是从那里来的?

力量的源头在于,它逼得北美所有曾经跟异族裔打过交道或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或有过看法的人,都不得不低头反思,省视自己对他族的无知与歧见,正视这武断的刻板印象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这震撼与反省便成了催促亲友去看片的免费广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与不少白人朋友聊天时一致发现,片中伊朗裔老人看到店面被漆上「阿拉伯人滚出去」的涂鸦后,摇头抱怨说「什么时候伊朗人变成阿拉伯人了?」,我们才惊讶地意识到「喔,原来伊朗人不是阿拉伯人!」原来在对回教世界的无知上,我与主流白人是一样的。

在北美政治正确公式里的族裔关系,一向是白人=主流=歧视者=错的一方,而少数族裔=弱势=被歧视者=善良的=对的一方;少数族裔抨击白人种族歧视可以理直气壮大刀乱挥,白人谈少数族裔问题则得小心踩线以免误触地雷,而《冲击效应》编导保罗黑格斯(一个加拿大裔白人),面对洛城复杂的族裔关系,竟胆敢赤裸裸地呈现少数族裔本身极少被讨论的歧视其他族裔,及动辄以「唯族论」看待社会议题的思考方式,如此政治不正确的立场所展现的诚实与勇气,意外地受到不少愿意思考的观众的认同(包括黑白黄棕人),雪球进而越滚越大。

当颁奖夜主持人史都华笑说「现场与『冲击效应』无关的人请举手!」时,并非简单的「全片幕前幕后工作人员庞大」、「人脉众多」,而是反映出居住在《冲击效应》故事所在的洛城人,每个人都很容易在片中镜射出自己眼熟的身影,对号入座到自己心中的黑暗角落。因此《冲击效应》的胜出,非但不是「反映了保守派的势力难撼」、「文化保守主义的气焰仍笼罩影城」,反而是自由派向前跨出了勇敢的一小步,一个几近「不可能的任务」,一个「可谈,但一般不敢这样谈」的种族议题,让一部成本只有650万美金的独立制片做到了,这是铜臭银城罕见的奇迹。

# 拿「唯族论」乱套的习惯应改改

吊诡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取得了最佳影片奖,台湾影评人说「美国影艺学院的五千余名评审委员如何能忍受两个最大奖项都颁给外籍人士?」、报纸标题说「亚洲导演要想在奥斯卡冒出头,必须要很强、非常强,否则就会被做掉」、李安的弟弟李岗说:「这是美国人的面子问题」。这些说法,正是《冲击效应》大胆质疑的「唯族论」血统逻辑。

如果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断背山》应该拿到最佳影片奖,而李安不该拿到最佳导演奖,因为还有什么比这个做法更能明褒实贬地排李、排华、排亚、排黄呢?给奖《断背山》,夸了一整票美国工作人员,奖赏李安,却独赞一个外来者,美国人真笨!

事实上美国影评界「护《断》派」与「护《冲》派」从颁奖前到揭晓后,都一直尖锋相对打得不可开交,即使彼此贴标签、戴帽子、阴谋论什么都来,但是翻遍二、三十篇正反意见,就是找不到任何对李安的黄皮肤、亚洲人、外来者、非美国人身份有异议的,你很难相信这真的不在美国人的思考范围之内,而美国人会更难相信,这竟是我们判断输赢因素的简单准则之一。

# 我爱李安,更爱一部逼我思考反省的电影

李安以含蓄低调西片中拍的方式,娓娓道尽压抑的同性情史,附带颠覆了美国牛仔形象,美国人看懂了,也服气地奉上导演奖小金人,我举双手赞成。但要问到《断背山》是否引发我什么新的思考我想不出来,我对同性议题持开明宽容态度已几十年,这也是北美社会的现状。

但《冲击效应》却让我明显意识到,看完它之后的我,比没看它之前的我,是一个「更好」的人,它使我下次看到一张非我族裔的面孔时,会小心提醒自己把定见先放一边,很少电影可以从这个角度影响观众。对台湾社会来说,《冲击效应》的实际意义,远大于《断背山》,可是台湾人看不到这一点,因为李安是「台湾之光」、「华人之光」whatever,是「唯族论」遮住了台湾人的双眼。

(作者专业背景:二十年前离台时念的是大众传播,曾为电影图书馆及金马奖国际电影节影评翻译,抵美后就学于马里兰大学广告设计系,南缅因大学取得艺术系学士学位。93年迁居加拿大,任温哥华《明报》艺文版编采,主持当地中文电台 AM1320及AM1470电影评论节目。曾任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理事,任期内策划第一届中国电影节,接受CBC采访介绍中国电影。2005年 12月返台前仍为温哥华FM96.1国语电台每周五特约电影评论员。)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很多理财顾问(FINANCIAL ADVISOR)是高
2004: 出国十几年 梦里依然是故乡
2003: 移民部长被指无知轻狂
2003: 统计显示:在加拿大教育愈高收入愈高
2002: 独游大石山
2002: 找工经验谈--面试十七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