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归宿 |
送交者: fraser 2003年01月10日19:37:46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
中国人非常看重自己的根。而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来说,融入主流社会则意味着忘却自己的根,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一点,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代华人统统做不到。悉尼有些移居当地四五十年的华侨华人,他们已经没有语言障碍,对澳大利亚方方面面都非常了解,事业成功,有的做到了州议员、副议长、甚至部长,但生活习惯仍然完全是中国的。那些年头待得少的,说起澳大利亚人来,总是“他们他们”的。 但时间久了,难免就会受到当地人的影响,渐渐地被同化,最终与当地人融为一体。许多华侨华人虽然从外形上看还是中国人,但内心已经吸纳了当地文化。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如果与当地人通了婚,就连外表上也看不出华侨华人的模样来了。我认识的一个叫托马斯的华人老兵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托马斯祖籍中国广东四邑,他爷爷1888年来达尔文创业,种些瓜果蔬菜,也开店,自产自销,生活很不错。那时候的华侨华人讲究叶落归根,托马斯的爷爷后来回到了祖国。他的父母都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继承了祖业。父母坚持在家里说广东话,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只得把托马斯的姐姐送回广东,从5岁一直待到18岁,为的就是学广东话。 托马斯现年78岁,看起来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老头儿,可一开腔却是一口纯正的澳大利亚英语。在街上碰见他,跟他说汉语,他一脸茫然。采访中,他告诉我,广东话他多少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普通话则一点听不懂。他自豪地告诉我,他一周吃两次中国菜,其中一种是咖喱。在我告诉他严格说咖喱是印度的东西后,他不好意思了,又说出了一道,“卡乌鲁儿”。我想了半天,才知道是扣肉。 托马斯是伴着澳大利亚的历史长大的。1942年他18岁时参了军,半年后驾驶轰炸机轰炸日本的军舰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机场。战争结束后,他上大学学会计,毕业后开了自己的会计事务所,9名雇员中除一名印度人外,其余全是澳大利亚白人,顾客也全是白人企业。 托马斯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现在是华人老兵联合会会长。据这个联合会调查,有7个华侨华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508个华侨华人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那时种族歧视很严重,有些州根本不接受华侨华人,但华侨华人参军保卫国家还是非常踊跃。昆士兰州目前正在建造一个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军人纪念碑,明年3月就揭幕。 澳大利亚的华侨华人把那些完全融入主流社会的人叫做“黄皮白心”,指他们长相是黄种,文化是白种。托马斯就属于这一类。他的儿女连长相都变了,因为已经有了四分之一的白人血统。他的一个女儿嫁了个澳大利亚白人,另一个女儿嫁了个意大利裔澳大利亚人,外孙子外孙女就有四分之三的白人血统。看了他们的照片,小洋人。 托马斯一家从种族和文化两个层面被同化了,慢慢地融入主流社会了。融入就是同化。这是所有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归宿,但不知为什么,总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伤感。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