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也谈清华传统
送交者: dayang 2002年05月02日16:57:0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也谈清华传统

黄延复

  一个时期以来,校内外谈论清华传统精神(包括学风、校风、教育理念等等)又形成风气,所论大都可给人以这样那样的启示,但偏颇或
值得商榷之处确也不少。一篇清华校友写的文章,题目定得颇为“俏皮”:《清华有传统吗?》(编者按:即《清华传统何在》,见《粤海
风》2001年第3期)。单看题目,容易使人误解为清华根本就没有什么传统可言,而细读之下,才似乎弄清了作者的意思,好像是说,清华本
来是有传统的,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批判、再批判,已经被“扬弃’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供继承和发扬的了!换而言之:你一天到晚
在说继承(或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而究竟什么是你要继承或发扬的呢?应该说个明白,以便使人有所适从。如果这就是那位校友的本意,那
么这位校友确实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记得前些年(现在不晓得是否还有),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和力量对他们
进行“传统教育”,如请得力教授作报告等等。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是什么还不明确,那怎么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但要想真正理出我们优良传统精神的核心所在,也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确如我前些年在一篇文字里所说的那样,清华的历史(包
括他的传统精神)有时就像一头从丛峦叠嶂中苦斗过来的狮子,一时弄得遍体鳞伤、污垢满面,看起来面目全非,不但有时难以区别出哪些是
“真”,哪些是“伪”;哪些是“粗”,哪些是“精”。何况,这里还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白了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的问题。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狮子毕竟是狮子,苦斗过后,经过必要的舔养,一旦伤复力充,振身一抖,那些不应属于他的,便
会纷纷落去;而那些应该属于他的(固有的和新生的),便会以其更健壮的生命力向新的高深驰骋。有两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其一,我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老校训,有很长一段时期,它似乎是被彻底地扬弃了,镶嵌于大礼堂正额上的那面校训巨徽,曾长期被一面巨大的红五
星所覆盖。直到前些年,当有人想要恢复其本来面目时,还被当做是恢复“封建时代的训条”或“不合时宜的老古董”而遭非议。而现在,
它可以说已经彻底“翻身”了,换句话说,它又附在清华雄狮般的躯体上向新的高深驰骋了。其二是清华的文科(这里指的是列在课程表上的
文、史、哲、政、经、法类课程,不是某些雄辩家所指的文艺代表队之类)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中断了。当那个具有绝对权威的声音宣
布“……我指的是工科还要办”时,可能有不少同志曾庆幸清华早已走在了历史的前面(早已把文科取消了)。而现在,我们所提出的响亮而
引为自豪的口号之一,恰恰正是我们又恢复了文科教育,只不过,要想使这项恢复和发展工作取得被公允的成就,尚须相当的时日。

  清华的传统是博大的,涵蕴深厚的,而且是一以贯之、不容割裂的。记得前些年,曾有过一种“权威”的提法“清华有两个传统,一个
是以梅贻琦为代表的买办传统,一个是以蒋南翔为代表的革命传统。”用意很明显只有后者才值得全面继承和发扬,而前者,只有被当成
“反面教员”批判和扬弃的资格。这种说法在群众中(至少在清华历代校友中)有多少人从心底认同,我不敢说,反正我一直不敢苟同,我一
直认为,历史也好;传统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有时为了叙述或总结方便,把它们作分段观察,作一些去伪存
真或去粗取精的工作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历史可以被任意割裂。在历史的阶段性发展中,总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记得前些年(那时我述在校史研究部门工作),一位校领导同志生病住院,想乘机系统了解一些校史上的问题,就通过我当时的部门领
导同志把我召去作些介绍。谈话刚开始时,空气尚称和洽,但当谈到清华校史的继承性和连贯性这个敏感的话题时,我脱口说出:“没有周
诒春,也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也就没有蒋南翔。”记得当时我这话一出口,室内空气马上凝重起来,那位校领导同志虽然没有立时进
行批驳,但表情严峻,明显是不能苟同;就连陪我一起去的部门领导也跟着表现出不以为然的面色。但我这个看法迄今不悔,而且还要加上
一句:没有蒋南翔(时代),也就没有迟群(时代)。因为事实正是这样:作为学校传统来说,没有周冶春的“人格教育”(或曰德育教育),也就
没有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或“新民教育”(有了也很难行得通):同理,没有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或“新民教育”,也就没有蒋南翔的
“又红又专”或“德才兼备,体魄健全”教育。从反面的例子讲,没有蒋南翔校长时期(当然不能由他负全责)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和“批判
斗争”,也就没有迟群时代的在“知识愈多愈反动”思想指导下对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惩治和迫害。

  清华历史上也曾有过几次关于“清华精神”的大讨论,在历次讨论中,—些有影响的师生都曾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如(学生时代的)钱伟
长认为是“独立精神”,朱自清认为是“实干精神”。40年代初,时任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先生曾以《清华的民主制度》为题写道;

  在清华服务的同仁,感觉着一种自由的氛围气:每人都有权利有机会对学校的事情说话,这是很不易得的一…-从民主精神的表现,到民
主制度的建立,这中间曾经过一回大风险,居然安稳地度了过去。……他(按指梅贻琦校长)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
组织.在这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里,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他使同仁觉得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

  可见,在朱自清看来,民主和自由精神,也是清华的重要传统之一。

  关于上述话题,最近以来,结合清华90周年校庆的时机,儿位颇具学校发言人资格的校系一级的领导同志也相继淡到,提法却颇不一
致。在“清华精神”方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的几种提法。一种认为:清华精神至少有以下三条:一是“耻不如人”,二是“讲究科
学”,三是“重视实干”。(见徐葆桃:《紫色清华》第2-4页)另一种认为,清华精神至少有如下四条:1、“团队精神”,2、“实干精神”,
3、“创新精神”,4、“科学态度”。(见《新清华》第1448期,2001年6月8日第3版)其他还有一些零散的提法,如“两弹一星精神”、“教
书育人精神”等,最近又看到朱镕基学长的一种新提法——“追求完美”。如前所述,决不能况这些提法有什么错误,它们都是很有见地,
或者况都是很有启示性的,至少是自己的切身体会,无可厚非。但总觉得太零碎,还不够集中有力。总不能把一切带有积极意义的词语都列
为“清华精神”的吧!总应该找出境界更高、涵蕴更深、更有概括力的所训“辐射源”或“辐辏点”。而我认为,这种“源”或“点”是早已
存在于我们历代校友的心灵深处了,这就是我们的老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八字。

  清华传统中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她过去创造辉煌、今后创造一流水准的最根本的、具有灵魂性的因素。但这也是个看来复杂、实则不难
说清楚的问题。所谓“教育理念”,应该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治校原则、培养目标等等。还在建校之初(1911年2月)制定的清华学堂章
程》中,即名确规定清华学堂的教育方针足“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后来历经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周诒春时代强调“三育并
进”、“培养全人格”;梅贻琦时代强调“通才教育”利“新民教育”,蒋南翔时强调“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体魄健全”;而共总
的目的实可“一言以蔽之”曰培育高素质的人才。至于由此出发而衍尘出来的具体提法,例如“老清华”的“教育要独立、要脱离政治和宗
教干预”;新清华的“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等,那就属于要经过讨论、经过历史检验而终究会弄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归根结
底不能离开几条已被打上深深清华烙印的最基本的理念:

  大学之道:明德(修己)、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师者,至少应具备以下五条标准:高尚的人格、博通的学术、深邃的思想、卓绝的识见、儒雅的文采;

  大学的直接目的,一曰发展学术,二曰作育人才。

  要办好大学,至少要本三项基本原则:通才教育(或曰“自由教育”)、民主管理(过去也叫“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即自由探讨之风
气);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或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清华的传统和教育理念,展开来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本文所接触的仅为其皮毛,最多也只能是只鳞片爪,本着探求真理(或曰探本求
源)的态度,也援例把这些年来断续发表的—些有关言论集中起来,有些可看做是泛与同好商榷,有些则可看做是对许多有关沦点的补充。

  原载《粤海风》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