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中国特色渐被稀释 温哥华华埠现去中国化隐忧
送交者: 呼吸新鲜空气 2011年02月15日17:35:13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有着“北美第二大华埠”称谓的温哥华华埠,已经走过了125年的历程,然而,近年来,华埠的华人商铺纷纷结业,洋人老板进驻,华埠的“中国特色”在逐渐被“稀释”。对此,加拿大《星岛日报》2010年11月发表黄河边的署名评论文章《温市华埠“去中国化”之忧》,指出华埠不仅是黄皮肤先民最早的栖息地,更是一座心底的纪念碑,只有守住“中国特色”,才能在根本上延续华埠百年荣景。
  文章摘编如下:
  当7年前毒品注射屋和温哥华华埠扯上关系的时候,人们还根本意识不到这可能是彻底改变华埠现有格局的信号;而当一家家华人商铺纷纷结业,零零散散地被洋掌柜们悄然取代的时候,温市华埠的“去中国化”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了。
  以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最集中的片打街(Pender St)为例,这里是华埠的腹地,千禧门、中华门、中山公园错落其间,从歌雅街(Gore Ave)往西,这三年中陆续关掉的商铺超过十家,而且一旦关闭之后鲜有再继续被人顶手经营中国商品的。老字型大小的食铺、杂货店、特色中国工艺品店、中文书店逐渐消失,Wave和Everything咖啡、Stormsalon理发和Dollar Giant杂品店等不少洋人商铺,纷纷大摇大摆入驻,顾客清一色都是附近居住的洋人。即便是一家老字型大小的“夜上海(专题)”歌舞厅,也已经易手洋老板,每当华灯初上,清冷的华埠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准备泡吧的洋面孔。
  “狼”看来真来了,大温的市中心正在迅速东移,而华埠的“中国特色”正在由不断进驻的洋人商铺所稀释。照目前趋势,过不了多时,实际意义上的华埠的规模有可能要比现在缩小一半,所谓北美第二大华埠的称谓将成为历史。
  似乎很难说这种“去中国化”现象的出现,是一个城市的多元性还是传统社区必然的走向。但对于有浓重民族情结的华人来说,似乎总是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一切看来又无法逆转。我们不知温哥华市政府葫芦里卖什么药,只知道他们为了抗拒关闭毒品屋的诉求把联邦政府告到了法庭。不久前,他们又要开始对华埠裕仁街 (Union St.)和歌雅街(Gore Ave.)交界处兴建城市农场的规划进行谘询了。如果说在闹市里允许进行“安全注射”已经够狂野了,而在街区开荒种地,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忽然想到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应该说侨界对华埠发展功劳苦劳疲劳都有,在华埠至少活跃着三家以上专注此地振兴的商会和商业促进会,他们在沟通政府对传统社区的保护和发展方面,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但这些群众性的管理机构,似缺少工作协调和统一谋划,他们的工作更表现在一年不如一年的夏季夜市和难出新意的华埠文化节上。而在不少工作的操作上就显得十分粗糙,比如申请数十万政府资金对老旧建筑的维护,从效果上来看并不明显。比如运用政府赞助改造商户沿街雨篷的计划,就因造价太贵受到冷遇。比如运用政府资金添置的多辆旅游黄包车,一年中能够载客营业的日子没有几天,属于浪费性开支。
  办事官式化、操作利益化、规划单一化恐怕是华埠那些管理机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说,眼下温市华埠发展最缺的是,没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刺激商业和维护传统社区的具体措施。有观点没有亮点,有能人没有高人,看来聚集全体大温华人的想象力和智慧是当务之急,参照其他国家或者城市华埠发展经验是应有之义。茶文化、小吃街、风情园,温市华埠需要大手笔。
  华埠是华人的神往之地,不仅仅是黄皮肤先民最早的栖息地,更是一座心底的纪念碑,延续百年的荣景的根本,在于守住中国特色。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Beaubien2010:一家子的情人节
2010: 加拿大工作一景:看谁跑得快-ZT
2007: 过年
2006: 加拿大温尼伯浪漫结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