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当你有十几亿人口zt
送交者: fraser 2002年06月06日19:39:24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前些天和几个老外朋友在北京聊天,说起国内现在不让用砖盖房子了。老外一个劲追问:“外外(为什么)?”跟他说是因为要保护土壤,中国的土不能让烧砖都给用了。老外哦一声,不言语了。下课前给他提点一句:“当你有了十几亿人口,事情就全都不一样了。”

老外将懂非懂。前些年有人在美国用计划生育做借口来申请政治避难,颇收一时鼓噪之效。老外觉得生儿育女嘛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力,怎么能限制?可是,你把传说中的那段邓小平跟卡特的谈话讲给他们听,他们也能理解地哄笑。话说卡特总统和邓小平会晤,提出来中国应该允许人民自由出境。老邓问:“你要多少人,五千万够么?”卡特立刻转移话题,不再回来。这个传说往往被仇恨共产党的人拿来骂大陆,其实国际政治里互相制约的把戏层出不穷,单纯基于公义的游戏永远都不会有。你要是没有手段制约别人,谁都不会对你绅士,而是捏着你的疼处不松手。

十几年前,国内满街流涌着蓝装和黄装人潮,到处听见对人多的埋怨。都怪老毛一句话:“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批判了一个马寅初,多生出几亿人口,在八十年代,老毛为这个被骂的狗血喷头。那时侯孩子上不了幼儿园,房子没的住,公共汽车挤得一塌糊涂,等车的人们迎出车站小半里地,然后群猴似地扒着车门。哪里有点紧俏货,排队的人头夜就进驻阵地。空气污染,树林迅速消失,河流发臭。一切问题都追究到人口,是人对资源的需求太多。对生活不满最后都归结到一声叹息上:“唉,人太多!”那时侯和朋友聚首高谈阔论,说了这话,静默的瞬间偶尔也会想到,倘若减少人口,从哪减起呢?从谁减起?发现这是个根本没法做的作业。

这几年移民或者出差到北美的朋友多了。好山好水好空气之间,接待朋友,却发现他们多有一种落寞。性情痛快的就说:“这地方怎么不见活人呀!”刚开始听这话,以为他们是在国内的城里拥挤惯了,一时不适应闲适宽松的环境,后来发现他们怀念的是人气,是人多互相造成的机会,可能还有麻烦。有个加拿大人跑到中国做了一趟商务旅行,回来大为兴奋,滔滔不绝谈论中国的商业机会。他说最令人兴奋的,其实是每个中国人都对做生意充满了渴望。所谓全民皆商,或曰全民企图经商。外国人在北京看见商店的门帘几乎放不下来,老被进出的人顶着,惊的下巴都要掉了。比照加拿大商场的门可罗雀,客人寥若晨星,老外说,北京商场一天的客流量是我们一年的。有点夸张,一个星期的还是顶得上的。

我不是经济学家,以下这段仅属个人观察。一个地方人多到一定程度,经济才能运转起来。一个人生了病,去看医生,医生有了收入就可以去买米,卖米的赚了钱可以坐飞机旅行,航空公司的职员领了薪水就能添置新电脑,而卖电脑的也许就是那个生病的人。人和人之间的需要就如此产生,经济就运转起来了。

同样是开一家店铺,做一项事业,你都要付出策划、宣传、经营等成本,但是面对十几亿人的大市场或者三千万人的小市场,结果却完全不同。此乃加拿大人到中国来目瞪口呆的原因。你在加拿大推销一种商品,就满打满算一人买一件吧,可以卖三千万件。而在中国,十个人里有一个买,就卖一亿多件!做市场的人都知道,推销宣传是有一定见效比率的,比方说百分之五,那么人口这个市场基数就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十三亿和三千万的百分之五是多大的差别!另一个例子是我做的“中国人在温哥华”社区网站,拼上老命,面对充其量三十几万当地华人。一个在北京做网站的朋友夸耀他面对的是一千万北京人!我听了,这心情怎一个“绝望”表达得了!

翻翻历史书,鸦片战争的缘由到底是什么?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要寻找市场销售他们生产的货品。那时侯中国不开放市场,人家就用坚船利炮来打你,逼你同意买他的东西。现在中国不一样了,可以拿定单当国际政治的筹码,是买波音还是空中客车,美国人和欧洲人眼睛紧盯着吴仪的手挥来舞去。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质上的意义仍然没变,就是外国人要进入中国这个引人垂涎的巨大市场,而今天中国也需要外国的市场,贸易是双向的。常出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制造”这个标签在全世界是如何普遍存在!远到北极圈内的小村镇的商店也有中国商品。这样的贸易,现在中国也绝对离不开了,因为无数中国人靠那个“中国制造”标签生活。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至少部分地理解洋鬼子为什么死乞白赖地逼中国开放门户了。

说了这么多,听着是在讴歌人口众多。当然你可以说先别忙着讴歌,要知道人多了,干任何事分羹的人也多。是的,市场不会让任何人独占的,除非是倒退到几十年前的中国,那时侯什么生意给谁做,由政府规定。只要有了公开竞争,市场容量和供应商的关系就是自动调节的,有利可赚,跳进来的人就多。可是,一锅汤足够大的时候,和人分享也比自己守着一小盆合算吧。其实就我这个人的性情来说,不仅仅是被市场额的数学计算吸引,还被一个广大施展空间本身所诱惑。我还是想重申,当一个服务提供商面对十几亿人而不是三千万人,运作理念和方法都会不一样。下面的关于加拿大就业的例子也许能帮助解释这个概念。

经常有新移民问我,温哥华好还是多伦多好,哪里的工作机会多?我说,相信职位空缺和人口的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打个比方说,温哥华有100人,有50个工作机会,而多伦多有300人,有150个工作机会,比例虽然相同,但是每个求职者面对的施展空间是不同的。多伦多的求职者面前有150个职位,让他去发挥能力,去追求。而温哥华的求职者只面对50个机会。直觉想象一个人早上打开报纸看见150条招工广告,而不是50条,他有多高兴,机会多当然是好消息吧?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从职位的角度来看,那么,多伦多的每个职位有300人来角逐,其竞争激烈的程度肯定高于温哥华的,也就是说谋职者要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这个能力也许不限于专业资质,还牵涉到表述、说服、跨文化交往能力等等。我举这个例子,是企图说明施展空间、进入空间的能力、运作理念和方法等诸多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空间越大,这些关系的纠结越甚。

现在我要把话头转到北京来了。本文开头谈的就是国内进行中的事。当你有十几亿人口,事情的做法就都不一样了。我坐在北京看电视,发现有那么多的频道,光中央电视台就有十几个,北京台也有十来个,加上各省的台,纷纷攘攘实在热闹。看多几眼,发现节目有很多相类似的,或者简直就是一样的,质量嘛普遍低下,特别是一些综艺、谈话、竞赛节目,罗罗嗦嗦,,矫揉造作,了无新意。刚开始我奇怪这样的节目也能播出!后来恍然大悟,既然能支撑下去,就说明有人投资,或者有人愿意来做广告。那么投资者看中的不就是庞大的观众群体吗?传播研究早就说了,媒体所谓的卖广告,其实卖的是受众。电视台靠着广大的观众群,不管什么节目都有人看,这就是人多的优势啊。赵忠祥前不久在访谈节目上说到他访问美国,有美国同行露出傲慢的痕迹。他义正词严告诉对方:我的观众在全世界是最多的。看了这段,痛快之余,我明白现在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充分意识到人口众多的正面意义。赵忠祥绝对没乱说。晚上七点钟,我按电视遥控器,发现几十个频道里只有个别几个没转播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这个受众群之大,显然那位浅薄的美国佬根本意识不到。何况,离他的节目能让普通中国人看到,至少还有几光年之遥,他不在乎。

去年,有个北京房地产公司负责营销的女孩访问温哥华,我们聊天,她把温哥华的居民住宅批判的体无完肤。她说你们的房子太老土了!我们在北京卖的房子,什么时髦装什么,个个富丽堂皇。我问,那些房子里的那些设备都能用上吗?有外部配套服务吗?买房的人真使用吗?她莞尔一笑说你这是瞎操心了,在北京,越是时髦物件多的房子,越好卖!用不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敢不敢装上,并且热炒出去。我有被她点开天眼的感觉。

当年老毛说的一句话:只要有了人什么奇迹都可以造出来,后来成了痛批猛骂的目标。今天看看,却大有倒转之势。现在任一个经商的人,不管是卖服装的,做媒体的,开培训班的,甚至沿街刷小广告的,都绝对不再骂中国的人怎这么多!商人们谁不希望车水马龙?也就难怪加拿大的商人从北京回到温哥华,竟然有伤怀落寞之状了。

我用归来人的心态仔仔细细地看国内的社会,企图发现些对自己有教益的道理。一个,就是国内的竞争环境远比国外要激烈。过去经常说国外的制度完善,竞争激烈,本着自由公平的原则,云云。其实,国内人口众多是促成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再做一个粗糙的数字游戏,来看看社会里商务种类总数和从业人员的关系示意。现在假设世界上存在着100个商务领域。在中国,每一个领域都有十三亿双眼睛在虎视眈眈,一旦有利可图,这十三亿人都可能杀进来争夺;而在美国,每个领域顶多有三亿人参加竞争;而这个数字在加拿大就落到了三千万。第二个假设,是每个商务领域里做到顶好层次的就是那么几家,比如说三家。那么成功系数是多大呢?在中国,这个系数是十三亿分之三,在美国是三亿分之三,而在加拿大是三千万分之三。系数越小,竞争越激烈。所以,当我们看到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做生意的从容和讲究规则,而在中国是兵荒马乱的急躁和短期行为,就不能忽略竞争者众这个事实。在国内能做到一个行业里的最好,所要求的能力,可能比在北美要宽泛,包括了更多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内容。我把上述这段的意思和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说过,她颔首称许,还做了个重要的补充。她说:何况国内的商务类别总数还远没有国外那么多。

早年物资资源匮乏,供不应求,我们都嫌参加分配的人太多,就是俗语说的“肉少狼多”。现在商品经济发达了,我们看到了人多的好处,其实看到的是众人的钱包。但是,从人的发挥空间来看,社会提供的机会还是太少,我们仍然憎恶旁人的存在,特别是不情愿看到别人成功。正如那位编辑指出的,中国的众多人口产生了众多人才,但还没有相应宽广的创意空间、操作空间、利益空间。所以,一方面剧烈竞争迫使企业和个人朝高素质发展,而同时,各个领域的一窝蜂、树倒猢狲散的短线行为如大海潮汐涨落不停,非规则、非专业行为仍然泛滥。不过,既然当年的人多之骂今天能在商品为本的基础上得以扭转,相信在明天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每个人的施展空间也同样能丰富起来。

的确,当你有十几亿人口,种种事情都不一样,恐怕外人很少能懂得这话的含意。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