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影视娱乐 > 帖子
音乐发烧札记
送交者: 怡光 2021年06月11日10:19:39 于 [影视娱乐] 发送悄悄话


音乐发烧札记 


1

作为一种艺术欣赏的形式,音乐,比语言和行为表演,对人的感觉具有更为持续长久的影响力,因而是人更为理想的精神伴侣。

试比较听一段经典文章的朗读,看一段精彩的动作表演,和听一段好的音乐,它们给人的感觉是有差别的。这差别在于,人对这类良性的感官刺激重复发生的接受程度。朗读一篇文章,重复多遍,你对它的兴趣就会逐渐下降;重复观看看一段动作表演,兴趣下降的速度比听朗读还要快;但是反复听一段使你动心的音乐,你几乎没有厌烦它的时候。这里的“重复”,可以是立即重复,也可以是几小时,几天,几月后的重复。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语言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描述事物,现象,感觉的特征,它并不直接传送某种感觉,而是用描述来激发人的感觉,执行这种“激发”的机制是大脑,“激发”的效率被大脑此时此地的知识和情绪所决定。对一种描述的重复使用,激发的功效会逐渐减低,这可以认为是人类大脑对简单重复的一种抗性。“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你把这美轮美奂的诗句读十遍,对比一下聆听优质音响中放送出来的贝多芬的《月光》十遍,有何感受。语言多次重复,描述变得因熟悉而陈旧,甚至会有“老和尚念经”的味道,而音乐多次重复,给你的感觉并不打折扣。这是因为,音乐可以直接刺激你的听觉感官,调动你的荷尔蒙,不一定需要大脑这个“中介”来作翻译。

那么观看动作表演呢?动作行为通过刺激视觉感官而发生作用。视觉是人的五官之首,它每时每刻接收的外界信息更全更庞杂,因而大脑对传入视觉感官动作行为的审视更为严格,更为广泛,掺杂更多的世俗因素。一般来说,单个的动作并不容易传递思想和情绪,用一系列的动作来传达思想和情绪,就像猜谜,动作行为是谜面,传达的东西是谜底。当谜底没有被揭开时,大脑会随着动作行为的设计者的预期路径,一步步去获取情绪和感觉。当动作行为重复发生时,就像知道了谜底的人再去猜谜,对动作行为的兴趣会减低或丧失。

你会问,当你听完一段音乐后,再听第二遍,不也是知道了“谜底”吗?问题是,音乐的谜底不一定是大脑分析出来的,不能进行简单的概括思考,那是一种弥漫身心的感觉。就像一缕香气飘过,你知道了那种气味,例如兰香,如此美好,却总是闻不够。

 

2

音乐发烧友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人:器材帮,内容帮,器材内容帮。

器材帮追求完美的音响质量,对内容的选择性,专注性,不是太在乎。他们有两个特点,钱很充足,耳朵很好。他们有的会建一栋房子来专门听音响,因此对购置一流的音响器材,根本不在话下。器材帮更享受声音重放的质量,为达到某种理想的声音质量,不余其力。就音乐而言,他们更享受“听音乐”的过程。

内容帮享受“音乐”本身,他们很多人和音乐有不解之缘,他们对所听音乐的内容很在意。因为他们想要有一个好的放音平台来欣赏所钟爱的音乐,因而进入了发烧友的行列。他们对器材的要求在中等以上水平就够了,对音响的质量不是十分苛求,只要能完美表现内容就可以,但对音乐声源(唱片,CD)内容有比较认真的选择,不是什么都愿意听的。

器材内容帮,是更为资深的音乐发烧友,他们不少人是从器材帮或内容帮进化而来,时间,金钱,兴趣是促进他们进化的条件。除了专业工作者,一下子成为器材内容帮的人大概不会很多。

我的感觉是,三类人的追求,到最后大概会殊途同归,汇聚到对声源的追求,即对唱片,CD的制作质量和录音版本的追求。声源质量是对音响质量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再高端的音响系统,都不可能把一个不理想的声源改变;相对较低档的音响系统(进入发烧友的行列,人们的音响系统不可能差到什么地步),对高质量的声源的放送也会有相当令人满意的效果。录音原声带的制作质量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当时的行业技术水平,录音环境,器材的质量,匹配,位置,调控,表演者的发挥,甚至和录音时的气候,都有关系,它不像iPhone,一种型号之下每台都完全一样。因此,公认的高质量的录音产品,数量是有限的。例如在古典音乐领域,市场上公认的好唱片也不过几十张。人们对这类有价值的稀缺的追求,热情是会相当高的。

我曾有这样的体验。我总认为年代越近的录音,因为技术越来越完美,效果应该越好。看到2020年伦敦交响乐团与炒红了天的大提琴家豪塞(Hauser)的CD,急忙买了一张,且抱有很高的期待。谁知大失所望,不少乐曲和音响设计矫揉造作,虚张声势,和大提琴这种乐器应有的内涵相去甚远,成了我所拥有的最不愿意听的CD之一。

  

3

听音乐要一点仪式感。

并不是说总要正襟危坐,香茗陪伴,但是静心集思,或添点其他与之相关的动作或行为,以增加对所要聆听的音乐的联系,这很有意义。因为,美好的东西都是激情和专注的产品,同样的激情和专注应该是获取那东西的密码。我喜欢听唱片的那种感觉:从唱片套里取出唱片,打开唱机盖,放入唱片,用静电刷清洁一下唱片,将唱头放下. . .,你会有同唱片,唱片里的内容交流的感觉。每张唱片放送时间不长,20 40分钟,你会十分珍惜这段时间听到的声音。

我们这些5060年代出生的人,不管在打造生活还是享受生活时,都缺乏一种行事的仪式感,还自认为有只专注于事物本质的洒脱。进入人生的末尾时,才感觉自己确实失去了一些东西。就像住进一所价值不菲的大房子里,那里却家具乏味,屋里全无富于情趣的装饰之物。

 

4

在音响设备上欣赏音乐,音量到底应该开多大?

提这样问题的 人,一定是个认真的音乐爱好者,而不是一个把汽车音响开得惊扰半条街的“来看,我是个音乐爱好者!”。

认真听音乐人,是想从音乐中去获取什么,而不只是想从“听音乐”中去获取什么。因而他关心的是音乐中的元素,如主旋律,分部旋律,整体气氛,某个特定的声部,某种或某些特定的乐器,某一个角色的声音,等等。我认为,音响设备的音量开多大,取决于你所关注的音乐元素,其原则应该是,音量开到你所关心的音乐元素能完美呈现的程度。例如你在歌剧中关心帕瓦罗蒂的歌声,你在弦乐四重奏中关心小提琴声部. . .,调整音量以致牺牲一点其他声部也无妨。

但也有一个兼顾的问题。你想完美地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那无与伦比的慢板,你会把音量开得很大,以致能听清楚那些丰富细致的弱音流淌,但以同样音量听第一,第三乐章,你就会觉得震耳欲聋,很难忍受。这要求你随时调整音量,这样做又破坏了情绪。好在现在的放音系统都有音量遥控装置,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也不要过度信任这些功能。我最近买了一台好评如潮的Cambridge CXA81放音系统,其他功能都不错,唯独遥控功能差,三米外音量遥控无法操作,听音乐时,遇到这种情况,很煞风景。

 

5

音乐能净化灵魂吗?

音乐不能净化灵魂,音乐只能安抚灵魂。

“净化”具有社会学意义,它包含了真,善,正义等这些对人类有积极意义的概念。而“安抚”则只具有生物学的功能,任何人可以从音乐中得到抚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可以鼓舞人们为美好的目标而奋斗,也可以成为希特勒煽动屠杀犹太人的进军号。

据说列宁逝世时要人为他播放贝多芬的钢琴独奏《热情奏鸣曲》,而不是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号角《国际歌》。他大概也是一位音乐发烧友,要不然,他不会让这首火焰般的人性的音乐作品陪伴着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知觉,情绪,和愿望。然而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所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使数千万的人失去了生命,把曾经给了他本人自由的沙皇一家灭族。

纳粹头子戈培尔会把舒曼的《童年即景》弹得如此优美,深情,他从中得到的感觉,与被他的理论致死的无数谙熟这首曲子的犹太人的感觉,是相同还是不同?

有报道说,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发现了100多张希特勒收藏的唱片,显示了希特勒的音乐品味更倾向那些他所排斥的音乐家,其中俄罗斯犹太音乐家居多。

据说有五张唱片是希特勒希望随身携带的,它们是: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No.78 No.90

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

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No.8

  

6

朦胧,是音乐的一种美。当音乐失去了朦胧,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变成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当然,诗和文章也会很美。

音乐,你永远不知道它要告诉你什么,但它永远在告诉你一些东西。

音乐要用感觉来欣赏,而不是用头脑来欣赏。

人感觉世界,和与世界打交道是用两种完全不同的大脑机制。与世界打交道,需要反差尽可能强的判断,不是正确就是错误,这样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省资源,采取行动。感觉世界,却允许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在大脑中存在,因为人性,以及真实世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是十分复杂的,不清晰的,常常自相矛盾的。

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即景》,非但全曲有明确的题目,每段乐曲也都有各自的标题,但你永远不会得到听诗歌,散文那样清楚的感觉,越是想听出个所以然来,越是糊涂。当你放松情绪,不再执着地去捉摸哪一串音是在描写什么,一切交给感觉,你就会得到些东西。

 

7

音乐应当欣赏到什么程度?

我曾和一位颇有名气的专业作曲家聊音乐欣赏,要他教我点窍门,对一件音乐作品到底应该欣赏到什么程度。他说,“说实话,我也真不知道人到底应该如何欣赏音乐。我写的东西,想告诉人们这个想法,别人却那样来理解,来评论。”这时候,音箱里正在放着一首探戈,他立即被吸引而转了话题,说,“这个探戈和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阿根廷作曲家和手风琴家,人称“探戈之王”)的探戈不同,没有那样强的重音,有意思!。”

音乐欣赏没有理论可依,靠积累,靠重复,靠大脑里广博的音乐库存。有感觉,就是你的“程度”。一辈子只吃淮扬菜的人,如何欣赏重庆火锅的味道?

  

8

黑胶唱片的真缺点和假优点

黑胶唱片最主要的缺点是,音响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不足。这里有两层意思,1. 最响和最弱的声音之间的范围不如CD广,2. 最高和最低的声音之间的范围不如CD宽。其原因是黑胶唱片模拟凹槽的宽度,深度是有限的,要保证唱针不跳出模拟凹槽,其振动强度必然受到限制。再则,如果声音的频率太低,意味着在给定的音轨长度中,储存的音频信号太少,以至于不能使唱针正常振动;如果声音的频率太高,相同音轨长度中储存的音频信号太多,唱头由于重量引起的惯性难于跟踪它们,从而导致失真。因此,为黑胶唱片制作母带的工程师通常会使用各种方法减少极高或极低的频率,这些方法使黑胶唱片的音频范围变窄。CD完全是数字储存,不存在这些物理限制。

黑胶唱片最主要的优点是,它是一种模拟信号的声源,理论上平滑地无限接近真实的音频波。而CD则是在音频波的不同点上进行采样,它是阶梯式地接近音频波,无论采样多么密集,都永远不可能包含黑胶唱片模拟凹槽中存放的所有数据。但是,在黑胶唱片中储存的许多音频数据是浪费了的。因为人耳所能辨别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 20000Hz,大部分录音室没有高于20000Hz的麦克风,而且扬声器播放高于20000Hz的频率也很少见。制作CD的采样频率为44100Hz,远高于人耳的高音频辨别能力。所以,人耳能从黑胶唱片中听到的声音,在CD中完全可以得到。由此看来,黑胶唱片的这一主要优点不一定真。

黑胶唱片是音乐发烧友的标配,但不必过于迷信。

今天读到“APNews”的一篇报道,“疫情期间黑胶唱片激增,保持销售增长”(Vinyl  records  surge  during  pandemickeeping  sales  spinning),想从此文中看看人们又发现了黑胶唱片的什么新的优势。结果是下面这段话道出增长的原因,“我想要一种音乐格式来鼓励听众投入时间,体验不仅仅是在手机上去翻听歌曲。”(I wanted a format to encourage the listener to invest the timethere’s more to the experience than flipping through songs on your phone.

 

9

黑胶唱片不必太多,但要精,一个人拥有100张左右好唱片大概就够了。因为想要听唱片时,你必定会有一种“精听”的欲望,你应该为这种情绪奉献出最佳的东西,不论是作品的内容,制作质量,表演者的水平,都应该对得起你的那种情绪。如果是随随便便的“泛听”,可以有任何其他快捷的渠道,像网络播放,蓝牙传送,甚至是从音质不相上下而使用便捷得多的CD中获得。

你所拥有的唱片应该都是经典。相信经典, 不要以为你还可以发现什么新东西。

人对经典的了解一般是从音乐评论中来。大多数音乐评论者的评述都有其个人目的,不是为“稻粱谋”,就是想贩卖点个人的广博或深刻,与对作品的客观评论或多或少有距离,然而一种客观的评论又是这所有的个人评论的概率统计值。要相信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感觉去检验那些音乐评论。

 

10

我并不是音乐爱好者

在少年时代,因偶然机会学了一种乐器,自己便和音乐结上了缘,成了这样一种人:他会在梦中被某段音乐旋律唤醒,他会听到不管从哪里传来的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的声音而心情激动,他会把老奥(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老罗(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当基督,菩萨来膜拜,他会在无聊独处时听到一些乐音,像《月光》,《彝族舞曲》,或什么东西。

但是,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音乐爱好者。一项调查显示,古典音乐已经没有多大市场,现代人谈论音乐时,常常把古典音乐排除在外。不信你去唱片商店看看,标有“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的箱子总是放在最角落;如果二手的流行音乐的唱片标价$50.0一张,古典音乐的唱片只要 $0.5一张。上次进了一家唱片商店,问,“你们没有古典音乐栏目吗?”“哦,库房里,自己去找!”

在今天,很多情况下音乐成了不需经过十分严格训练的人,在任何一种情绪的激发下,所想发出和能发出的任何声音,只要它能取宠于众。它更多地像似成了一种声音的交际工具,或者流行的概念或情绪的装饰花边,而不是一种超俗的精神享受。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爱好者们勉强粘附在现代意识形态的表面,就像秃头上的几根毛。

这是不是验证了那位伟大领袖的预言,“人民大众”才是“文化的主人”。但是,说完这句话,他是不是又要人为他朗读那并不为人民大众所熟知的《枯树赋》去了。

 

20216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张立昂手伸进宋芸桦裙子里! 神还原言
2019: “我揍丫的!”
2018: 电影《狱中龙》主演 刘德华 何家劲 黎
2018: 体制之外,幸好还有爱情!电影《钟馗伏
2017: 《金牌调解》20170611 对女儿的无可奈
2017: 《今日说法》 20170611 无声的歧途
2016: 《晓松奇谈》好莱坞精英:恶棍天使
2016: 悬疑剧《半个月亮》全20集 主演 陈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