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加拿大移民心路历程:一路奔跑一路欣赏
送交者: 聊聊宝贝 2014年07月26日01:00:47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清晨一场雨,新闻实时路况各种糟糕。踩着点赶上进城的火车,睡意朦胧中想着在最近活动的枫坛里留点什么?资深话唠了这么多年,看见好贴忍不住要回, 遇见相 投的聊天是种享受,而分享自己的经历,倾听别人的感受,是生活和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我的一家子是新移民,在移民第三年的路上奔跑――好吧已经不再奔跑,而 是放慢速度给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体会路上的风景。

早上想起要开贴,其实是特小一件事引来的回忆。刚到加拿大时我们住在大宝的家庭旅馆。那会儿孩子还喝着国内带来的奶粉,刚过了1周岁要过渡到这里的 homo milk。大宝见我们总一纸盒一纸盒买奶 (2L一罐纸盒装,那会大约就要4刀多吧)及时提醒,可以买袋装4L,省钱还环保。我们这才知道本地人用pitcher+袋装奶的习惯。

对于初来乍到的newcomer,大概这些小细节带来最初几个月最深刻的感受吧:)

想哪儿写哪儿,之前回帖时也写过,个人生活的经历感受多有不同,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更是经过多重过滤粉饰雕琢。做功课,不能一味接收信息,取你要的,弃之糟粕,我在工作中不断被训练和要求要non-judgemental,做得到,能平和很多:)

移民路上总不乏前辈经验,讨论最多的话题大约不外乎 去还是留?留还是走?学还是不学?学什么?做什么?做不到该如何?

就我们的经历来说,去留问题没有挣扎过。主申国内工作一年赶上当年技移新政,从决定移民到登陆总共不到2年,中间结婚生子产假停工,一系列人生转折几乎同时完成,回头看那一段仿佛坐了火箭似的,有点晕也很刺激。

对于国内生活的不适应,我觉得说多或者说大都容易被拍砖,咳咳。个人小家的感受很简单:

1、北京,我们买不起房,也不想带着孩子和公婆同住。

2、孩子长大了要拼爹拼娘,我自认没本事为孩子打拼,只想着能让他尽可能远离这种压迫到骨子里的竞争,单纯,快乐。

3、主申多年英语国家留学,毕业回国工作一般,能看到前途和钱途,但也能看得见个中辛苦和总有点叫人恶心如吃苍蝇一般的所谓人情世故。相比曾经国外的工作经历,犯懒的心态作祟,当然更向往简单安逸的日子。

主申当年以这几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老公以及公婆一家,自己爸妈一直都支持移民没啥可说的,就义无反顾地,来了。

牛奶pitcher之类的小细节,再说个想得到的。

TTC上的transfer,两小时内有效的,但不能坐回头。其实这个两小时,想要钻钻空子还是有可能的,有次出门办事,下午1点出去,一个 token用到5点…交通费贵,只能省点是点。如何操作,视情况而定。去程,坐地铁转bus,出地铁时拿了一张printed ticket,上面标注了出站的时间。回程在1小时以内,坐street car,在之前下车的地方上车,回到原地,时间长点,但省了一个token…

刚开始上课或工作,最合适破冰的small talk topics,除了今天天气哈哈哈之外,体育运动 (如世界杯)家庭生活(宠物或者小孩,避免涉及到老公老婆琐事纷争)饮食习惯(适用于午餐,记得要提前准备好食材配料做法的英文单词…)都是不错的话题。 通常聊聊熊孩子,诉诉带娃的辛苦,说说夏天的旅游胜地和旅行经历,都能打发不少时间。

想想当年自己是“新新”移民时候,初来乍到的甜蜜真如同数据分析显示的 “3个月蜜月期”。

我们6月初登陆,无忧无虑地享受了一个夏天。第一周休整,第二周租房考驾照,第三周买车后去bluff park与安大略湖第一次亲密接触,第四周从“乡下” 万锦进城逛了一圈harbor front,坐在湖边看加拿大人庆祝枫叶国生日,喝点啤酒吃点薯条向往着未来我们怎么经营这样的小日子。

间或着在新移民服务中心学点job search skill(当玩儿一样),发发简历(石沉大海),报名参加bridge training,办了WES,面试考试,稀里煳涂地就成了。

到了秋枫红了时,蜜月期快结束了。

上一回说完了蜜月期,迎来了加国首个苦寒长冬的同时,还迎来了我妈到我这里小住。

当初不知道个人行的旅行签证如 此easy,我妈从打招呼说要来,到出现在我面前,前后不超过半个月,着实给我不少惊喜。自从17,8岁离家求学,这些年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加起来不足半 年,远香近臭大约就是这个道理。以前留学时放假回家,刚回的十来天必然是和我妈亲的不行,过了一个月必然是相看两相厌。这一回她这么大老远的来,一住半 年,个中感受,真是各种呵呵呵…

其实生活里免不了各种摩擦的,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两代之间。我自己的原生家庭能四代同堂,也不代表同一屋檐下的每一个人都零烦恼无忧无虑。我自认为全面照顾到先生和妈妈的感受,没想到双方依然是各有苦水。

之后的工作中和身边朋友的故事中,时不常能听见相似的故事,这竟成了一代移民家庭必经的一条荆棘路了

“生活在别处”

要是一个人能随时分身同一时间经历两地两种生活就好了,少了许多已知与未知 真实与想象的对比。生活在别处,没得到的大约都会比已在手里的好,这也许是我们生存进取的动力吧。

Po主本人的经历只代表个人感受,即使是相似背景同样经历的朋友,我也没想过TA会与我有一模一样的想法感受。回头看看十多年前的自己,所想所做性格行为与现在相比也大有不同。

昨天微信里转了一篇 Tim Hortons点单大全,觉得写贴之人真是贴心之至――Po主觉得以英伦岛国7年生存过往,在枫叶国点杯咖啡那还不是a piece of cake,结果这片cake还挺艰涩。

Tim大名远播,在登陆之前各种做功课时就如雷贯耳心向往之。刚到没几天赶着去膜拜,心情激动啊。以下点单对话:

-Hi, can I have a small coffee, please?

-Sure。 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 (不知所云) Sorry?

-…… 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汗) SMALL is okay…

-(不得其解) Yes, but 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Do you want milk and sugar in?

-(恍然大悟) Oh yes please。

-(继续郁闷) How many?

-……one milk one sugar (其实很想回答whatever…)

结果那杯咖啡,真心不怎么好喝:)

还好我学过 从众理论,坐在不远处观察大家都点些什么,终于总结出 Double-Double最简单,呵呵,从此对DD迷恋,为此大概长了不少肉吧。这里小普及一下,Double double不是简单的双糖双奶,“奶”是奶精,或是cream,至少得有15% fat,我猜想就是一阵子很火热的 反式脂肪酸。这样的咖啡口感香醇,但喝多了发胖不说,还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使本来对身体无害甚至有些研究显示有益的咖啡背上了骂名(扯太远了)。

关于专业工作,其实你还是得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在加拿大的发展前景如何。

比如提到过的 医生,真心话,想做本行,难!

国内IT界做到管理的,对于coding 码农(对不起我是外行 术语盲)也没什么兴趣做的,找回管理工也很难。

护士,我认识的人群里有原先就是做护士的,来了之后等1-2年通过行业认证(College of nurse)就重新上岗了。也有现在工作中接触的同事,原先国内是文科+管理,来了之后花4-5年读下来RN入行的。

银行/金融,多数要考证的,学的快考的多,就能早入行。

建筑设计/工程师,好像听说是最难回本专业的,一同登陆的一家朋友,英文CLB4个8,登陆后在多伦多打遍了行业内大小公司100多家的电话,没有工作。后来温哥华有个华人公司不高的工资,搬过去了。不到1年也换了一家,现在也不错。

HR,同时期登陆的一家,英国Master,也是登陆多伦多时没找到工作,温哥华有华人公司给offer,包relocation,过去了。好像是半年之后也换了一家。

我本人,心理治疗师,bridge training实习半年,没有工作机会。training结束时机缘巧合做了一年不到的settlement counsellor,之后又机缘巧合回到实习机构工作了。

同班同学有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工。社工通过注册 college of social worker 成为RSW之后找到工作,一年后已晋升某机构manager;两位精神科医生都在实习后在实际机构留下做clinician,不过不在大多地区了,搬去了 伦敦附近。一位心理医生在training之初就找到了Toronto Catholic District School Board 工作,title应该是 child and youth worker,来日通过college of psychologist的认证,也可以发展成school psychologist。

以上各类型专业工,年收入差别都很大的。大概以我的最低了,呵呵呵。

说起来我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上升的空间和国内同行业不好比。我的旧同事在原来工作的机构关门之后自己做心理治疗师,这两年发展的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的患者去北京找她…我呢,专业都快废掉了,咳咳咳。

英国和加拿大

在岛国的多年,一直蜗居在中部中小型城市的大学边缘――一个镇上有很大一部分客居的人群是附近大学的学生,以学生的视角看到的生活,和移民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国保守,从来不是开放的移民国家。来枫叶国后发现家庭医生可以有国粤英各种选择,在岛国看医生还是要自备翻译器的。除了出租司机基本都是印巴人,其他的行业白皮肤之外的人种不多见。

岛国的食物和气候一直为人诟病,但冬天不比这里冷,夏天不比这里热,相比起来也算宜居了。因为没有住在大城市,上学上班也很少遇到很堵的情况。

初到枫叶国时,所有一切就是一个字,大。在万锦待着的一个月,呵呵呵,路上遇见十个人得有九个是亚洲人,估计至少有一半儿说国语吧。这在岛国没经历过,就算是大学里,当年我们一个系300多号学生,也只有5个大陆过去,几个香港同学,似乎都没有台湾人呢。

穿插着说起了专业工作,想来每个移民家庭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啊。

在参加bridge training期间继续有一搭没一搭的修改简历,每一份最终发出的简历都经过至少2小时的编辑,斟字酌句,对于job description里提到的requirement几乎是一条条对应,最终在投递总数达到近50个时连续收到了两个电话面试,并相继拿下了 offer。

接电话面试的时候最重要是搞清楚接的电话来自于投递的哪个职位。大学刚毕业找工作那会儿曾经有过电话面试我的HR问了3句话都没法帮助我理清到底是 哪个公司的什么职位对我有兴趣…显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过关的。最好自然是烂熟于心,如果做不到,至少能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申请的资料,HR一般也就是大面儿 上的问题问一下,初选一下看是不是有必要叫你in person给部门经理看了。

经历没有造假,听力口语足够应付问答,再加上专业的态度,至少在面试时应该是自信的,且不论结果如何,阵势上一定不会输。


0%(0)
0%(0)
  呵呵,沿路欣赏真好!  /无内容 - 呼吸新鲜空气 07/28/14 (1807)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2: 移民讲述:一大把年纪 为什么要偷渡加
2012: 需要劳动力就宣传移民,不需要了就一脚
2011: 新移民不好欺负!和老公前妻(高学历公
2011: 不要重蹈覆辙!谈在申请入藉过程中的体
2010: 一封信,破解新移民加拿大找工作的潜规
2010: 从留学到移民:加拿大恋爱十年婚姻渺茫
2009: 冰雨: 孩子眼中的亚裔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