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一家在多伦多的花销明细账
送交者: 轻不狂 2010年08月02日00:40:17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朋友最近要一家三口登陆多伦多,询问我要带多少钱可供全家人一年的花销。

  虽然许多登陆指南上指出一家三口最少应该携带C$15,000加币,但是这C$15,000能干哪些事?能维持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都是朋友关心的问题。当然,钱是越多带越好,但是,人民币正面临升值,要不要一次性全端过来?国内的房产要不要卖掉等等都是些具体问题。

  恰逢年终,我也趁机盘点一下自家的财政收支情况顺便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一算不要紧,一算还真吓了我一跳:我们是2004年8月登陆的,登陆时共带了大约C$40,000加币。2004年税后收入大约 C$3,000;2005年我们两口子的税前收入大约C$53,000加币,除去税,应该还余下大约C$41,000。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挣来的4万多不仅全花掉了,而且从国内带来的钱还亏空着C$20,000加币。也就是说,我们从2004年8月登陆到2006年一月之前这1年零5个月里一共花掉了6万 4千加币。

  这些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呢?

  租房

  我们一共搬了三次家。

  第一个“家”在Scarborough,一室一厅独立厨房独立卫生间的地下室,包水电Cable,$500/月,住了4个月零几天,付了5个月房租,共C$2,500。

  房子不很新但挺干净,家具也齐全。房东是位中年单身女性,大陆移民,人不错,从来没限制过我们洗衣服,做饭,还经常开车带我们出去买米买面什么的。但有两件事是我们租房时讲好的:不报税;押一个月房租, 搬走必须提前一个月打招呼。

  2004年11月中旬,我在机场附近找了一份工作。地点挺偏,找不到Carpool,但我需要这份工作来打破“缺乏加拿大工作经验”的怪圈。所以,无论多困难我也决心要做。我是那年9月份拿的驾照,属于那种有本儿但从没开过车的人,对车,对路,对方向都毫无感觉。老公当时还摔断了腿,不能开车。所以我不敢开高速,只好每天早上从Scarborough的东边沿着Finch一直开到427再往北去Bolton。上班高峰期,单程往往历时2个小时。天开始变冷,有时雨雪交加的,在上演了几次“马路惊魂”后我们决定搬家。正因为租房时定下的第二条规则,我们在这里只住了4个月,却付了5个月的房租。第一,我们都是讲信用的人,何况她一个女人家自己养房也怪不容易的。第二,出门在外,广交朋友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家”在Etobicoke,两室一厅的Condon,$990/月,也是住了4个月零几天,付了5个月房租,共$4,950。

  本来打算接闺女过来后就长住这儿了,等老公的腿好了后也就在附近找了份工作。人算终究不如天算,2月初,因为政治斗争,我做的那个项目被搁浅了,于是我的Contract也就结束了。我突击发了两周的简历,又折腾了一个月,3月中接到了第二个Offer,可这份工作又回到了 Scarborough,于是,我又开始了每天从西向东的大挪移。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公的一个球友说他们住的Coop Apartment刚好有一间两室一厅的空房,周围环境很好,离我工作的地方也比较近,关键是房租便宜,每个月包水电才718,只是需要夏天剪草,每周扫扫楼道。于是,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递交了申请并定下了这间公寓。当然,也是没到月底,我们又多交了一个月的房租。我们的第二家房东也是大陆移民,多少有点过意不去,于是把一些家具及一台二手电脑统统送给了我们,虽说不是新的,但布置起来倒也温馨,关键是有了那台电脑,省得我们天天抢笔记本了。

  第三个“家”就是现在这套两室一厅的Coop Apartment,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在这儿住了10个月,房租共花了7,180。

  至此,我们在第一大项―房租上共花费了14,630,加上搬家费,每次搬入时的洗地板,刷墙,挪Cable,迁电话的费用,算个15,000只多不少。

  用车

  驾照我们俩都是一次过的,其中的费用:

  全科证书:

  报名费: 10;

  国内驾照翻译公证费: 40;

  G1笔试费: 60;

  G2路考费: 40;

  路考租车费: 90;

  小计: 485(每人);

  买书费(交规): 25

  两个人共计: $995

  考G牌时我们没再请教练,自己练的,老公先考,共考了三次通过的;因为有他的经验教训垫底儿,我是一次通过的,每次考试费75,两人共计:$300。

  买第一辆车:90年的Toyota 佳美“老马”,$1,000买,C$2,000修,计C$3,000。

  开始定位买美国车,预算5-7千;无奈看了好几辆,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买成。有天偶然看到这辆90年的佳美,车是老了点儿,但公里数还行,17 万多。有点儿锈,但发动机的声音很好。车主开价C$1,600;试车时发现前避震有点儿问题,需要换。我们还价$1,000,他立马就答应了。反正不贵,这辆车就这样买了。后来到修车厂换前避震、安检、过户、上税上牌照,杂七杂八差不多又花了$650。后来,老公瘸了腿,就闷在家修这辆车―他把所有锈的地方都打磨掉,然后补洞,打磨,喷防锈,喷原厂漆,最后居然把这辆车修的干干净净,不算人工,材料大概花了$100。冬天,为保险起见,我们花$350换了定时皮带,点火线圈,油封等。再后来,花$430换了刹车管,花$120换了两个前胎,加上换机油等,修理总共大概花了$2,000。也许这辆车我们买亏了,但我们对它挺有感情的―正是它伴我们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伴我们度过了在加拿大第一个寒冷的冬天。

  买第二辆车:98年的凌志ES300,整个拿下来统共花了C$14,100。

  搬回Scarborough以后,我上班一直坐TTC。尽管距离不远,但要倒两次车,走一段距离,单程在路上大约要花40分钟到1小时。今年春天我怀上了老二,六月份把女儿也接来了。女儿的暑期Camp不算太远,但也要倒两趟车。先生上班的时间无法接送我们,这样,我每天顶着太阳,怀着肚子里的老二,拉着老大倒4次车历时1个半小时才能回到家。这样挺了一个月,我们决定再买一辆车。看来看去的,就买了这一辆:98年的凌志ES300,14万公里,最高配置;最终交易价C$12,500;加上其它所有花费,我们统共在这辆车上花了C$14,100。

  车保险:$2708;

  2004年10月-2005年2月,共5个月:90年佳美一部车150/月,计$750;

  2005年3月-7月,共5个月:90年佳美一部车,130/月,计$650;

  2005年8月-9月,共2个月,90年佳美+98年凌志两部车,399/月,计$798;

  2005年10月-12月,共2个月,90年佳美+98年凌志两部车,255/月,计$510。

  汽油:大致估计C$5000-C$5500;

  这个很难精确计算,我们是喜欢往外跑的人,加上老公上班距离远,以及我们每周日去Mississauga的华人天主教堂上牧道班,所以,从近几个月的加油记录来看,每个月的油钱大概都在$250-300之间。再加上去了5次大瀑布(陪朋友),两次阿冈昆,一次蜜月湖,以及周末钓鱼,花在汽油上的钱估计得有:C$5000-C$5500。

  这样看来,我们花在第二大项―车上的钱大概在:$26,103-26,603之间,取个整数,计为C$26,000好了。

  日常开支

  除去房租,每月开销包括:

  电话, 手机: 130

  人寿保险: 250(2005年一月开始)

  食品+日用百货: 350

  每月小计: $730

  一年零5个月共计:$11,160;取整数计为:C$11,000。

  技能投资

  我的专业领域是供应链管理,在国内从进出口,到仓库管理、采购、计划、ERP实施顾问等都做过。虽然有十几年的外企工作经验,但是,有一句话:“When in Rome, do as Roman do.”要想在加拿大站住脚,就要遵循这边的职业发展轨迹。

  专职上学,对我来说不大适合:一方面,主要是觉得管理领域如果脱离了实际的商业环境,也就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知识资源;另一方面,拖家带口的,像 MBA这样的课程我是读不起也没精力读的。于是,就先从一些基本的专业认证开始。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计划,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想一劳永逸的凭借一项专业技能统吃天下是不大可能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投入了大约C$2,500,明年还会继续。

  先生在国内是体能教练,读完硕士已经是副教授了。来加拿大后发现这里的体育机制与国内的截然不同,对自己的职业设计暂时还没理出头绪来,也就先打着工练着英语慢慢走一步看一步。考虑到明年我要在家带孩子,家庭收入减少,他刚花$240考了个叉车证,花$1,000学了烧焊,打算在必要时找个 Part time工补贴家用。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虽然不是凡事都深思熟虑,但也绝不拖泥带水。人生有时就是这样―现在轮到命运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命运。我们能做到的唯有充分准备与耐心等待。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油菜花
2008: 男性多吃苹果可保护性功能
2005: 在加拿大大学计算机系读硕士的惨痛经历
2005: 在加拿大大学计算机系读硕士的惨痛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