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红尘滚滚---移民爱恨交织多伦多
送交者: 顺流涌涌 2002年07月16日01:41:09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顺流涌涌,难弃“多元之梦”

  从安大略湖的中心岛看市中心,多伦多就像一片从碧蓝的湖水里
长出的森林。多伦多,漂浮在湖上。

  “为什么要融入你的社会?”

  李小平就住在沿湖而建的QWE高速公路旁的一处居民区里。他洗
手间的镜子前,贴着一句格言:The biggest limitation is in
yourself.这句话来自电影《泰坦尼号克》的导演JamesCameron,他
是一名来自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加拿大人。

  李小平认为自己不算个新移民。“新移民来加拿大有很强的社会
地位反差感。许多人出来之前,都有一定的成就,收入也不差,他们
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当时我出来时,觉得自己像个乡巴佬,我在中国
,从来没有见过有地毯的房间。”1988年他出国时,在北京协和医院
工作。

  “我刚到加拿大,对西方充满了崇拜。西方人多文明,到多伦多
大学化学系报到时,每个走在前面的人,都会拿着门把手等着我。他
们的礼节那么周到,这里不仅有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我当时特
别想融入,也下决心融入这个社会。”于是他对英文戏剧表演开始着
迷,他从一个加拿大剧作家关于中国的戏剧演起,他扮“文革”时中
国农村里的一个农民。

  李小平毕业后,进入多伦多市政府从事技术工作,“我的上司是
一个韩国人,我还记得他叫PeterHo。他告诉我说,你不应该留下来
,你应该回国去”。当时韩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发展特别快。这
位韩国人说他现在回去来不及了,别人在韩国什么都做好了。他在部
门里做了很长时间的主管,很想往上爬,但爬不上去,他上面的全是
白人。“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英语口音很重。”李小平说。

  “我一度产生了点逆反精神,为什么我要融入你的社会,你不承
认我,我也不承认你。”后来李小平逐渐认识到,在加拿大这样一个
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尽管英裔的白人占了主导地位,但是拼命地想融
入一个英裔白人社会,可能偏离了真正的主流。如果自己有本事,自
己就是主流的一部分。“我干得好,别人会来接近我,想融入我。自
从我开了一个公司以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他的雇员里,曾有
获得过加拿大电影全国奖提名的影员。

  李小平后来到一家瑞士的大制药公司工作,他还成了公司的重点
培养对象,被送去参加著名的卡内基管理培训(DaleCarnegieCourse
)。这是无数留学生和新移民梦寐以求的归宿。但此时他已彻底厌倦
了化学,离开了这家公司。

  两年前,他设计出一种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培训项目,通过戏
剧表演、攀岩、合作游戏、模拟游戏、实验性的活动,促进一个团队
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以增进、发展信任感和团队工作的过程,挖掘
个人和团队的最大潜力。

  “当时我顾虑很多,一会儿想到自己从来没学过MBA,一会儿想
过自己是个华人移民,有好几次我都要把自己给打败了。”李小平说
,“事情往往是这样,经常不是别人说你不能做,而是自己先觉得自
己做不下来,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

  他在加拿大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移民到
加拿大后只能洗碗,回到北京开了个移民公司,后来从事文化产业,
公司规模越做越大,雇了二百多人。有一天,这位朋友给李小平打电
话,希望李小平回去和他一起干,“他许诺说把公司的一半给我。”
李小平说。但当时李小平婉言拒绝了。“后来我妈妈说我好傻。”这
样的机会,李小平遇到过几次,但他最终都没有回国。

  李小平对于所谓“融入主流”有他自己的看法:“加拿大提出要
实现一个多元社会,但现实是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白人的社会。我们要
努力去实现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我们要慢慢地把这个社会变成一个
非白人的世界。”

  谁能熬过那段艰难岁月?

  在多伦多,每个种族都在以自己的传统、价值,以自己对加拿大
未来的理解,塑造着多伦多和加拿大。这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他们操一百多种语言,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使多伦多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城市。多伦多渴望移民
为它创造奇迹,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加拿大的制度,加拿大的宽
容,为中国大陆新移民提供了一个平台。

  移民本来就处于社会的底层。如果把加拿大的华人分成四部分,
老华侨,香港移民,台湾移民,最后才是中国大陆新移民。加拿大是
一个福利国家,如果不想干活,完全可以领取福利金,成为被国家养
起来的懒人。但是,大陆新移民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很少有领取福利
金的。他们在第一第二年找不到专业工作的时候拼命打Labour工养活
自己和家人,再困难也不像流落在街头的其他种族的人那样伸手乞讨
;他们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上学苦读,愿以十倍的辛劳换取自己或下一
代的幸福生活。

  今年3月1日,rolia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很多移民的关注和讨论,
这是一个叫Range的人贴的,题目是《多伦多一年》。

  我(在多伦多)的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开始于2001年冬天。那是一
份很轻松的工作,管理文件和图纸,打印一些标签。我不太喜欢,感
觉每小时的意义只在于那十个DOLLAR。同事大多是各国移民,基本上
都受过高等教育,什么专业都有,现在统统是WIRINGTECHNICIAN。难
怪有人说,加拿大拥有世界上素质最高的劳工队伍。

  这段时期有一个人给我印象很深刻,是一位叫FRANK的中国同胞
。似乎永远穿一件黑衣,不苟言笑。午餐时碰到会坐到一起聊天,只
是不甚投机,想想也许是他在公司地位较高,所以有距离感,因此愈
发疏远。转眼到了5月初,我已经被YORK大学录取,准备一开学就辞
掉这份工作。记得是一个周五,午餐时间碰见FRANK,就顺便问他能
不能将他太太的旧课本卖给我,因为我知道他太太早我一学期就读于
同一专业,他爽快地答应了。周一上班,心里想着不知FRANK带没带
课本来,手头事情多,准备一有空就过去找他。正在车间里脚不沾地
地走过,一个同事叫住我,说要告诉我一个BADNEWS(坏消息),我
注意到已经有许多人围在那里了。我清楚地记着他的原话:DEAR
JANE,I HAVE A BAD NEWS FOR YOU。FRANK'S WIFE KILLED HER-
SELF(珍,我有个坏消息告诉你,FRANK的太太自杀了)。我愣了一
下,似乎没听懂,请他重复。我不知道当时自己的反应,恐怕是吓傻
了。我觉得不能呼吸,手也开始发凉。那位同事一直攥着我的手,一
叠声地问着:ARE YOU OK?我是公司第一个知道此消息的中国人,当
我把消息告诉大家时,每个人都同我一样震惊。那是一段灰暗的记忆
,FRANR的太太自杀据说是因为不堪承担巨大的学习负担。……我陷
入深深的迷茫,何去何从,我日日夜夜思考着这个问题,整个人处于
恍惚之中。真的不知道最终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下了上学的决心。最后
一天去公司上班是5月25日,我去每个办公室告别,大家说了许多鼓
励的话。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有同事来问:下周一为FRANK的太太
开追悼会,去不去?我立刻同意了,虽然我知道那是我第一天开始上
学的日子。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一辈子都记着那个日子:5月28日。那天我
平生第一次去参加追悼会,第一天开始YORK的学习,那天也是我丈夫
失去工作的日子,为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天?只是巧合吗?
还是上帝在考验我的承受能力?在殡仪馆,我站在那年轻的没有生命
的躯体旁,失声痛哭,心里百感交集,在鲜花如茵的墓园,我们一群
人聚集在火葬室旁,目送那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在异国的天空化成烟,
化成灰。在那个雨天,当一缕灰色的烟从烟囱冒出,有一些粉尘也轻
轻飘落,我记得边上有人用手挥了一下,而我,只是静静伫立,已经
麻木。当这一切终于结束,同事将我拉上她的车,说直接送我去学校
,我才发现离我的第一堂课只有半个小时了。那位胖胖的女士一边开
车在高速路上飞驰,一边腾出手拍拍我的大腿,让我不要想得太多,
要自信。她一直将我送到教学楼下,我向她致谢,然后下车,她也从
另一边下了车,绕过来,紧紧地拥抱我,祝我好运,并要求我毕业典
礼时一定通知她,她要来为我祝贺。我的眼泪又一次喷薄而出。我就
这样两眼通红地走进教室,在最角落的位置坐下,一直低低地埋着头
,生怕别人看见我的眼睛。晚上神情恍惚地回到家,却发现应该正在
上班的丈夫已经做好了晚饭,又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果然,我
的丈夫失业了,就在今天。我很平静,淡淡地说了句:也好,正好在
家陪我,我很害怕。

  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那门出名的TOUGH计算机课终于露出
了狰狞的面目。有时候看书看到一半,就抑制不住想站起来把书从窗
口扔出去。一天晚上,上完三个小时的课坐车回家,换车时一个人站
在空无一人的车站,看看表已过11:30。突然间觉得很伤感,不管不
顾地蹲到地上,把头埋在胸前哭起来,心里只有一句话:爸爸,妈妈
,我想回家,我真的好想回家。……

  来到多伦多一年多了,我感觉到自己的变化。我没有买过一件衣
服,没买过像样的化妆品,带孩子去肯德基吃饭也是她当君子,我做
小人———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全身惟一的奢侈品是无名指上
的哪枚钻戒,是在国内过三十岁生日时丈夫的礼物,记得当时他问我
想要什么,我毫不犹豫的选了这枚价值八千人民币的钻戒,只是因为
喜欢那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
好笑。……

  年少时认为离家远行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很喜欢那位走过万水千
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记得她那首著名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
里来,我的家在远方,为了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流浪,流浪远方。现在终于明白,橄榄并不总是甜的,在没有成熟
时,它是苦涩的。然而,我相信,它终会有变甜的时候……

  除回流的少数人外,大批新移民们憧憬着他们自己的“甜橄榄”
,并选择了坚决地留下来。他们一边在艰苦地谋生,一边感受着加拿
大与中国的不同。中国有一位单亲母亲,想带着孩子来登陆,内心非
常惶恐,想打听一下加拿大政府和社会对单亲母亲有什么照顾,有新
移民非常刻薄地说:“你来了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但他立即招来
很多网友的围攻。他们说,对单亲母亲的照顾,是加拿大制度的一个
组成部分,许多新移民选择加拿大,同时也接受了这个制度,因为这
是一个人道的国家,人们有种安全感。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一个
弱者,如失业者、单亲者、病残者、老者,等等,加拿大社会制度对
弱者的照顾,是吸引许多新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张悦海说:“在这
个国家,你是一个纳税人,你交了钱,这个国家在照顾你,你能得到
,能感受到。”

  如果经常想到玩就开始安居了

  “我不愿意回中国。我觉得在加拿大做一个华人会更令人尊敬,
因为这里更加文明。”祝立新住在多伦多西边一对当地白人夫妇的家
里,他眼中加拿大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人们对待垃圾的态度。他房
东的垃圾,包了四层,最里面是双层塑料袋,然后放在一个大的黑色
塑料袋里,再放到一个干净的大垃圾桶里,封得严严实实,一点味道
都没有。有一次祝立新把用完的老抽瓶子放到回收箱里去,房东自己
拿去将瓶子洗干净了,重新放回回收箱。房东的饮料瓶,一定要用水
冲干净了才拿去回收。

  新移民如果能经常想到玩,他们就开始安居了。春假期间相约开
车到多伦多北部的阿尔贡金原始森林宿营,夏季钓鱼,秋季赏枫,冬
季滑雪。每年万圣节,新移民的孩子们,和当地的孩子们一样装神扮
鬼,挨家挨户地要回他们一年也吃不完的糖果。冬季来了,圣诞节也
快到了,圣诞老人要进城那天,孩子们早早地坐在市中心布洛尔(
Bloor)街和中央街旁,手里拿着写给圣诞老人的信,等待着圣诞老
人在盛大的进城仪式中,乘着七只鹿拉的雪橇,从北极降临。从那一
天起,多伦多的居民们在房前点起绚丽的彩灯,在寒冷空旷的街上静
静地散发着温馨。还有冬季狂欢节,遍布全市的溜冰场,夏季街头狂
欢节,国际爵士音乐节,七一的国庆节让全市变成了大游乐场。

  有些新移民们在多伦多找回了他们质朴的生活。洛红来加拿大前
,在洛阳一家银行里当科技处长,他回顾当时的生活是每天在外面应
酬,喝酒,不觉中已经大腹便便,“连自己的身体都变成了负担”。
他来到多伦多后,每天忙于工作,学习,教育女儿,干家务活,周末
或节假日全家三口一起参加多伦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规律,心态
平和,身材瘦下来,身体也健康了。“现在我感到,可能这才是正常
的生活。”他说。

  新移民从自身的权益开始,逐渐了解一个民主的国家是怎么运作
和管理的。张悦海讲了件事:一个朋友考驾驶G牌时上高速公路,这
段高速公路的限速是每小时100公里,当时高速路上车很多,而且都
开得不低于120公里,当时他就犯难了,如果以100公里的速度并入车
流,很不安全,如果开120公里,就算违法。结果他把车停在了高速
路的入口处,考官判他失败。他不服,找到了他所在选区的安省议员
,由这位省议员出面与安省交通部联系,最后交通部决定让他免费重
考一次。

  中国大陆新移民正在意识到,只有介入加拿大的政治生活中,才
能保护自己的权益,参与塑造多元文化社会。时安迪认为,华人在加
拿大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团体,随着中国大陆新移民人数不断
增加,“新一代的专业人士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时安迪自称
是加拿大大陆新移民“介入主流政治最深的几个人之一”,他放弃了
自己的生意,全职投入到华人社区的工作。他是加拿大外交部长格利
衡(BillGraham)的选区执委,他还是多伦多前任女市长豪尔(
BarbaraHall)准备重出江湖、竞选下一任多伦多市长的竞选策略顾
问。他最近的计划,是参加执政的自由党全国代表大会,向公民及移
民部长格德瑞(DenisCoderre)、人力资源部长斯图尔特(
JaneStewart)和工业部长洛克(AllanRock)游说改善技术移民的安
置。

  宗力认为,从90年代下半期到21世纪初来到加拿大的这批大陆新
移民,将成为加拿大社会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对加拿大社会的影
响和作用不是目前可以看得出来的。“根据我对移民的研究,新移民
职业和收入的转变与在加拿大生活的时间是正相关的。如果我们从团
体研究,而不是从个别的新移民出发,我们发现大陆新移民比早期华
人移民、比六七十年代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移民的素质都要高,比我们
这些80年代出来读书的人适应能力更强,他们年纪轻,潜力很大,思
想开放,对国外很容易适应。他们一旦在社会上立住脚,就可能进入
加拿大中产阶级,对加拿大社会的影响就会大得多。

目前这批新移民许多还处于找工作、谋生和养家糊口的阶段,但迟早
有一天,他们的参照群体会从原来所处的群体,转向与加拿大的同行
相比,他们会挑战现有的地位,并从个体意识发展成一种群体意识,
大型的、成熟的新移民华人团体会出现,华人新移民的社会参与、政
治参与意识会加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再过五到十年
,这个群体会崛起。”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