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鮑宗豪: 數字化生存的人文反思
送交者: 鮑宗豪 2005年03月30日12:32:0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數字化生存的人文反思

(鮑宗豪教授在華東理工大學的講演)

在經歷了百萬年蒙昧、數萬年游牧、幾千年農耕、幾百年工商之後,人類進入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人們在歡呼數字化、信息化給人類帶來種種恩惠、創造新的文化範式的同時,也進行了批判的反思,重新提出了數字化生存空間的人文生態問題:如何認識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如何看待人在“虛擬世界”的人格扭曲、人性的失落?如何解決數字化生存空間中的種種失序(諸如垃圾郵件、侵犯隱私、網絡色情、欺騙等)、犯罪問題?我認為,關鍵是如何認識數字文化,如何以網絡立法和執法為基礎,構建適宜人類在數字化空間生存與發展的良好的人文生態,凸現人文精神對數字化生存的意義與價值。

◆新的文化範式

由於數字文化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網絡時空中發生,又是以一種全新的界面出現在人們面前,因此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文化範式產生劇烈的衝擊。

“範式轉變”的概念最早由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來。庫恩發現,隨着科學的發展而產生許多新事物、新現象,而原來的一些理論卻無法解釋———過去的理論框架與現實之間出現了“方枘圓鑿”的尷尬,必須有一種全新的和更加完善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新事物、新現象,這就必然導致理論範式的轉變。而今天,數字化、信息化帶來的劇變,正在使社會、經濟、文化經歷着一場範式的轉變。

數字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樣式,根子在於獲得了“網絡時空”的支撐,網絡時空使數字文化的創造、交流、傳播成為現實。但與此同時,由於數字文化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網絡時空中發生,又是以一種全新的界面出現在人們面前,因此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文化範式產生劇烈的衝擊。

數字文化的興起帶來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看待網絡語言和網絡社會的崛起對傳統社會文化的衝擊?

從廣義上看,網絡語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鼠標、硬件、軟件、病毒、寬帶等;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網民、網吧、觸網、黑客、電子商務、虛擬空間等;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詞語和符號,如美眉、大蝦、斑竹、東東、醬紫等。從狹義的網絡語言看,僅指第三類,儘管這類詞語和符號在整個網絡語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爭議較大。例如,在計算機用語中,“奔騰”本為計算機一種運算速度較高的芯片的品牌。在現今的社會流行話中,“奔騰速度”則是形容某人的思維敏捷、反應靈敏。反之,則用同是計算機用語的“286速度”戲稱某人反應遲鈍。“超級C語言”,戲稱某人的言語邏輯令人費解。此外,還有一些網絡語言品位不高,存在負面影響。很多網民為了提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彙進行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由此出現了一些錯字、別字。

對待類似的現象,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寬容理解、加以引導。所謂寬容理解,就是對於以各種形式出現在網上的語言,不必大驚小怪,橫加指責。因為一種語言,只要仍在為人類的交際服務,就是活的、變化的語言,就必然會隨時進行新陳代謝。任何社會,只要它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社會,只要它還在不斷地進展,就必然會經常出現新的詞語。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更新,才能推動語言的發展。網絡語言只是數字文化的外殼,只是交流和傳播數字文化的工具和手段。而數字文化也正因為獲得了特殊的語言———網絡語言,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才成為人類一種新的文化範式。

數字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範式,它不僅以網絡語言為交流與傳播的手段,而且通過個人和家庭終端及其網絡,形成數字化的支撐。互聯網是一個社會公眾的網絡,但它的“終端”是家庭和個人。寬帶進入小區、家庭,無線上網,這意味着家用電視、音響、電腦、遊戲機、隨身聽、手機、攝像機、MP3等都是可聯網的。家庭內部的聯網將使得以個人和家庭為基點的數字文化系統真正形成,意味着全社會的信息文化可以如同自來水和煤氣一樣,向各個家庭和個人供應。

個人和家庭的數字文化系統,給了每個市民上網閱讀和發表自己作品和文字的權利。網民可以在網上發表作品,開展評論,提供創意,並可用不同方式續寫……這說明一種真正集體創作的形式正藉助數字化交往空間而發展起來,這將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產方式,是一種公眾互動參與型的文藝創作和文化消費的形式。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新範式,數字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普遍的意義和價值。

其一,數字文化系統的形成將為人類提供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文化領域裡,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文化產業革命正在促進先進的文化信息技術系統、文化網絡系統的形成。當由數字電視、數碼攝像機、MP3、多媒體,乃至網上圖書館等數字產品構成的數字文化系統實現時,便能夠按照人類的習慣,提供各個感官所能接受的多種屬性的信息,向人類提供聲、圖、文集一體的並能進行動態交互作用的豐富多彩的信息,使人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方式下,都可以通過信息網絡獲得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

其二,數字文化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載體,如網上博物館、網上音像館、網上圖書館、網上藝術長廊等。在數字化生存空間,人們能把抽象思維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促使科學和人文的直接結合,從而促進文化的加速發展。在人類文化變遷中,如果說第一代文化是以語音為載體的語音文化,第二代文化是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字文化,那麼第三代文化則是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數字文化,數字文化為人類文化樣式的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三,數字文化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當今,全球文化交流之所以能夠全面加速進行,是與數字技術、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密不可分的。網絡和數字技術使得人類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進行更直接的、跨文化的交流,從而使文化全球交流展現出新的境界、新的層次、新的狀態。

當然,在數字文化發展方面,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處於極不平衡的狀態。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在數字技術和數字文化產業上處於壟斷地位。數字文化具有邏輯先在性,即它內涵了一定的邏輯程序和觀念前提,採用協議規定的標準語言編寫,這就使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這種全球文化交流的過程,帶有明顯的西方話語、文化和意識形態特點。可喜的是,我國最近全面開通的下一代互聯網———CERNET2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採用純IPv6技術的下一代互聯網主幹網,標誌着我國在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難怪連TCP/IP協議發明者之一羅伯特·卡恩博士2004年11月訪華時表示,“就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情況來說,美國需要儘快追趕中國”。我國下一代互聯網的全面開通對於打破電子殖民主義、網絡霸權主義或網絡文化帝國主義具有積極意義。

◆走出交往困惑

數字化世界中暴露出來的人的生存與交往的困惑,根本上是由於缺乏良好的數字化人文生態以及“虛擬世界”交往行為、交往過程、交往結果的可控性低所造成的。因此,必須強化人文道德約束與制度法律控制。

數字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新範式,使人類生存與交往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但是,“變革”指稱的是從無到有,是對傳統的一種革新,預示的是新的途徑、方式的價值及其未來趨勢;而要實現這一變革,其間充滿困惑、矛盾和衝突,研究數字文化必須正視其普遍價值的另一面,並提出走出交往困惑的理性選擇。

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不過,數字化生存在本質上是現實社會的人在虛擬世界進行交流和交往。因此,現實社會中人的生存與交往的困惑,在數字化世界必然有所反映。其中的突出表現是:信息垃圾、淫穢色情信息泛濫;信息欺詐橫行;人格扭曲,人性缺失嚴重;“信息崇拜”及其帶來的負面效應突出等等。

如何看待這些現象?我以為,之所以在數字化世界中暴露出種種問題和困惑,根本上是由於缺乏良好的數字化人文生態以及“虛擬世界”交往行為、交往過程、交往結果的可控性低所造成的。因此,我們必須在不斷改進和創新網絡技術的同時,強化人文道德約束與制度法律控制。

強化數字化交往中的道德約束,主要是通過自律與他律起作用。如對“網絡成癮”者,應更多地給予人性關愛,引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品質,進而正確對待網絡。同時,應強化數字化交往的他律,對敗壞“虛擬世界”秩序的製造信息垃圾、傳播淫穢色情信息、信息欺詐以及散布“暴力遊戲”、“死亡遊戲”等不道德行為形成輿論譴責,以淨化數字化生存與交往環境。當然,道德只對想守道德的人起作用,這就要求把道德約束與法律控制結合起來,觸動不道德者的既得利益,剷除數字化生存與交往中不道德行為的易得利益,從根本上制止不道德行為。

相對來說,數字化生存與交往的法律控制問題比較複雜。互聯網是全球性的,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法律,雖然這不否認世界各國對網絡立法有共性的一面。網絡法律控制的前提是網絡立法,但網絡的發展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形式之多樣,不僅對網絡立法構成難題,還對法律的適用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挑戰。

目前,我國在保護網絡知識產權、保護“虛擬世界”的隱私權、打擊網絡欺詐等方面的法製法規建設,已有很大進展。當然,網絡規範從研究到立法、實施、發展與完善,是一個“遊戲規則”從無到有的生長過程,這樣的生長過程不但與一個國家網絡技術發展的現狀、進程密切相關,同時還與該國如何看待網絡發展的人文生態關繫緊密。但無論如何,如果把網絡比做“遊戲”,並看成一個產業,那麼只有“遊戲規則”在不斷完善,做“遊戲”的人才會感到開心和安心,整個“遊戲產業”才能越做越好。

◆人文生態構建

在更積極的建設性意義上,我們應該從為數字文化發展構建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入手,提煉數字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並使人文精神成為人們在數字化世界生存與交往的精神支柱,成為數字化時代的主旋律。

道德約束與法律的控制,是我們就如何走出數字化生存與交往困惑而提出的兩種管理與控制機制。在更積極的建設性意義上,我們應該從為數字文化發展構建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入手,提煉數字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並使人文精神成為人們在數字化世界生存與交往的精神支柱,成為數字化時代的主旋律。

構建數字文化發展的“人文生態”,改善數字化生存與交往,必須把握構建人文生態的“三原則”。

第一,“輔人技術”原則。數字化的本質應是輔人的技術,不能將其神秘化。數字世界的人文生態,本質上也是適應人類在數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來的。

所以,新的數字技術的發明和更新,應以有助於良好的人文生態的構建為目標,以有助於新生的數字世界的健康發展為目標。

第二,“人文社會”原則。我們在肯定數字化世界對“社會人”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的同時,還應珍視人類這一新的交往時空、交往天地,不斷加強“社會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會人”的人文素質、培育“社會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並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

第三,“技術人文”原則。數字世界,是高技術、高人文融合的產物,如果僅僅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會降低數字化變革之於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整體意義。“技術人文”、“數字人文”思想的提出體現了時代發展對高技術與高人文相互融合的企盼,設想走一條技術邏輯與人文邏輯相協調發展的數字化之途,消除數字化本身的技術鴻溝、數字化與人文價值的鴻溝。

數字“人文生態”的三原則,是我們構建數字人文生態的前提,我們還須進一步研究人文生態的維度,以弄清從哪些方面去構建數字世界的人文生態。我認為,數字世界、信息網絡世界的人文生態,主要包括四大維度:數字網絡技術、網絡語言、網絡傳播、網絡人文精神。

首先,網絡技術的發展,雖然對一些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網絡成癮”、“網絡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體上並沒導致“主體的喪失”,而是更進一步激發了主體的感知想象,塑造了可見、可聽、可感的虛擬現實。在網絡世界中,人類的感知能力在數字化符號的作用下,被全方位地調動起來了。點擊互聯網,你可以到琳琅滿目的電子資料庫中任意比較、挑選;可以與遠在萬里之遙的陌生人聊天、交流看法;或與你喜愛的網上主持人彼此問候,互相“交談”;你同樣可以收聽來自網絡的高保真的奇妙音樂,聆聽酷似現實環境中的各種聲音,或者接通話筒進行網上對話,體驗現場感。穿戴上數據裝、電子手套等電子裝置,人們還能夠體會到真實的嗅覺、味覺、觸覺。不僅如此,網絡世界還可藉助數字技術實現人的思維觀念的再造,生成仿真性、超越性、幻想性虛擬實在,把抽象的概念、事物甚至未來圖景創造出來讓人體驗。以此形成“拷貝式虛擬”和“觀念式虛擬”並存的世界圖景,一方面現實生活被還原,一方面虛擬生活從觀念設計中被創造出來。

其次,網絡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一樣,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人類語言從簡單的符號發展到現在的表現力極其豐富的現代語言體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同樣,一些目前看上去較怪、較粗俗的網絡語言將隨着網絡技術和信息傳輸速度的提高而不斷提高,數字化人文生態也將不斷得到淨化。

第三,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媒介,網絡傳播與此前廣泛使用的人際傳媒如電話、電報相比,它從“感官性、全息性、面對面”等幾個層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邁進了一步;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相比,網絡作為多媒體,兼容了現階段人類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義表現形式,在同一個物質實體上為全方位信息接收、發送提供了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多媒體就是“少媒體”,就是把多種媒體的功能統一到一個媒體裡來,“少就是多”。

第四,網絡人文精神既是構建數字人文生態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數字人文生態的關鍵。為了避免數字化技術在信息網絡應用中產生的人格扭曲、人性喪失等負面影響,應從三個層面加強網絡人文精神的建設,構建健康的數字化人文生態。一、對數字網絡技術的人文關懷。當人類對工具至上、技術決定論的信心已到了痴心崇拜地步的時候,也是對價值理性和道德精神的忽略之時;美德修養、理性崇高、個性豐滿和精神健康將被無所不能的數字網絡技術帶來的物質富有、生活優裕等眼前的功利所吞噬,人變成了技術的奴隸。這警示我們,在數字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更要關注人類的精神家園,不能忽略人類心靈的塑造,信息文明的聲光電掩蓋不了道德增值和情操修養的重要性。二、協調數字網絡技術與人的自由發展。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引發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它使職業分工細緻嚴謹,物質財富快速增長,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人造化和虛擬化;但面對數字化交往給人的個性發展、生命自由帶來的深刻危機,要有清醒的認識。在享受數字化技術恩惠的同時,要通過人文文化的交流,自覺地、有意識地調整自我與社會、科技發展的關係,培養尊重個性、平等、自由的意識,追求理想情操和人格完善,培養對他人、社會、人類的責任意識的新的倫理精神,進而促進數字網絡技術、網絡知識的創新,協調數字網絡技術與人的自由發展,不斷提升網絡人文精神的境界。三、以網絡文明為數字網絡技術的可持續性提供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要靠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但科技發展並不必然會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沒有網絡文明、網絡人文精神支撐的技術至上主義不僅不會促進社會的進步,還可能給人類帶來痛苦和災難。因此,我們必須把網絡和人自身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進化的社會存在物,在網絡中倡導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互相尊重、互相關愛、誠實可信,以對網絡語言和行為的責任意識,來促進網絡文明,促進數字人文生態建設。

同時,發展數字網絡技術,不僅要滿足當前的需要與利益,而且要不禍及後代的需要和利益。網絡不僅是即時性的工具,更是人類社會歷時性的生活架構,要把科技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在數字網絡技術中融入文化傳統、時代精神和未來理想,將網絡和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視為價值關懷的長遠目標。只有這樣,人類才能以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實現人與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才可能培植起數字化時代的新人文精神。

講演者小傳

鮑宗豪

1949年12月生,浙江奉化人,教授。現任華東理工大學城市管理學院院長、華東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兼上海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社會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領導科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信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世界經濟倫理學會會員。近年來,着重研究社會發展理論、文化與現代化、網絡文化;代表性論著《論無知———一個新的認識域》、《權利論》、《知識與權利》、《科學發展觀論綱》、《當代社會發展導論》、《全球化與當代社會》等。

(解放日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教育問題:重塑君子
2004: 中國大學國際論文質量排名
2002: 美國人培養孩子:幽默感很重要
2002: 招生醜聞和公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