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恩圖報的故事
俗語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感恩心,報恩心,是一個人美好品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家幫助了你,解決了你的困難,給了你溫暖,如果你不知道盡你所能的回報人家,甚至不知道說一句感謝的話,就真是太不應該了。更有甚者,居然恩將仇報,反過來陷害給他恩惠的人。這樣的事,這樣的人,在我40多年的人生歷程中見過不少,聽說過不少。
我的媽媽,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在這方面的點點滴滴,小事大事,足以當世人的楷模。
下面的講述,先需介紹一下故事背景。
我爸媽都是獨生子(在那個年代,這是很少見的)。他們1961年結婚。當時是什麼狀況呢?我的姥娘(就是普通話中的“姥姥”。我們老家叫姥娘),在我媽媽17歲時就去世了,媽媽結婚時,我的姥爺是75歲;我的奶奶,在爸媽結婚的前一年去世,爺爺在爸媽結婚時是60歲。1964年我哥哥出生時,我的姥娘和奶奶是不在人世的,我的姥爺和爺爺也均以年邁,在哥哥1歲和2歲時二位老人也相繼告別人世。而我媽媽在供銷社上班,爸爸在外地教書——也就是說,我們兄妹出生後是沒有爺爺奶奶姥娘姥爺照看我們的,而爸媽顧不上。因此,我們兄妹五個就有四人在幼小時是爸媽托人照看的。
其中:
媽媽的舅舅的兒媳婦,媽叫嫂嫂,我叫妗子。她照看哥哥2年,姐姐1年多,二哥2年;
寶寶舅的媽媽,照看姐姐和二哥半年;
大姑姑,我和姐姐六七歲時,我們經常住在她家。
她們,都是媽媽的恩人。
媽媽的報恩行動:
其實大部分我都不清楚。一是因為少兒時期的記憶早已消失,二是我高中開始就離開媽媽到外地讀書、工作、成家,對家裡的事知之甚少。現,僅就我所知道的擷取幾點幾滴。
1、對妗子的報恩
妗子幫媽媽照顧哥哥姐姐二哥各兩年。他們三人工作之後,只要回家,媽媽都會讓他們去看望妗子。帶上吃的,帶上錢。如果他們因忙碌無暇回家,媽就讓他們給妗子寄回錢來。年年如此,從未間斷,直到妗子五六年前去世。記得十年前,姐姐有次給妗子郵回來800元錢,當時正值春耕之際,妗子的兒子因無錢買化肥正發愁,姐姐的錢及時趕到,解了燃眉之急。全家很是高興。
妗子有兩個孫子。大孫子娶兒媳婦時找媽媽借800元錢,媽媽拿給他1000元,並表示這個錢送給他了;二孫子十幾年前結婚找媽媽借錢,媽拿出了5000元,說,“這是給你的,不用還了。”;後,這個二孫子離婚,五六年前再婚時,還想找媽媽借錢但不好意思開口,就找我二哥借了5000元。媽知道後,又拿出3000元送給了他。還是這個二孫子,十幾年前借我哥哥2000元錢,一直未還,媽告哥哥“那個錢你別找他要了,他困難”;五六年前借二哥的5000呢?這兩年媽也同樣叮囑二哥不索要了。媽去世前,這個二孫子帶着5000來還我二哥,二哥聽媽媽的話,沒要。
媽自己對妗子,更是盡心竭力的去照顧。除了經常送去好吃好喝之外,還把妗子接到家裡來像待母親一樣侍奉。妗子去世後,媽送去1000元安葬費,三周年時,媽又送去1000元。
在對妗子的報恩上,媽做的最“過分”的就是對待這個妗子的二孫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借錢,媽一而再,再而三的給錢——不是借給,是送給。因爸媽他們自己的日子是省吃儉用,想方設法的節約錢,但對這個妗子的二孫子卻一次次的“闊綽大方”,為此我多次對媽媽表示非常的不理解。我說,“媽,你報我妗子的恩,對我妗子好就可以了,你也做得非常好了,為啥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卻給二小那麼多錢?”媽說:“你不知道你妗子對咱家有多大的恩德啊!那個時候,如果不是你妗子‘接收’了你哥姐,媽媽怎麼上班掙錢啊!”我說,二小是她孫子,對妗子好就可以了嘛,沒必要對她的孫子那麼好呀。媽說,對你妗子的孫子好,難道不是對她好?受了人家恩惠卻不好好回報還叫人嗎?我只好感慨的說:媽,你報恩報了三代人!
2、對寶寶舅的報恩
我家有一個很遠門的親戚,東社村人。比媽媽小一歲,我們叫他舅舅。我家在東社村時在他家借住了兩次,加起來共有六七年時間。
我姐姐、二哥三四歲時,舅舅的媽媽照看了他倆半年。
這在媽媽心中當然是一大恩德——雖然,媽當年是給人家“付工資“的。
我們搬到舅舅家住時,舅舅的媽媽已經去世了。舅舅窮,娶不起媳婦,孑然一身。我們住舅舅家西房,舅舅住東房。與舅舅相處六七年,關係非常融洽,從沒鬧過不愉快。主要原因就是媽對舅舅太好了:平時我家有什麼好吃的,必定有舅舅的一份;一到周末,外地教書的爸爸回來後會給我們改善一下生活,媽必定會請舅舅來吃。過年過節就更是了。舅舅去地里勞動後,沒人給他做飯,媽就經常讓姐姐給他做,有時候還給他洗衣服……
我上高中那年,我們搬回西社村居住,舅舅也離開了家到幾十里外的一個村子做了上門女婿。在與舅分開的近三十年中,逢年過節舅會來我家做客或我們去他家看望他。每次見面,媽都會給舅舅一些錢。尤其是我們兄妹掙上錢後,媽每年都要求我們給舅舅送錢去,而且是每人一份,不能互相代替。
近幾年,哥姐二哥經濟上寬鬆了一些後,帶爸媽天南海北旅遊了不少地方。媽就想到了在農村生活一輩子,從沒出過遠門的舅舅。於是,媽給舅舅“策劃”了兩次旅行:一次是帶舅舅去西安,一次是去北京。都是爸爸專門帶舅舅去玩的(爸爸都去過了)。這兩次旅遊,在媽媽的“策劃”下,爸帶舅舅乘飛機、坐動車,讓舅舅享受了享受高級交通工具的新鮮與舒適,欣賞了欣賞外面世界的美麗。
媽去年冬天臨終前還惦記着舅舅。媽對我們說:你們在媽媽走後,一定要經常去看看你舅舅。他老了,沒什麼親人,你們一定要對他好!
3、對大姑姑的報恩
大姑姑,爸爸的叔伯姐姐。
媽對大姑姑的報恩,例子也很多。限於篇幅,就不詳寫了。茲舉一例。
十年前,大姑的女兒(我們叫三姐)給兒子娶媳婦,找爸媽借錢。媽當時也沒錢。就讓我們兄妹湊了8500元給了她。兩年前,三姐來還錢,媽只要了6000。並在三姐訴說她身體不好需要做手術時表示:做手術時我們再給你籌些錢!
4、媽的記賬本
再寫一個不是故事的故事。
媽有一個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一條一條的寫着:
××家,玉米麵×斤;××家,山藥蛋××斤;××家,小米××斤……
這是做啥呢?
我家雖然在農村住,但因爸媽都是掙工資的,家裡並沒有種糧食的土地。吃的糧食蔬菜得靠購買。因而,每到糧食蔬菜收成的季節,總有親戚鄰居送一些來。或豆角,或玉米,或小米,或山藥蛋……我的媽媽是一個得人一點點好處,哪怕很微小的好處都會“坐臥不安”的人,只有回報了人家才會舒心。但,人家送過豆角來送過南瓜來,你不能馬上就回贈個什麼吧。於是,媽媽就備了個賬本子。
怎麼回報人家呢?舉個例子:鄰居家送來了5斤糕面,假如價值50元錢,媽會先把這個數字記在本子上,然後抽合適的機會回贈鄰居60元或70,甚至更多的大米或其他物品。也就是說,媽媽回報人家時,是超額還回去的。
回報之時,要超出人家給予自己的——這是媽媽回報他人時的原則。2005年,爸媽離開村里到太原定居,在此之前,村里每家每戶送他們的吃的,他們都一筆一筆記賬,然後超額還回去,一次都沒有虧欠他人。
媽經常教導我們兄妹:千萬不要欠人的啊!欠人不還,就太沒良心了。一定要懂得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