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性天方為貴
邵康節先生有兩句話,一曰:“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一曰:“學不至於樂,不可謂之學。”際天人,即明天人之際,通達天人合一的道理,即“學達性天”---康熙曾書此橫匾送給嶽麓書院。人之本性即天性,有常樂我敬四大特徵。學達性天,無入而不自得,自得其樂,其樂無所倚。
要明天人之際,要學達性天,就必須抓住誠字。這個字於儒家特別重要,於人類最為重要。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就是道,又是得道之法,亦體亦用,即體即用,體用無間。至誠無息,於人道,即自強不息;於天道,生生不息。《易經》“天行健”,“生生之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都是此義。
誠於極至,自能超越生死。錢穆先生曰:“陽明良知之說,本自生死中悟得,而後人慾平易承當;陽明言致良知,本自立誠下手,而後人慾以見解傳述。”然哉。東海雖然沒有像陽明先生那樣受到直接謀害,生死一線,卻也“畏於匡”十幾年,故於良知,也是誠之而得,自困苦艱險中悟得。東海有聯曰:
能動人能格物能感天能造命,誠於極至奇蹟顯;
多讀書多為善多求真多明理,德到高崇大道通。
反過來,不誠無物,不誠無道,必不得其道,不能得天道人道之真正。不誠,是最大的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人生,對不起上天的厚愛。不誠,是對生命的自暴自棄和揮霍浪費!2019-7-18
殺一無辜而救天下,不為也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主人公張小敬及其鐵粉徐賓都是我喜歡的類型。唯在第6集,張小敬出賣暗樁,犯了一個突破底線而不可原諒的錯誤。
為了拯救長安,理當盡心盡力盡人事。但人力有時而盡,不能不擇手段,以人僭天。張小敬英雄而不君子,有此一錯,再也成不了君子。
君子做事,依仁由義,目的手段都必須正義,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逾矩。這個矩,內則天理良知,外則道德規範和職業規範,包括儒家道德、政治原則,包括不許“行一不義殺一無辜”的規定。出賣暗樁就是嚴重違規和大不義,類同殺無辜。縱然因此救得長安,也會誤導天下後世,流弊無窮。
劇中李必說:“為救一船性命而殺一人,是一大局為重。”此言有毒,劇毒。儒家不戒殺,義刑義殺義戰,都離不開殺,但嚴禁冤殺濫殺。嚴禁危害、殺害無辜就是最大的大局。通過殺無辜而救天下,純屬偽命題。天下不可能通過殺無辜而得救,殺無辜不可能救天下,相反,殺無辜是對天下最大的危害。
孟子說,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東海曰,殺一無辜而救天下,不為也。這也應該成為一個原則性規定。注意,殺無辜,意謂在無辜者不情願或不知道的情況下故意地犧牲他們,不包括主動請命、自我犧牲的義舉,也不包括誤傷和無意的傷害。義殺義戰有時難免傷及無辜,那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無奈。
殺無辜與救天下,貌似兩難,其實不難,聖賢君子的選擇必然是“不為也”。不許殺害無辜,這是人道大戒,儒家鐵律。觸犯這條戒律,就是逆天理、反人道。欲救天下,理當盡人事,不能反人道。通過反人道的手段,也不可能救天下。
2019-7-20
[UserDefined]
LogToFil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