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the original discussion '孩子的 MIT 之夢": at www.cnd.org
看了林教授和諸位的討論,也談談對MIT的一點感受,僅供參考:
1。 SAT 等成績很重要。但只要成績入了學校的“錄取線”,就看其他的了。女兒2001年高中畢業的一男同學SAT和ACT考滿分,GPA也比別人高,且是多次地區數學比賽得獎者,跆拳道高手,父母是當地報紙編輯,人人都認為該男孩入任何學校都沒問題。結果他申請MIT early 被拒,regular 則被放到waiting list. 當時他已準備去DUKE,但後來waiting list 成功。 而另一男同學SAT 1400,申請MIT early 成功。一女同學申請DUKE 被拒,卻被哈佛錄取,結果她去了康內爾,一年後又轉回哈佛。在入圍的申請者中,學校要BUILD STUDENT BODY。就像組織一個球隊,需要中鋒,後衛,。。。。若有兩個中鋒條件都基本一樣,就只能取其一了。在這個意義上,錄取就有點隨機的了。我開始不主張女兒申請MIT,覺得她不是在TOP1-2%之列,且在高中時較“懶惰”。後來到MIT看學校,招生辦的人給大家講了MIT要的是敢於挑戰自己的人,而不是書呆子,並說每年MIT都拒收很多SAT考滿分的申請者。從會場出來,我馬上對女兒說,我覺得她申請MIT 有70%的希望,她對我的180度大轉彎十分驚訝。
2。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IQ 和EQ,特別是EQ。MIT不是“世外桃園”,競爭非常劇烈。每個人在高中時都是TOP學生,到了MIT則不見得。若反差很大,是否承受得了?2001年新生,第一年的分數只有 PASS /FAIL ,為的是讓新生有個調整和適應過程。現已改成只是第一學期了,故女兒說她們那屆比較LUCKY。MIT 壓力很高,女兒說她們第一年同宿舍的四人,沒有一個是在凌晨4點前睡覺的。當然,起床也在10點後。有一室友修了第一學期,就轉到東北大學修了一年數學物理,再重回MIT讀一年級。考試和測驗前連續24小時不睡覺的情況十分普通。第一學期她有5次;而另一男同學有15次。同宿舍的一女孩父母都是MIT畢業,她在高中時從未拿過第二。一次拿了個B,不吃不喝,十分難過。自殺,休學一年的也並不罕見。女兒說,第一年他們(包括男孩們) 每周都問自己2次,“為什麼要來這學校?”。有的後悔當初沒選斯坦福。校長在大會上對他們說:“不要以為我們不小心搞錯了把你們招了進來,我們絕對沒有搞錯。。。。。。” 一次到MIT看學生的無聲合唱團表演,台上學生打出一條幅“MIT 的C = HARVARD 的A”,全場鼓掌大笑。選擇學校時,我對女兒說,因為考慮到她高中時較懶,才同意MIT。入學後,我多次對女兒說,我對她的要求是 GPA >= C + 能活着畢業。每次打電話,只問衣食住行,不主動問功課。她覺得我不看好她, 對她要求太低。“引而不發- 躍如也”。我以為, 99% IQ 是先天具有的,對此父母基本無能為力;但 90% EQ 卻是可後天培養的,對此父母責無旁貸!有好的EQ,才能充分發揮你的IQ。
3。我以前建議女兒找一好的公立大學讀本科,然後找一TOP大學讀研究生。若不想教書,不一定要上TOP大學。她可不以為然 - 反正你付得起學費。一朋友則認為上好學校,有一群好的PEERS 很重要,我當時不以為然。後來,一次開車接女兒回家,與她在車裡聊了2小時,其中談到個人的修養。我認為要不斷地自我提高個人素質,在個人修養方面達到自我滿意。我覺得這於我個人來說已是一個高的境界。可她說,她若不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就不配當她在MIT的朋友們的朋友。她覺得,提高個人素質是為了讓你周圍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受益。她還講述了不少高素質PEERS 的故事。我當時心靈深處感到一大震撼,自嘆不如。“還是隔壁飯香” - PEERS 的影響已遠遠超越父母的了。學會如何做人很難 - 但我為女兒能在大學裡繼續得到這方面的教育和提高尤感欣慰。對比國內的名校,我更欣賞美國名校的招生方法 - 360度去考察學生,強調多維而不是一維的發展。
4。上名校無疑會對就業有較大的優勢,特別是第一份工作。女兒讀電腦,暑期申請學生工拿到不少名投資公司,銀行的OFFER,她選了微軟。她的很多同學大三,或大四第一學期就得到了畢業後到名公司工作的OFFER。選專業時,我給她的建議是 1)有飯吃。2) 有興趣。有趣的是,她到紐約一名投資公司的三個部門見暑期學生工,三個部門都給OFFER。其中有個經理問她今後有什麼要擔心的,她說,一不擔心畢業,二不擔心就業;只擔心將來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那個經理對她的回答很滿意,聊到差點誤了回程的飛機。
總而言之,儘管很辛苦,但女兒對選擇了MIT是無怨無悔,認為值得。
兒女上了大學,就像斷了線的風箏 - 由不得我們啦!繼續做他們的好朋友才能繼續做好他們的父母 -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衷心祝各位心想事成。
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