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還需要什麼 |
送交者: 艾君 2002年04月01日16:55: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能在中國的一流大學當校長不容易,而身居此位能保持這樣的清醒更不容易。認識到落後是進步的前提,我們沒有理由不對北大的前途表示樂觀。但樂觀並不意味着同意許校長的“17年計劃”,我對北大在這麼短時間內建成世界一流有點懷疑。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我見過柯漢琳發表在《東方文化》上的一篇文章,談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一是對區域經濟和國家經濟起重要推動作用;二是對區域和國家的文明和文化作出指導。一般認為,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培養出國際著名的有重大影響的傑出人才;第二,師資隊伍中有一批世界大師級學者;第三,有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學科;第四,科學研究領導世界潮流並產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第五,為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包括對文化、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針對以上條件,對比我們的北大,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就“傑出人才”而言,獲諾貝爾獎的,在世界一流大學中,牛津大學27人,哈佛37人,耶魯13人———與這個數字相比,北大差距不小。 當然北大可以找出好多理由來辯駁,比如西方的大學歷史悠久,獎項的設評由西方人說了算,北大因歷史原因(比如“文革”)而導致落後等,但問題似乎並不這麼簡單。 這幾天我正好在讀一本名叫《北大訪談錄》的書,內容是北大幾個名教授對當前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發表的觀點。其中有一節我印象很深。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賈慶國說:在中國,純粹搞學術的也有,但是由於一些現實問題,如掙錢、住房、職稱,有些人急功近利,強調成果的數量,忽視質量。要迎合上面的需求。通常是上面告訴你,今天有這個政策,你要表態,所謂表態就是說這個政策好。 學術研究變為生計問題,有些教授們就是干着這種營生。這怎麼能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願望呢?聯想到前段時間轟動全國的王銘銘剽竊事件,在急功近利的今天,這實在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他剽竊的是別人的研究成果,可那些只會圖解政治的教授們,也不比他好到哪裡去。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相信每一個北大人甚至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這個願望,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是靠大學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還要涉及管理體制(比如教育體制)、人文環境、師資隊伍、學術風氣以及校長素質等。其中最重要的恐怕還是體制。大學不是象牙塔,在強大的社會面前,大學的作用有時顯得很弱小,而它的強大更需要社會所給予的充分的獨立和自由,而不是把庸俗氣、市儈氣毫不遮擋地滲透進大學校園。充滿銅臭、功利、自私、慵懶的大學是永遠也不會成為“世界一流”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