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再訪廣島【93】
送交者: 良邑 2024年05月09日08:58:3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再訪廣島

 

【德】麥考·帕默  著

郎倫友  譯

 

第十三章  第一節(上)

 

13.1 假稱核轟炸

 

13.1.1 閃光

 

   許多目擊者將這種閃光比作一個非常巨大的攝影閃光燈。(見13.1.4一節引用的例子)中田【1】指出,這種閃光是由照明彈發出的,這種炸彈可能是AN-M46型,規格為8英寸×48英寸。【282】這種炸彈的常規用途是在夜間照亮一個大面積的目標區域,以便在高空進行拍攝。即使是在白天,這種強力的閃光也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現有的證據看,似乎很難確定使用的是這種炸彈還是別的型號的,很難確定在每個城市是否只使用了一顆還是幾顆這種炸彈。不過,古本先生根據赫西【7】的描述說,閃光像“一輪太陽”,“從東向西移動”,(見1.3一節的引文)表明白光是持續存在的,與在長崎市內一家造船廠【283,第728頁】幹活的一名經歷了那次轟炸的荷蘭戰俘的說法一樣:

 

   我看到了一種無法形容的強烈白光,可能與焊炬末端的光差不多,但它持續的時間更長,非常長。(腳註1)

 

   因此,很有可能每次轟炸都使用了多個照明彈。

 

13.1.2 “砰”的巨響

 

   前面我們注意到許多目擊者看到了閃光,但沒有聽到爆炸聲,而且靠近轟炸中心的人聽到爆炸聲的可能性比遠離轟炸中心的人小。此外,破壞程度與距轟炸中心的距離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工程師茂利若樹【170】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破壞程度,他當時在位於轟炸中心西南13公里的廿日市鎮經歷的轟炸;神父阿魯佩【168】和西梅斯【284】在長月的耶穌會修道院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破壞程度,該修道院距所說的轟炸中心僅4公里左右。根據這些目擊者的說法,這兩個地區建築物的損壞主要限於門窗被炸毀。

   對這種情況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不是一次大的爆炸,而是若幹個比較小的爆炸,其影響是有限的和局部的。若樹和耶穌會的教士們都四下巡視過,尋找地面上的轟擊點(例如爆炸形成的彈坑),但他們沒有找到。若樹本人是一名爆炸方面的專家,他的工作就是為日軍研發軍火,他特別評論道:【170,第59f頁】

 

   從轟炸的情況來看,估計炸彈重達一噸,而且離爆炸中心大約100米。我一邊跑心裡一邊想。然而不管我跑多遠,窗戶玻璃的損壞數量都差不多,好像我並不是在接近轟炸中心。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上層的窗戶玻璃損壞了,但一樓的窗戶玻璃沒有受損,對比非常明顯。

 

   地面上沒有明顯的轟擊點,這表明炸彈是在空中起爆的。另外,從上層窗戶優先被損壞的情況說明,爆炸的高程不是很高,因此在離它一定距離的地方,建築物下層由相鄰的幾排建築物擋住了衝擊波。

   雖然長月和廿日市地區的建築物被破壞是有限的,但當地的空中爆炸似乎對該市其他地區產生的影響更大。耶穌會的信眾們在市內還有第二座建築物,距轟炸中心大約1.3公里;神父西梅斯的報告說,在這座建築附近,只有它還矗立着。他認為這是因為他的同事格羅珀神父在早些時候對這座建築的結構進行了加固。德塞維斯基對日本傳統房屋維護的典型狀況作過如下描述:【5】

 

   人們一定看到了並且相信,日本普通的木結構房屋的脆弱性,許多木結構建築物世世代代被白蟻蛀蝕,乾燥枯朽。更糟糕的是,為了防範鄰近的房屋失火時產生的火星,他們的屋頂覆蓋着厚重的瓦片。有時房屋無緣無故地就坍塌了,似乎純屬於年深日久。在長崎,我的假腿不小心踢到一面牆上,那房子差一點兒被我弄塌。

 

   “砰”的巨響導致許多木屋當即或隨後倒塌,這與許多目擊者的說法相同。在這組證詞的前言中,長田新概括如下:【14】

 

   令人震驚的死亡人數主要是因為襲擊的完全出人意料,大量的建築物倒塌,準備早餐的木炭火餘燼的迅速蔓延,當然還有轟炸中心附近的次生熱輻射造成的損傷。

 

   雖然我們同意長田的觀點,即倒塌房屋裡的爐灶不是起火的唯一原因,但我們堅持認為,第二個主要原因不是熱輻射,而是凝固汽油彈。很快我們將進行這方面的討論。目前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在這些空襲中可能使用的是何種武器。雖然它們的影響是局部的,但其作用範圍似乎超過了常規炸藥。

 

13.1.2.1 溫壓武器

 

   雖然常規炸藥是將燃料和氧化劑混合成為同一種材料,而且常常與三硝基甲苯(TNT)一樣,混合在同一分子中,但溫壓武器只由主要燃料組成,首先使用相對較小的初始爆炸將其分散成雲狀;然後第二次點燃引爆產生的空氣(提供氧氣)和分散的燃料的混合物。這種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國一直在進行研發。毫無疑問,美國利用了這些成果,或許他們也秘密地獨立研發了這種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顯然精細的鎂粉和鋁粉很適合作此類武器的燃料;分散的鎂和鋁的燃燒通常可以作為閃光的另一種解釋。因此溫壓武器可以合理解釋閃光和“砰”的巨響;所以奧卡姆剃刀原理可能會建議將其作為首選解釋。

 

13.1.2.2 “南瓜”炸彈

 

   一個特別的空軍轟炸聯隊(第509大隊)成立,負責實施“核”轟炸。根據“曼哈頓計劃”負責人萊斯利·格羅夫斯的說法,該大隊的目的是訓練使用一種特殊類型的常規炸彈,這種炸彈模仿的是未來投向長崎的炸彈:【40,第285頁】

 

   由於為了攜帶原子彈進行了改裝,第509大隊的B-29不能輕易的攜帶標準的常規炸彈。然而它們能夠投擲與“胖子”形狀相同的炸彈,這種炸彈的研製和生產是為了給該大隊的成員提供訓練和經驗。這個被叫做“南瓜”的炸彈裝有5 500磅炸藥,其設計僅用於檢驗轟炸效果,帶有可用於空中爆炸的近發引信。

 

   根據漢森等人【4,第I-143頁】的說法:

 

   戰時的“胖子”內爆炸彈長約11英尺,直徑5英尺,重約10 000磅。

 

   假設“南瓜”是照“胖子”的重量仿造的,漢森的重量中為外殼留下的重量約為4 500磅。在如此厚重並且想必非常堅固的外殼中引爆如此多的炸藥,所產生的衝擊波的確應該相當大。那為什麼僅僅為了訓練投擲一顆原子彈就必須使用這麼多的炸藥?只使用啞彈難道不是更便宜,從而更有利於訓練嗎?格羅夫斯自有答案:【40,第285頁】

 

   雖然它主要是一種訓練設備,但我們始終認為它可以有戰術用途;現在作為這個大隊安全掩護的一部分,我們向天寧島透露這個大隊的任務是在戰鬥中投擲“南瓜”。------

   “南瓜”在六月底開始運抵。對這些炸彈的反應是各式各樣的。在第509大隊成員中,除了少數人之外,一直不知道他們訓練的真實目的,對他們花這麼多時間練習投擲這種非常普通的武器感到失望。------

   為了讓機組人員熟悉整個目標區域,並確保導航和目標識別更加準確,選擇的城市位於整個目標區域中“南瓜”任務目標附近,而不是原子彈的目標。轟炸在同樣的海拔高度起爆。------

 

   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注意到,第509轟炸大隊收到了相當多的為攜帶“南瓜”或核彈而改裝的B-29飛機。據格羅夫斯【40,第256ff頁】講,空軍司令阿諾德將軍向格羅夫斯承諾,總共將交付42架這種類型的飛機。(腳註2)如果格羅夫斯的“公開說法”——即投擲“南瓜”是整個轟炸大隊的真正目的——看上去應該是可信的話,改裝飛機的數量不應該太少。(腳註3)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需要多少架改裝的飛機才能為原子彈轟炸做好充分準備。格羅夫斯在他自己的書中指出至少是一架。當然一定程度的富餘是明智的。雖然我們可以適當地接受三架或五架這樣的飛機,但多達42架肯定是多餘的。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這些飛機實際上是專門為投擲“南瓜”炸彈而研製的。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指出,作為“核”轟炸的一部分的空中爆炸是用“南瓜”炸彈進行的,每次轟炸都使用了幾顆“南瓜”炸彈。這就解釋明白了為什麼許多目擊者報告說聽到了巨大的“砰”的爆炸聲——就某一個人來講,所有的目擊者都認為炸彈是在他們自己附近引爆的——而許多其他人則認為不是。因此,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與轟炸中心不同的距離上的人都觀察到了相似的破壞程度。根據木屋的維護情況以及它們與最近爆炸的“南瓜”的距離,木屋被損壞或者完全倒塌,在許多情況下導致了火災。

 

【腳註】

 

1:由漢斯·沃格爾譯自荷蘭文。

 

2:格羅夫斯指出,第一批14架飛機“不是處於最佳飛行狀態”,接下來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各14架飛機都只是“替補”,但他沒有說第一批飛機實際上被封存了。諾里斯【285,第11頁】表示,第509轟炸大隊擁有“幾十架”這樣的改裝飛機。

 

3:有意思的是,格羅夫斯沒有提及任何廣島原子彈(“小男孩”)的常規仿製品被運到天寧島。這種炸彈的體形要細得多,當然容納不了像“胖子”那麼多的常規炸藥。

 

作者:麥考·帕默,醫學博士。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化學系教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總聽你們說要“平反六四”,怎麼平反,
2023: 搞情報:看來“三合鋼菜刀鋼板”是高附
2022: 人治與法治
2022: 唐詩解(4)
2021: 神采:國家的外交語言風格
2021: The Bit Player: A Documentary about
2020: 896零號病人或許就在軍運會期間出現了
2020: 897、兩幅體內自畫像
2019: 哲學起源四大問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2019: 學老子和哲學,必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