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快朵頤之飯鑊蘿卜
潘城
我最近悟出一個道理,天下蔬菜,蘿卜最有禪味。如果“禪”有味,那就是冬日裡“飯鑊蘿卜”出鍋的味道。
江南方言有古意,把“鍋”叫作“鑊子”,是青銅器的舊名。飯鑊蘿卜是流行在南方農村一切人家中最便利、最經濟的一道菜,只需家裡有鍋灶、地里有蘿卜。我爸說他下鄉那會,人也吃蘿卜,豬也吃蘿卜。貧苦年代,蘿卜總還有。飯鑊蘿卜不用油鹽,不占鍋台,不多費人力時間,最有“簡素的精神”。而今城市中,這已是一道稀奇菜了。我家老宅雖在城中,卻一直有一口燒柴禾的土灶,從小就有這道菜,我卻最討厭吃蘿卜。我媽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說:“冬吃蘿卜夏吃薑!”我還是不吃。
有一次,赴嘉興老作家陸明先生家對酌,吃兩盞蘇州黃酒。陸明是嘉興籍“美食家”,翻開他寫的《我的吃酒》,酒香四溢;打開他寫的《味生談吃》,更是大吞口水。在他家可以吃到“古典”的民間美味,最接地氣,如開洋豆腐乾、蒸茭白蘸糟油、南湖菱燒豆腐……特別是起飯鍋的時候,拿根筷子,米飯上撿出一碗飯鑊蘿卜。本地小紅櫻桃蘿卜切滾刀塊米飯上同煮,熱氣騰騰撿到碗裡還粘着飯粒,蘿卜的清甜與噴噴飯香相得益彰,淋醬油,趁熱一大口,香、甜、鮮、棉。我才悟出,蘿卜滋味的高級。
記得有一年春晚,趙麗蓉的小品里有一道菜叫“群英薈萃”,其實是“蘿卜開會”,蘿卜讓全國人民大笑,毛主席說“卑賤者最聰明”。日本人把蘿卜寫作“大根”,更是直接而質朴。有一次我偶然讀到伊藤若沖的一張畫,叫作《蔬菜涅槃圖》,各種蔬菜如同諸佛弟子,圍繞着正進入涅槃的“大根”,看那蘿卜————是佛陀的化身。
[日]伊藤若沖(1716-1800)《蔬果涅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