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还可以东山再起? |
送交者: 钱志清 2003年03月05日18:37:34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
那些认为技术企业家时代已经终结的人真是大错特错了 作者:斯图尔特.艾尔索普(Stewart Alsop)* 我的一位编辑问我,为什麽硅谷再也没有造就出惠普(Hewlett-Packard)、英特尔(Intel)和苹果(Apple Computer)这样的大型新兴企业。 有时我会想,那些呆子坐在家里办公时都在做些什麽。也许是纽约市的优越感让他们滋生了自满情绪,以致于认为别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一听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叁家公司:雅虎(Yahoo)、BEA(BEA Systems)和 eBay。叁家公司均于 1995 年在硅谷成立,每家公司的雇员都在 3,000 人左右,这些人每年为公司创造的营业额大约有 10 亿美元。叁家公司的市值分别为 98 亿、40 亿和 211 亿美元。在我看来,这些数字足以使它们跻身大型新兴企业之列。 但是,身处硅谷的我们却没有那麽不可一世(呵呵),因此无论这类问题听上去有多荒谬,我们都会认真对待。自从一年半以前互联网和电信泡沫破灭以来,我时常听到此类谈话。 谈话内容通常是这样的:技术企业家的时代已然过去。几个企业家在车库里想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新技术,随后靠风险资本家的一点点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行业,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事实上,可供人们发明的事物已经所剩无几──几乎可以肯定,再也没有什麽能像 1995 年的互联网那样让我们震惊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是大错特错了。 他们的错误在于认为硅谷和风险资本的存在只是为了创造计算机技术。恰恰相反,你也许应该把由风险资金支持的技术型企业家看作是推动经济变革的新动力的一部分。 让我们看一看源远流长的商业发展史:人类的最初几千年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随后商业社会诞生了,那大概是在 15 世纪吧?工业社会始于 19 世纪,从而孕育出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大企业。第一家靠风险资金创建起来的企业几乎就诞生在昨天 ──1957 年,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在第一家风险投资企业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merican Research & Development)的资助下成立了。 这一事件如何能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所有匆匆记录在餐巾纸上的那些异想天开的主意根本得不到资助,而从这一刻起风险资本获得了政府首肯,得以支持这些奇思异想。企业家们无需通过为大公司或政府部门效力,就能得到创建公司所需的资金。老于世故的投资者摇身一变成为风险资本公司的有限责任合伙人,从而免去了投资公开上市公司所需接受的监管。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都在努力赚钱,大笔大笔地、合法地赚钱。 换而言之,在美国经济中,企业家放弃舒适的工作去寻求更大的发展并不为怪,我们对这样的想法表示认可。有些人认为,正是这种想法使得宽带互联网在 1995 年至 2001 年期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飞速发展,并且得以四处推广。而嘲讽者则表示,促成这种繁荣的公司中很多都是备受推崇的。这点没错,但是美国企业配置技术和思想的能力都是很出众的。 实际上,如果运用这种观点,你会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即正是因为存在风险资本,以及由风险资本资助的企业,美国经济才会真正从众多的工业经济体中脱颖而出。尽管风险资本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普及到世界各地,但是其他绝大多数经济体要麽不懂得如何设计能够鼓励发扬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体制和金融环境,要麽就是出于社会或政治考虑不鼓励风险资本的发展。 企业家就是要试图改变现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他们是一个经济体中引发变革的动力。其他多数国家都认为这是种威胁,而我们却发现这是创造经济活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错,在今天看来,还很难见到这种所谓的“活力”。但是形势终将好转。硅谷的下一批新生公司正处于孵化的阶段。它们将是电信公司(没错,电信市场仍然很大)、企业应用程序制造商以及存储和安全领域中的竞争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依然迅猛,而且技术对于任何一家有作为的美国公司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我亲爱的编辑们,当你们居住在国家东部的有利的位置上时千万不要草率地把硅谷排除出去。在此,我想向你们请教一个问题:除了丑闻之外,华尔街还能搞出什麽有价值的东西吗? 译者:钱志清 * 斯图尔特.艾尔索普是风险投资公司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的合伙人之一。除非特别注明,他和他的合作关系在上面提到的那家公司都不享有财务利益。你可以通过 alsop_infotech@fortunemail.com 与他联系。也可以在 www.fortune.com/technology/alsop 上读到他的专栏文章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