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戀》是1992年的美國老電影了,我把它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穫。
《大河戀》是根據作者諾曼麥克利的自傳改編的,諾曼和保羅兄弟二人,和父母住在蒙大拿州大黑腳河邊的小鎮上。父親是個修養深邃的牧師,也是一位釣魚高手,兩個兒子自小就得到父親悉心傳授。大兒子諾曼性格溫和,繼承了父親的學養,學業有成;二兒子性格自由不羈,在父親的基礎上又創出了他自己的飛釣方法。但是他無拘無束的性格也讓他不拘世俗,以至於染上了賭搏,最後因欠賭債被人打死。
我第一次看《大河戀》是它的濃縮片,其中美倫美奐的宏大景色和出神入畫的飛釣讓我以為它是一個旅遊宣傳片。蒙大拿州是美國大陸開發最晚的地區,美國政府軍和印地安人的最後一場戰爭就發生在這裡,它至今仍保持着原野的風貌。州的西半部是落磯山余脈,蒼翠的針葉林,清澈的山間小溪,沁人心脾。這些小溪發源於落磯山上的冬雪,清冽的河水是鱒魚生長的理想場所,所以飛釣很盛行。飛釣不同於一般的垂釣,它不是將餌垂入水中等魚上鈎,而是把漁線飛拋出去,利用浮餌在水面上形成一個飛蠅的影子,誘鱒魚吞食。這是比垂釣更好玩也更講究技術的釣魚方法。驕陽高照,流水潺潺,幅幅畫面扣人心緋,《大河戀》要是做旅遊宣傳也是上佳作品。
被影片裡的美景所吸引,就從網上租了《大河戀》,再看全片時很快就意識到它並不是簡單的宣傳片,其中故事和溫情更為動人。故事發生在一百年前,當時人際關係傳統,嚴父慈母,兄弟手足。小鎮生活也簡單快樂,濃濃的鄉情讓我感到親切。儘管影片中的小鎮遠在地球另一面,但人性到處都是相通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父親對於兒子的期待和培養都一樣,手足之情也相同。這些不需要語言都可以看懂,要說有什麼差別,影片中白人社會對於印第安人(保羅的女友)的歧視,以及小鎮裡的妓女現象,是我們所不熟悉的。對於保羅陷入賭博不能自拔,最後被人打死這樣的悲劇,影片中也是反思和懷念而不是悲傷,這一方面是因為事件年代久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作者的人生觀。這也促使我再看了一遍《大河戀》。
第三遍看《大河戀》是我在注意對比諾曼和保羅兄弟倆的人生,一方面大哥諾曼很成功,他讀書做事用功,上了名牌大學,當了教授,愛情美滿,家庭幸福;另一方面弟弟保羅陽光帥氣,勇敢風趣,不拘成規,精益求精,飛釣技術出神入化。這樣的人生和境界其實大哥諾曼也是達不到的。那麼到底怎樣的人生更好?是循於社會的階梯,還是不辜負上天的恩賜?
看完三遍後有一個問題我還是未明了,《大河戀》這個名字從A river runs through it的原英文名翻譯而來的,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譯法?英文中那個“it”到底是指什麼?影片的最後是年邁的作者諾曼站在大黑腳河裡飛釣,周圍的山巒樹木都變得模糊,流動的河水泛着金光。顯然,那是一條記憶的河,也是一條生命的河。它從混沌中流出,讓一起變得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