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名校大起底
送交者: daomeidan 2002年03月21日17:42:1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名校大起底

北洋水師覆滅同年(1895年),西式高等教育蹣跚進入中國。如今的大陸資深名校,多有在炮聲中西遷南徙、因政權更迭或城市興衰而起落離合的經歷。一部多難的民族史,留給中國高校人的是沉重的使命感與深刻的遺憾,當然也不乏激越與高昂。

京城雙峰

清華自1911年庚款建校始,即被寄以培養中國領導人的使命;1925年清華設大學院,旋升格為大學,海龜派雲集,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名震遐邇。1931年,梅貽琦走馬上任,清華進入了全盛期,共設文理工法農5個學院。抗戰時期,清華與北大、南開在昆明合組西南聯大,梅貽琦是聯大主席,清華在各方面占壓倒優勢。相反,北大自五·四運動後屢遭當局猜忌,經費常無着落。北洋政府垮台後,北大也險被拆分,幾近亡校;之後全賴蔣夢麟校長(1930~1945年)苦心維持。所幸還都京師後,胡適、傅斯年傾注心力,將北大再造為真正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北大搬出天安門附近的沙灘紅樓,遷址西郊燕園,盡並燕京、清華文理科。同年,清華取代交大成為工科老大。文革期間,兩校捲入政治暴風雪中,各自的筆桿子曾以“梁效”為名合寫大批判書,武鬥中還曾湧現出聶元梓、蒯大富等臭名昭著的頭頭。及至改革,清華在重大基建工程中如魚得水,工科訓練使清華人務實、功效、穩妥。而北大新恢復的基礎學科卻受到市場經濟的質疑;隨着文科巨擘的故去,北大元氣大傷,燕園裡瀰漫着輸掉SCI和辯論賽的悲壯氣氛。北大的覺醒,始於1998年百年校慶對其偶像價值的重新發掘。1999年國家教育部決定3年內向北大、清華各增加撥款18億元,清華在經費分配上占優的歷史從此結束。不久許智宏出任校長,北大補上了教學革新上的欠帳,學術上有了世紀大講堂,又重新砌起了“南牆”;但遺留問題還很多:文憑滿天飛,院系合併有始無終,經濟學院等“老大難”也未見改觀。近一階段的清華有點背運:同樣在並校問題上,中央工藝美院合於清華,似乎沒有得到太多宣揚;90周年校慶剛過,朱總理就辭去了管院院長之職;並且根據一些新的統計數據,清華在好幾項硬指標上輸給了它的鄰居;接下來又在布什演講的提問中失分。好在清華人“厚德載物”,爭取出國或保研(每年20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中的2/3本碩連讀),不發牢騷。

滬上雙雄

1952年夏,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許多舊的名校被裁撤、支解、重組,前蘇聯那套嚴格分家的學科體系,一舉取代了學科融通的英美模式。現在我們知道,耶魯大學的最強學科中,赫然有生命科學;斯坦福的工程學院與教育學院同居全美第二;即使是在理工科翹楚的MIT,哲學與政治學也都有一席之地。所以上世紀末的大陸高校合併潮,正是回歸通行的英美模式。1952年調整成全了一些名校,譬如復旦。復旦骨子裡有種與生俱來的自主和獨立精神。1905年,為反對法人干預教育,震旦公學校董馬相伯支持140餘名學生全體退學,宣布出資創辦復旦公學。此後,作為歷次愛國民主運動的中堅力量,復旦保護和培養了許多共產黨員,因而在解放後陳望道校長手上,從容地鯨吞為上海灘的一流學校。而今,復旦幾乎忘記了了多年來處在私立教會大學——聖約翰大學陰影下的日子,遑論1937年內遷重慶北碚的艱辛。它有點自嘲,有點浪漫,有點小資情調,卻不管校方是否喜歡扶植幾個社團或者一份刊物。當然,復旦記得它的寬容傳統,也還在積蓄力量:2000年4月,較北大合併北醫大稍晚幾周,復旦也把與上海交大毗鄰的上海醫科大學攬入懷中。說到上海交大,一般可追溯到1896年在上海創立的南洋公學。南洋公學由招商和電報兩局眾商捐資籌建,申辦者是常州實業家盛宣懷。此公曾入李鴻章幕府,1895年創辦北洋大學堂,庚子年首倡“東南互保”,後因觸發了保路風潮而被清廷革職,又被革命黨人兩次抄家,所以在歷史上沒有得到類似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所獲的那種正面評價。南洋公學1905年改稱商部高等實業學堂,1912年改稱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1年被納入交通總長葉恭綽自任校長的交通大學。交大轄下的上海、唐山、北京3校部不久各自獨立。1928年,南京政府接管3校,再合為交通大學,這回是以滬校為本部,而把管理學院和土木工程學院分設在北平和唐山。抗戰期間3校幾經遷移,但始終從屬於一個交通大學。1946年,交大滬校(老上海交大)、唐校(今在成都的西南交大)、京校(今北方交大)先後獨立。10年後,老上海交大2/3人馬遷到西安,現上海交大繼承了徐家匯的風水寶地和名稱,當然還有財源,因而羽翼漸豐;而西安交大吃了地理位置的虧,除了在河南,四川和重慶等少數地方還能招到第一流的新生外,對華中地區的吸引力不如南大、科大。

華東雙璧

100年前,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時,一定沒有料到10年後南京竟成了民國的首都,而那所學堂在改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會以“科學名世”,儼然與北大齊名。南高師在1920~1923年間陸續將自身優質資產注入老東南大學。老東南大學引入了校董會制度,在留美博士郭秉文治校5年間不斷擴張,學科之全為國內所僅見。1928年國民黨掌握了大半個中國。這一年,新官上任的蔡元培在江浙兩省和北平推行他提出的“大學區制”改革,老東大被迫以文理科之身加入中央大學——中大最初是江蘇省內各大學的大雜燴,經過一番折騰而“瘦身”之後才成為最高學府——從老東大分出去的一些院系,獨立成了上海商學院、河海工科大學和上海醫學院等,延續至今。九·一八事變後,中大師生抗日情緒高漲,被國民政府下令解散,教師解聘,學生一律離校“聽候甄別”。在其後持續的“易長風潮”中,羅家倫出任中大校長。這位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有着31歲出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的不凡經歷,到任後調整院系,延攬賢達,為中大贏得了安定與發展的10年。到1947年,中大已擁有7個學院,而北大只有6個。1950年,易名的南京大學依然壯觀;但在1952年調整中,它再次失去了諸院系,只補回了一個金陵大學文理學院,並且從此要面臨如此多的同城兄弟。如當時分出去的原南京工學院,占着中央大學的原校址,1988年復稱東南大學,影響甚至蓋過浙大,近來又合併了南大看不上眼的3所學校,日漸坐大。南大想吃掉東南幾無可能,分校建在浦口又引來詬病。分校建在江北猶且令南大人不悅,整個校園座落在合肥,無疑更使科大人憂慮。合肥雖然環境好,物價低,周邊魯豫贛3省又沒有重量級大學,但畢竟在吸引人才、方便就業等方面欠缺太多。據說,有一次合肥的市領導去訪問美國馬里蘭州,怎麼解釋,人家也不明白合肥在中國的位置,幸虧說了一句就是科大所在的那座城市,人家才釋然。科大原本長在皇城根下,這位中科院1958年播下的龍種,文革當中被逐出京城,最後被安徽省收留了;合肥市把安徽師大打發到蕪湖,騰出地方來安置這位落難的公子。經過10年的二次創業,科大在80年代脫穎而出,以少年班和海外校友名噪一時。但進入90年代後,安徽省財政吃緊,科大無奈之中並了煙草學院,現在又要把研究生院建到蘇州。科大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不足千人,卻仍保持了“特色鮮明,水平突出”(“211工程”驗收專家小組語)的聲譽,在SCI高影響因子區域連續兩年名列國內榜首。MIT校友朱清時校長說,康乃爾大學的偏僻程度比科大更甚,而加州理工大學目前只認科大、北大、清華。的確,科大人“不要命”的學風,就連與之爭執不下的浙大和華科大的網友也不得不佩服。

後起之秀

浙江大學是本省唯一耀眼的大學,但它最近比較煩。3年前杭大、浙農大和浙醫大回歸時,可沒想到磨合期要這麼長……但是想想抗戰時期的老浙大,在多山的貴州省,由竺可楨老人家拉扯成國立5大名校,容易嘛?“君子之學,唯求其是”,而今,浙大少說也在新評選的重點學科數目上恢復到了第五名,本省的尖子生也不用老往上海、南京跑了。所以,重組新浙大的方向並沒有錯,也難怪當初海內外好評如潮,關鍵是這裡面不能有太多的行政干預因素,否則被調整學校的感受,豈不與1952年浙大文理學院被復旦並掉一樣嗎?浙大復興的雄心或許會暫時受挫,但憑藉浙江省的人才優勢和豐沛財力,如果能在管理上再得力一些,未來恢復昔日“東方劍橋”的魅力也不是神話。與浙江省的心態有點相似,廣東省對於缺少名校也一直耿耿於懷。廣東人比較看重中山大學,這是國共合作之初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的一所高校,沒有黃埔軍校有名,卻是建國後的華南第一名校。本來,中山大學自我感覺不錯,孰料1999年網大把它排在第25名,中山大學很不甘心啊,馬上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可即使與這個醫學界大佬結合,也才有6名院士!好在廣東省揚言要把新中山大學“逼”成一流大學,經費不成問題,校長黃達人計劃3年內拿出2.4億元用來引進人才。教育部似乎也在着力扶持中山大學,在年初發布的重點學科中,中山大學居然拿到了20個,與武漢大學、西安交大並列,這是以前所不敢想的。政策上的這種傾斜,無疑會擴大中山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的差距,後者儘管不像天津大學、東南大學或者華中科技大學那樣,對同城的文理科大學構成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卻也系由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關系科合併於1952年,不容忽略。在廣州,值得一提的還有暨南大學這所“華僑最高學府”,它承繼的是南京暨南學堂,1958年在穗重建。

星滿蒼穹

廣東省一發狠,“唯楚有才”的湖南就擔心了。雖然省會長沙有湖南大學(原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中南大學(原中南工業大學)和國防科大三所不錯的學校——一個占了宋朝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的館舍,可以憑藉湖湘文化特色自驕;一個以擁有15名院士以及“南湘雅、北協和”中的湘雅醫院加盟為傲;還有一個前身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70年遷到長沙,也是全國重點——但長沙似乎總缺點什麼,不談廣州,甚至比不上武漢、廈門的都市魅力。先說武漢,這個九省通衢據說有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湖山相連、可賞櫻花的武漢大學。武大生物和文法獨步華中,新合併的3所大學都不錯,可風頭似乎被同城的華中科技大學搶去了,華科大本來以理工科見長,卻搞了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合併同濟醫科等校後改稱現名,總想跟東邊的科大叫板,不太正眼看長沙。再說依山傍海的廈門大學,風光同樣秀麗,現有中科院院士7名,不光是特區大學中最好的,在全國也小有名氣。長沙的憂慮且不管它,東南半壁已經形成了名校群落,競爭環境中想落後都不容易,而廣袤的中原卻是一片沉寂。山東大學50年代援建的鄭州大學勉強算個亮點,可山東大學本身也不夠強,雖說合併2所高校後新增博士授權點40個,可是重點學科數還是沒攤上前20名。本不想說青島海洋大學,但卻被它跟山大的一段糾葛吸引了。山大在1930年遷入私立青島大學校園後,曾一度自稱國立青島大學;1952年調整中,山大很多院系被充實到省內外的9所院校;1958年回遷濟南時,山大留在青島的系科發展成為現在的青島海洋大學。當然,北眺東北三省,就可見鶴立者如哈爾濱工業大學(1950年代與清華齊名,近與哈建築合校)、吉林大學(前身是東北人民大學,5校合併後有4.7萬學生)、大連理工大學,興許還有張學良曾任校長的東北大學(原東北工學院,精於礦冶)。西北望,就看到蘭州大學,儘管甘肅底子薄,蘭大卻不像川大那樣滿足於省內稱王,而是敢與西交一較長短——西安的科教實力,很大程度上來自西遷的東部高校,除了西交,西北大學也在抗戰期間集中了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的力量;而西北工業大學更絕,混合着3個歷史時期西遷的7所名校的工學院或航空系的血液。

京畿群英

北洋大學是中國最早的理工科大學。蔡元培認為北大不宜辦工科,也劃給了北洋。北洋輝煌時,畢業生可免試進入哈佛、耶魯。1951年,北洋調整為工科一家獨大的天津大學,此後不管外省人怎麼看,天大一直是天津人的驕傲。當然,張伯苓辦的私立南開學校,自1919年升格為大學至今,因其在數理化方面的造詣,再加上西南聯大的蔭澤,雖經歷了同天津城一樣的風雨班駁,卻風韻猶存、不減當年,隨着天津的復興,當有所作為。在京畿要地,有很多學科門類較窄的高校,冠以中央名號的,有理工、航空航天、師範(1902年建校)、外國語、郵電、科技、廣播、電影等;還有冠以中央名號的,如財經、民族、音樂、戲劇、美術等;此外還有協和醫大、外經貿大、國防大學等。原來它們大都由各部委管轄,並且對應到地方上的專業院校,當然,現在很多被收歸教育部統管了。冠以中國名號的也不少,如青年政治、政法、農業、地質、礦業、藥科等,它們當中最傑出者要數中國人民大學,其校友有近300人擔任省部級幹部,2萬多人擔任司局級幹部,可謂是第二黨校。人大1952年命名組建於北京,前身主要是紅色延安的陝北公學。它的經濟、管理、法學、新聞等社會學科都很強,文科基地數超過北大,遙遙領先於復旦、北師大和武大。可嘆的是,在中國特色的政治風浪面前,這些一時的名校都顯得異常脆弱。然而,一個獨具品格的大學,其精神會被莘莘學子繼承、葆有。聚散離合,興衰浮沉,都不能迴避一個宗旨,就是所謂的名校務必給師生們留以符合人性的,自由而均衡的發展空間——只因有太多的高校人拒絕虛偽、浮躁與不公,只因高等教育回饋給老百姓的東西還太少、太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