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七荤八素 > 帖子
为什么欧美国家不炒菜,只有中国人炒呢?不是懒而是有这4个原因
送交者: 弓长贝占郎 2023年12月26日16:11:34 于 [七荤八素] 发送悄悄话

2023-10-25 16:35·笑史云烟




在我国,炒菜是一种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烹饪方式,但是在一些欧洲国家,炒菜却不像在我国那样普及。


不过最离谱的还得当属于美国一位教授调侃道:”在吃了中国的炒菜之后,感觉我们之前的生活就像是在过原始时代一样!“


但是这不免的让大家疑惑,那些在厨房热火朝天的炒菜是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吗?


中国与西方的饮食价值观差异

中国人历来注重食物的“味道”,而西方人更看重食物的“营养”,这一差异源于两种文化中的不同价值观。


在中国,追求美味可口的佳肴被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早在《说文解字》中,“美”的解释就是“嘉味”。中国人通过选材搭配,烹调技巧的精准把控,去探求那种醉人的美味,这是中国几千年烹饪艺术的精髓。


中国菜肴注重消除异味,突出食材原有的鲜美,如宋代的“酒蒸鸡”、“酒泼蟹”等菜式,便是利用酒的芳香去掉腥味,中国人十分注重食物的口感和风味,善用调味突出或者遮盖食材的原味。


中国饮食文化意韵生生,源远流长,中国美学理论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美”之本意即为“嘉味”。中国人认为味道是评判一个菜肴的关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视吃到美味可口的佳肴为人生最大的乐事,这种以“味”为本的饮食理念奠定了中国菜的审美基础。


中国菜强调“炒”的烹饪技法,因为它最能带出食材的鲜美口感,如川菜中的鱼香肉丝,就运用各种佐料烹炒出鲜香味美的菜肴。


中国人不仅追求味蕾的享受,也注重视觉、嗅觉的体验,色彩和谐、芳香扑鼻是中国菜常见的审美特色,这与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视食物为身体燃料,更看重科学营养,他们强调食材搭配的精确性,用天平秤量各种元素的克数。


西方人研究食物的化学成分,计算人体对不同营养素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他们偏爱简单的烹饪方法如烧烤、沙拉,以保存食材的原汁原味,这种理性机械的饮食方式符合西方推崇逻辑和理性思维的传统。


当然,中西方在地理气候上也有差异,中国种类丰富的时令蔬果,丰富了烹饪的可能性,而西方国家的严寒季节,不得不依赖香料和油脂以增添风味,在“味道”与“营养”的选择上,来自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和地理背景的这两种观点都值得我们理解。


中国食材的特点决定了“炒”成为最适宜的烹饪方法

食物的来源和烹饪方法的选择,往往反映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中国和西方在这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大江大河纵横交错,形成了广袤的平原这些地理优势培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开始在河谷平原上种植水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屈原在《国殇》中写道:“稻粱万亩开花实,麦稷滔滔知谁种。”描绘了那个时代农业的繁荣景象。


在这样的历史积淀下,中国米面作物的品种繁多,主食以稻米为主,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蔬菜瓜果,中国各地条件优越,四季分明,能提供丰富的时令蔬菜,蔬菜在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国家,以古希腊为例,它处于地中海东岸,三面临海,大部分区域是山地和丘陵。这种地理环境不适合发展农业。


古希腊人的主食是大麦制成的面包,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以葡萄、橄榄等为主,不能大量生产谷物,海洋性气候也限制了蔬菜的种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等西方国家,肉类才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两种不同的食材结构,决定了中西方烹饪技艺的演变路径各自不同,中国人日常饮食中蔬菜占很大比例,那么最适宜的烹饪手法就是“炒”。


中国各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炒菜,如四川的夫妻肺片和鱼香肉丝,东北的木兰花炒肉等,家庭里最擅长烹饪的也往往是各种时令蔬菜的炒制方法。


“炒”能充分保留蔬菜的鲜艳色泽和营养成分,相比之下,西方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决定了烤和炸成为他们最常用的烹饪手段。


将整块肉类放入烤炉烘烤,或者放入热油中炸制,都是处理大块肉食的最佳选择。同时,肉类容易导致锅里产生污垢,不太适合“炒”,需要经常耗时清洗锅具。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东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两者迥异的烹饪历史。


中国作为东方古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简单的炊具,并掌握了烧、煮、烤等基本烹饪技巧。


考古发现显示,先秦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煎炒法烹饪食物。如1923年河南新郑古墓和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都出土了类似铁锅的炒菜用具。这表明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煎炒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烹饪方法。


中国炒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要追溯到魏晋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冶铁技术进步,价格低廉的铁锅开始在民间流行,有效推广了炒菜技术,到了唐宋时期,夜市经济兴起,各种形状和种类的炊具被制造出来,奠定了日后炒菜技术的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达,出产大量蔬菜瓜果类食材,这些食材较软,不太适合烤煎,而更适合快速翻炒。


所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以炒为主的烹调方法,而肉类在古代并不丰富,月余不尝肉味的情况很普遍,即使有肉,也往往切成细丝或薄片与蔬菜同炒,这也成为中国炒菜的一大特色。


相较而言,西方国家的烹饪历史则明显更短,18世纪工业革命前,欧洲人主要使用烧烤和炖煮的烹饪方式。


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铁质炊具在欧洲迟迟未能普及,直到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才逐渐出现了类似中国的煎炒烹饪技法,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饮食文化直接继承了欧洲的西式烹饪传统,也很少见到炒菜的技艺。


另一方面,欧美饲养大量牛羊,肉类资源十分充足,他们更喜欢大块烤肉,而不太重视蔬菜的烹饪。素食在欧美也远不如中国流行,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西方国家较少使用炒菜等烹调方法。


可以看出,东西方在烹饪技术发展历程上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饮食文化中对“炒”这一烹饪方法的不同认知和运用。


中国人倾向于小料烹饪,西方人偏爱大块烹饪,这也成为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在食材取得,烹饪习惯等方面的区别,都对各自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烹饪注重多样化,一个食材可以通过不同的烹饪手法变出多道菜肴,比如用土豆可以做成土豆丝、洋芋片、酸辣土豆片等。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不仅着眼于吃饱,也非常关注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中国厨师往往会设计非常复杂的菜单,比如以“三菜一汤”或者以肉菜搭配蔬菜等组合方式来丰富口味。


这与西方的烹饪理念不同,西方烹饪更加实用,注重快速果腹,一种食材只会用很简单的烹饪方式来烹制。


中国人喜欢群体主义,因此中国人喜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中国人吃饭时喜欢互动,会互相夹菜、敬酒,场面十分热闹。


而西方人则更独立,吃饭时每个人都默默对付自己的那一份食物,餐桌上安静许多,西方人不会高声交谈,只与邻座低声交流。


中国人使用筷子,这与中国人稻作农业文明的背景有关。筷子代表着中国人稳重内敛的性格。


而西方人使用刀叉,这与西方游牧文明有关,刀叉代表了西方人较为外放、好动的性格,中国人使用碗来盛饭,而西方人使用盘子。这同样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国菜名注重文雅、美感和寓意,菜名往往会采用一些文学手法来命名。而西方菜名更实用,直白地反映菜肴的主要原料和烹饪方法。


笔者认为

食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饮食文化各有千秋,我们应该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


但是,在追求口腹之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食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食不果腹,吃不成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健康饮食应该秉持怎样的价值观和态度。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2: 這樣做豆腐腦最簡單
2021: 学会弄粉条的秘诀,做蚂蚁上树就轻松多
2020: 教妳熬豬油的竅門
2019: 烧卖
2018: 怎样做春卷
2018: 意大利肉丸(Italian Meatballs) 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