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和科學研究
近代中國的落後,很多人歸咎於漢字。過去曾有人提議廢除漢字,改用羅馬拼音。即使現在,中國的大學,對學生的中文沒有什麼要求,但對英文卻有很高的要求,研究人員寫文章,也喜歡投到英文刊物上。漢字是否就不適合科學研究呢?
我們來看下面一個例子,12個月份,寫成中文,是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結構非常有規律,很容易記,而且我們知道每個單詞是關於月份。寫成英文是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12個單詞, 每個單詞必須單獨記住, 而且每個單詞也看不出和月份之間的關係。是否這12個月份的英語單詞,一點規律都沒有呢?有的,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本意是7月,8月,9月,10月,但是被古羅馬的兩個大人物往後推了兩個月,變成了9月,10月,11月,12月。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英文或者是同為拼音文字的拉丁文,也經常把事物分類,但拼音文字的含義往往不像象形文字這麼強烈。如果把漢語的七月叫做九月,可能人們很難接受,漢字的意義太明顯了,而September 由七月變成九月,就不會引起同樣強烈的牴觸。拼音文字和具體事物的聯繫,比象形文字弱,所以拼音文字容易變化。引申到科學研究上,拼音文字的環境裡,易於變化和創新,象形文字的環境裡,易於歸納和總結。
從經濟學角度,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是高固定成本,低可變成本,而拼音文字,是低固定成本,高可變成本。漢字是二維圖像,每學一個很難,但包含的信息量高。一個文件的多種語言版本,中文的總是最短。拼音文字容易學,會說話了,基本上就會認字,寫字,但一維符號信息容量低,同樣的內容,拼音文字比漢語長很多。
有人說,世界上大多數文字,是拼音文字,純象形文字,只有中文,所以中文是落後的,是必然會被淘汰的。我們來看一下哺乳動物中高固定成本的象類和低固定成本的鼠類,大象只有兩個物種:非洲大象和亞洲大象,鼠類有一千多物種。在商業世界,大公司比小公司少很多。不能因為高固定成本的象形文字只剩下一種,就認為中文是必然會被淘汰的。
有人說,中文是造成中國落後的原因。如果我們看世界的長期歷史 ,就會看到中國在過去兩千多年中,大部分時間,技術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國的人口往往占整個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也是我們對一個高固定成本系統的預期,在穩定的環境裡,高固定成本系統比低固定成本系統提供更高的回報,同時高固定成本系統更容易容納一個大的市場,在這裡是人的市場,用漢字的人是世界上最多的。
既然漢字文化圈大部分時間領先世界,為什麼近代落後了?這是因為低固定成本的系統比高固定成本的系統更靈活。俗話說,船大難掉頭,當世界產生劇變時,高固定成本系統的轉變很慢,這就是中國近代落後的原因。
在今天,一個漢字社會是否依舊必然會在科學上落後?在這知識爆炸的時代,多一點,少一點所謂的創新,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把已知的知識,系統總結出來,提出和眾多事實相符的理論,以簡化人們對世界的了解,而不是創造無窮多的自相矛盾,並且和眾多事實矛盾的新理論。比如說,近幾十年,醫學研究投入了巨額人力和資源,得到了很多具體的結果,但是主流醫學界並沒有得到一個能夠幫助改善普通人健康的簡單,統一的理論。和拼音文字相比,漢字能表達更加清晰的含義,用漢字交流,信息的保真度更高,漢字對知識的歸納更系統化。所以,漢字在發展統一的科學理論中,有潛在的優勢。
但要實現這種優勢,還需要人們的巨大努力,我們經常抱怨當前的評價系統,不適合產生重大的理論突破。但當前科學研究系統非常龐大,而大系統更適合高固定成本,低可變成本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很難採取個性化的評價體系,因為個性化的評價體系,評價每個人需要太多精力,也就是說可變成本太高。我們應該做的,只能是安貧樂道,不為評價體系所牽引,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在十幾億使用漢字的人當中,有一小撮熱愛科學(多過熱愛錢和權力)的人,科學理論的新革命就指日可待了。
關於語言和文化更詳盡的討論,請參考
Chen, J. (2016)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Economics: A New Foundation of Economic Theory, Springer 的第四章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 Economic Analysis
或者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 Economic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http://web.unbc.ca/~chenj/papers/languag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