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在加拿大看病需“忍耐”
送交者: 任性紫冰 2009年11月29日18:20:11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作者:星学

加拿大医学技术先进,又是公费全民健保,使得民众无论工作与否都无疗病方面的后顾之忧,令来自中国的移民们大为赞叹。不过,加国的体制却跟故国的有些不同,叫初来者问诊求治时未免觉得不甚习惯和方便。

在中国,一有毛病自然都是直奔医院去解决。稍微大一点的医院不论哪个科室,24小时都有值班的,看那些非急症却又不轻的病例。急症科更不在话下,全天候服务。病人也用不着预约,想看哪一科就去挂号,顶多有时排队长点,均可见到该科医师的面。诊断过程也没甚限制,郎中们大都是和颜悦色、有求必应的。

但在加拿大,有一个“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体系兀自横在那里,由他们截流着普通病人,使得医院除了急症,“有病无荐莫进来”:一定得有推荐和预约才接待。故而各个科室的门诊只看预约者,晚上则关门大吉,仅剩内外妇儿大科系的病房里有当值医生,但他们也仅是负责住院患者,不对外开放。

因此,有病想到医院,必须要先过家庭医生这一关,而后者也是需要预约的,同时也没有夜诊,朝九晚五之外若有个较紧急些的症候啥的,惟有赶去医院的急诊室排队挨号就医。

可见家庭医生是这里的第一道卫生防线,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开业。移民们登陆之后首要的一件事,就是找家庭医生登记,已备将来能够求治有门,也只有他们有职权介绍病人去看专科大夫。

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加国医师相对短缺,许多诊所人满为患,不再接收新的患者,使不少人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大城市的落单者还好,尚能去“Walk-in Clinic”,随机地找大夫临时救急,小地方和乡下边远地区的就可怜了。

鉴于这种情势,新移民在寻找家庭医生时没得挑拣,能够发现个愿意接受你的就算不错。尽管供少于求,但是找的步骤的原则是一样的,就近或者是根据母语作选择,医患沟通起来容易。所幸多伦多是个移民城市,操什么语言的大夫都有,除了朋友推介外,还可以上“安省内外科医师协会”(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 Surgeons of Ontario)的网站查阅联系,得到这些诊所的地址和信息。

有人玩笑说,家庭医生仿佛“万金油”,各科的常见小问题他们都能“一把罩”。实在把握不了的时候,便转介去相应的医院、专科进一步复诊,这一点又有些如同国内大科分诊护士的职责。一般看家庭医生预约等候的时间,在几天或者一周多,依据你的病情急缓情况,秘书掂量着给你安排。

就诊之际,大多需要坐等超过约订时间一个钟头以上,只能你等他,不能倒过来。有些诊所是重叠预约病人的,即同一个点钟订两三位,以便于有人缺席而空挡、少接了病人。有的时候甚至要等两三个钟头,所以每回去见医,最好带足了书刊,以便消磨时光。

终于挨到你了,被叫入办公室,迎面墻上滔告示显示:“一次只能看一种疾病”!跫在让你别不了大夫。若有多种病症在身!跬甭想一揽子解决!趸能另外重约下次再来!踱大概叫浮貊击破吧。可摇跚帧踵症状其实源于汀趸病因的话!跫者可就成冤大头了!酢醪无贰?

等候的很辛苦,可是诊病却毫不拖泥带水,医生利落得很,几分钟就把你搞定,但愿是他们业务熟练经验老到。在你还意犹未尽时,人家就起身送客了,你不得不离开。出门再瞧那些等待的人,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刚才这么“短平快”了。

当然,每看大夫一次,都要刷一回保健卡,使医生可以从政府那里支取相应的诊金。不过分次就诊的理由是缩短候诊时间,而非为多次刷卡,结果给体弱多病或行动不便者及其家人造成了诸多痛苦和不便。此外,由于要化验血、大小便或是做特殊检查,及至这些报告单出来,再约见大夫,你才能得知结果,然后拿处方取□等,少不了屡屡刷卡。所以保健卡(在安省叫OHIP卡)至关重要,一定要随身携带。

普通化验项目花的时间不多,择日空腹去抽血即可,可是结果至少要七至十天后才能知晓。记得在故国,早上抽血,中午就自取报告单了,持之回见医生,立马开□处理,不用另约和挂号的。这边却如此之慢,让人着急。

其实,据我在医院实验室做过临床研究所知,样品的检验完成得很快,否则乏新鲜就不准确了,拖就拖在文案工作上,传到大夫手上再排期召见你,便旷日持久了。届时,一般的小病差不多自愈了,而不善之疾便拖延了些治疗时间。当然有的医生不错,一俟发现报告不祥,立马打电话提前召见,尽快安排下一步处理,便能不误疗机。

特殊检查是要另约的,轮候的工夫同样不短。拍X光片、超声波,约得快一点,也得要五七天或两周不等,有的诊所接受Walk-in患者,就快些。做CT、核磁共振(MRI)等,就耗时累月了,需时三个月到半年,所以一些等得不耐烦的富人,干脆开车径直去美国的医疗中心花个几百、上千美元做检查,一下子就揭晓了,省得长久等待遭受心理煎熬,或者恶疾扩散了。但经济条件不好者,就只能在候诊过程中听天由命了。

至于病历及各种报告单,加拿大的规矩是医生们把持着,不似在中国那样乃病家的财产。你若想自己拥有一份拷贝,就得交钱请秘书复印。倘若因为搬家或者别的原因更换家庭医生时,所有的病历都需辗转,那收的钱将更贵,这就是此地的游戏规则。(newstarnet.com)

执有荐信去看专科医生,排期更是长达数月之久。例如某些骨科疾患,甚至要等上半年才能见到专家。见医的过程几同看家庭医生,不过可以见识一下大医院的环境,有一点像高级酒店,赏心悦目,挺舒服的。多伦多市的一些大医院中,有的还设有华语服务部,专门为就诊的华人提供翻译,或者安排术后留医期间供应中式饭菜等。专科医生有的在备了你的案后,再造访时就电话预约即可;但也有的仍旧要家庭医生重新转诊,又要磨蹭几个月。

住院治疗时,期间的一切开销全免,包括一日三餐饭食在内。院内做各种检查时,无须家属费神忙乎,院方人员来抬送,护理做的也很好,毋庸家人轮流陪床伺候,护士和护工都包了。想国内住院中,这一切皆是家属来料理,请人的话要自掏腰包。这里的标准病房是俩人一间,类似于宾馆;你若是兼有单位买的保险,更可以享受单间的待遇。就连去产科生孩子亦然,丈夫及家人均可暂居一屋,并能床边观看接生的全部过程。这些条件跟国内的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实叫大陆移民感觉一丝受宠若惊。

至于动手术的排期长短,那就要看病的性质与欲住医院的床位了:急的、癌的,等候的时间较短,但也不是立竿见影;择期手术,有的竟要等待半到一年,也许那时病情发展、有了其它并发症;抑或良性的恶变了,错失了切除的契机,后果堪忧。这一切都是自个无法掌控的。

不过一旦住进去,步伐就快多了,没有“不送红包就拖延不开刀”的事,出院却不用等,早早的下通知了。甭说分娩接生、次日就打包回府(以往是住三天的),就连体外循环心肺手术这种大动作,术后四五天也就开道走人了,遣派个“大包”护士去家中换□、处理,而不在病房里压着床位。即使这般快速周转,仍不能缩短院外轮候的时间,未免教人遗憾。

“生在等中不知等”加拿大人对于这种“等”的医疗文化早已随遇而安;外来的移民们可有过比较,清楚地感受出不便。焦急之下辄思“变”,不自禁地就想用原住国的惯用手法,试图走走后门看。其实,这些是徒劳无功的。

加拿大不同于中国医界:用红包“打通关节”在医患之间彼此心照不宣,几成住院、看病、手术的铁律和潜惯例,于今愈演愈烈。加拿大医务界都是公事公办,很教条不化的。医师不收红包,自不会被人私底下骂作“白狼”,真不愧是白求恩故乡里的“白衣天使”。

也正是由于这不通融,和不为贿赂侵蚀的清规戒律,保障了不论贫富、地位,健康状况如何,人人诊疗机会平等。呆得越久的人就会越体会到,这个国家就是这么慢条斯理、按部就班运作的。有人呼吁改革这高投入、低效率的医制运作,可是多年来成效甚微,步履依然蹒跚。当然有其弊端了,可也不失它的好处,使得公费医疗成为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体现、加拿大的福利标签。连美国也让近邻给比的羞愧,欧巴马新官上任不久便挑医保体制开铡,企图改善民生,争取人心。

普通看病长等也就算了,急症等起来可真是烦心。只因加国没有看“亚急病”的地方或夜班,许多并非符合真“急诊”的患者,不得不统统涌往急症室,这种“急症并不急”现象造成了急症室的久候与混乱。一般等上两三个时辰才能朝见医生面是平常事。例如朋友的孩子发高烧,半夜去大医院急诊,等了四五个小时才看上,结果没有任何处理,说是病毒性感冒,回家用凉毛巾作冷敷,令大人小孩白白折腾了一宿。

所以个别常跑急诊室的人竟“等”出了窍门来:不让自家人送去医院,而是呼招救护车拉了去,这样风驰电掣、呜呜叫着开进去,会被优先处理的,如此便能缩短一些候着的时间。真是医逼患反、加塞有道,也是迫不得已。不过报载在温哥华,这一招有时也不奏效:有的医院外候着数辆救护车,在等待着卸下内载的病人,最长的竟呆了16个钟头!

记得在国内时,急症科收治的绝对是危急重症,随到随治。人手不够时,院方会找来病房的值班医生、甚至在家休息的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决不会拖诊这么久的。在此概念下出来移民们,尤其不解此地急诊室的这种状况,特感意外和不力。

不过想想看,急诊科就那么几个医护人员,天天身陷糟乱的环境,早已见急不急了,只是一板一眼地按程序进行,机械地处理,外面压着的只有等。当然,委实需要抢救的,还是会打破次序、优先处治的,这就让那些不算急的病例等得更久了。曾有报道因为某夜某院爆满,容纳不下新急症者,救护车只好转往其它医院,结果不幸途中病人故亡。当时媒体一片哗然,政府也表态设法改进,日后渐又销声匿音了,情形也没见得多大起色。它不过仅仅是藉着急诊部门所暴露出来的“等就医”问题的冰山一角罢了。

可见这个庞大慢转的医疗体制是很难撼动的,当官的几年任期满了就下台,老百姓们惟有常年默认“忍”着。不无意味的是,英文patient,既是名词“病人”,又作形容词“忍耐”,不期真折射出了就医现状:人既然罹患了疾恙,就得忍耐痛楚和等待,一语双意齐下,造字者太有先见之明了,叫现代人不得不佩服佩服。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感觉很烦那些“中共”,“中共”的家伙
2005: 谁助人头税不道歉不赔偿?
2005: 陈丙丁先生,你在代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