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什么 |
送交者: 艾君 2002年04月01日16:55:3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能在中国的一流大学当校长不容易,而身居此位能保持这样的清醒更不容易。认识到落后是进步的前提,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北大的前途表示乐观。但乐观并不意味着同意许校长的“17年计划”,我对北大在这么短时间内建成世界一流有点怀疑。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我见过柯汉琳发表在《东方文化》上的一篇文章,谈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一是对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起重要推动作用;二是对区域和国家的文明和文化作出指导。一般认为,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培养出国际著名的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才;第二,师资队伍中有一批世界大师级学者;第三,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第四,科学研究领导世界潮流并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第五,为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包括对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针对以上条件,对比我们的北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就“杰出人才”而言,获诺贝尔奖的,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牛津大学27人,哈佛37人,耶鲁13人———与这个数字相比,北大差距不小。 当然北大可以找出好多理由来辩驳,比如西方的大学历史悠久,奖项的设评由西方人说了算,北大因历史原因(比如“文革”)而导致落后等,但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这几天我正好在读一本名叫《北大访谈录》的书,内容是北大几个名教授对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表的观点。其中有一节我印象很深。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贾庆国说:在中国,纯粹搞学术的也有,但是由于一些现实问题,如挣钱、住房、职称,有些人急功近利,强调成果的数量,忽视质量。要迎合上面的需求。通常是上面告诉你,今天有这个政策,你要表态,所谓表态就是说这个政策好。 学术研究变为生计问题,有些教授们就是干着这种营生。这怎么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呢?联想到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王铭铭剽窃事件,在急功近利的今天,这实在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他剽窃的是别人的研究成果,可那些只会图解政治的教授们,也不比他好到哪里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相信每一个北大人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个愿望,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靠大学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要涉及管理体制(比如教育体制)、人文环境、师资队伍、学术风气以及校长素质等。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体制。大学不是象牙塔,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大学的作用有时显得很弱小,而它的强大更需要社会所给予的充分的独立和自由,而不是把庸俗气、市侩气毫不遮挡地渗透进大学校园。充满铜臭、功利、自私、慵懒的大学是永远也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