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原創文學真的就是一片荒蕪嗎?連樣板戲的主意都打上了。估計是要靠着廣泛的中老年的群眾基礎放手一搏票房吧!可是儘管拼上了徐克、梁家輝、張涵予,電影版的《智取威虎山》竟然無法蓋過樣板戲的光芒!
本來是一個充滿曲直與好戲的剿匪故事,卻被徐克拍成了《直取威虎山》,讓人不禁要問:楊子榮打入匪窩內部的目的與價值何在?獲取了哪些有價值的情報才使得剿匪大計為智取?表面上為凶神惡煞的眾匪徒實為一群呆若木雞、任人宰割的殭屍而已。面對如此弱敵,就是我勇敢的兒童團去了也會讓他們繳槍不殺!更何需我神若天兵的解放軍戰士和在世諸葛般的楊子榮!導演在畫面與場面上下足了功夫以增加3D效果,但是卻忽略了更主要的電影元素,就是故事,而且是合理的故事。因此編劇要有超常的想象力而且要能自圓其說、滴水不漏。而本片的編劇實在難以恭維,也只能在原小說甚至京劇里打轉轉,而弄不出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智”。因此,才有了楊子榮兩次“驚險”的與我方聯絡員成功對接的天作巧合:一次是拉屎,愣讓匪首因個人隱私問題而將監視的匪徒們活生生的擋了回去。另一次是槍斃灤平後,我聯絡員恰好靜候在懸崖下方,而從墜崖的灤平身上取得了楊子榮事先放入的情報。
坐山雕理應是個陰險狡猾、足智多謀的匪首,否則如何連日本鬼子都剿滅不了?然而本片卻將其刻劃為殭屍一具,除了臉譜般的形象以外,毫無令人驚恐的可怕之處。楊子榮與坐山雕之間的鬥智鬥勇本應該是本片不同於小說、甚至京劇的最大看點。可是看完影片,觀眾卻未見任何懸念。坐山雕如此輕信楊而決定處決灤平更是讓人覺得導演在強詞奪理。匪首的最後結局,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竟然讓觀眾去選擇坐山雕的兩種死法中的一種,這在電影史上還是頭一遭:同情匪首的,就相信一槍斃命。對其有階級仇恨的吶,就樂見其機毀人亡、死無全屍。梁家輝對此角色的貢獻幾乎為零,除了一副僵硬的臉,沒有任何發揮,看不出導演選角的目的何在。張涵予的楊子榮亦是乏善可陳,儘管貼上了一臉虛假而做作的絡腮鬍子,仍然看不出一個硬漢形象,更沒有任何人性化的演繹。給人的感覺是楊對一切盡在掌控之中,英雄就是英雄的模式。
影片除了唯美的山川雪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外,觀眾只能是麻木地看完影片而消費掉一桶爆米花而已。影片的開篇於紐約以及現代留美學生的回鄉追憶英雄,不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且讓影片顯得零亂、羅嗦,而分散主題。完全剪去對情節毫無影響。影片裡的匪徒們更是各色人等,有戴二戰德國鋼盔的,還有穿黨衛軍制服的。國軍有德式裝備,戴德軍鋼盔尚能自圓其說,可是這德國軍裝從何而來,就令人費解了。匪巢原是日軍的秘密據點,有複雜的防禦工事,易守難攻的地形也不足為奇。可是這崎嶇的山路和沒有任何寬闊平地的深山老林,何來坦克、飛機,就實再讓觀眾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對於這些詬病,並非本人挑剔。令人信服是電影能打動觀眾的出發點。荒誕不經和天作巧合,只能讓觀眾付之一笑,而影片則淪為快餐式的肥皂劇。儘管影片用3D作為噱頭,但仍然讓觀眾,至少讓本人覺得是徐克直取了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