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換個題目來談談戲 |
送交者: 董勝今 2016年05月28日06:05:12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
今天換個題目來談談戲 打算談談戲,就首先要打聽這裡有沒有人關心戲甚至喜歡戲。啊,我說的是京劇,這個快要成為lost art 的一門表演藝術。如果這裡找不到讀者,我也就別浪費唇舌或者筆墨了。有這個想法,我就先做了個調研,儘管我對這個博網還很不熟悉。結果還好,我發現了至少有五位博主寫有關京劇的博文,還有至少三位能唱的。他們寫的內容比較廣泛,唱的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常識性的博文居然也有300左右的讀者,這說明如果寫點什麼還不至於無的放矢,於是略事猶疑之後,我還是欣然命筆了。(敲鍵盤) 說起來我和京劇的關係也算源遠流長了。小時候童聲階段,嗓音特好,唱高派的“轅門斬子”,follow余叔岩的F調都不在話下。可是到了變聲階段,一下子成了次中音,唱不上去了,心裡好不甘心。1948年我到北平去念書,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個教戲的,(那時候都是在木電線杆上貼個小紅紙條的廣告,)我找到小胡同里那家人好高興,上去就來段“搜孤救孤”。我這剛一開口,老師傅就發話了:“少爺,您就甭唱了。”人家多老實,不是管你能不能唱,反正我教戲掙錢。 就這樣,我對京劇的興趣並沒有減退。名角也沒少看;梅蘭芳,程硯秋,譚富英,李少春,多去了。我和趙榮琛 特有緣,他抗戰期間在重慶第一場戲和勝利後在北平第一場戲我都在場。那時候譚元壽和李世濟都還沒有畢業,只有星期天在廣和樓演日場。那個後來演“紅燈記“老奶奶的高玉倩,那時候還是唱青衣,1949年在上海演“二進宮“時,她一句”你道他-----“的高腔翻不上去,唱砸了,得了個滿堂倒好,我在下面心裡好替她難過。(大概因為那坤角老生不讓調門。)這些老事不去說它了,只不過49年以後我的命運變化,使得我無緣接觸更多的名家演出,錯過了那一段京劇不受干擾比較繁榮的時光。 我對京劇雖然很喜歡,但我也關心話劇(drama),能夠從戲劇的角度進行比較,所以並不對京劇痴迷。藝術形式的發展有其規律,黑格爾有論述。例如史詩和說唱藝人曾經風行一時,如今已經銷聲匿跡。京劇從100年前的一家獨大,到今天比較邊緣化,也是無可挽回的宿命。我們無法違抗歷史的規律,奢談什麼振興之類的大話,我以為但求在21世紀的藝術花園中,保留京劇的一席地位,並希望在眾多專業和業餘的共同努力下,使得京劇還能夠精進一些。如果在中國的一,二,三線城市都還能夠保留至少一家京劇院,能夠維持經常性的營業性的演出,京劇就能夠傳承下去了。 我這裡先談一下過去的京劇,不是探討京劇發展歷史什麼的,那些早有人下了大功夫。我想說京劇劇目都是歷史上遺留也就是傳承下來的。京劇劇目雖不少,但經常演出的劇目並不多。在京劇最盛的時期,一些梨園行外的文人雅士如齊如山,翁偶虹,陳彥衡等也都參合進來,或編新劇,或琢磨新腔,出現了一些新編戲。因為那時候京劇一家獨大,是當時社會從上流社會下至販夫走卒都能欣賞的唯一主要藝術品種,它發展到後來自然就出現了“捧角”,或名角崇拜現象,也就像今天的歌星崇拜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實際上當年觀眾到劇院主要是看角而不是看戲;對於雖然是已經看過多少遍,都能背得下來的戲,衝着這個大牌,自己還非看不可。就像今天那些名歌星的演唱會,也不是唱多少新歌,很多是老掉牙的老歌,觀眾花錢來主要是聽這個歌星,滿足自己的追星族的那種欲望。(估計西方歌劇也如此,歌劇劇目也並不多。) 又由於京劇雖然是唱念做打的全面活,骨子裡還是以唱為主,要不怎麼說是去聽戲呢。戲迷追求的是聽得過癮,對於劇本倒不是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那時候基本上觀眾都懂戲,大都能哼上幾句“勸千歲”“店主東”之類,只要聽得滿意,他才 根本不在乎你的劇本的吸引力,也根本不存在對於改進京劇的演出的要求。 老劇本雖然也有較好的,但一般都較原始,粗糙,情節鬆懈,過場多,新戲有進步,但也有的是為角兒量身打造,主要為了為某個角的表現,(如梅蘭芳有些戲。)這種情況面臨今天的觀眾就問題大了。適合戲迷看的,遇見根本不懂戲的觀眾,人家欣賞不了。舉“文昭關”為例,這個老生唱得過癮,尤其楊派,但觀眾不懂戲的,你從頭唱到尾,人家可受罪了;他要能欣賞你的唱腔,必需還要有點相當的基礎才行。即使梅蘭芳的“醉酒”“天女散花”,” 洛神“這些戲. 沒有多少情節和戲劇衝突,只靠那些歌舞,作為營業演出也不行的。因為今天的京劇演員產生不了那個名角效應,不可能只靠一塊名牌就帶來人潮滾滾了。 我覺得京劇要面向今天的觀眾,得到今天觀眾的真心喜歡,老實說首先還不在於演員的唱做的功力,因為觀眾要能夠鑑別比較還要有一定的修養,現在真正的關鍵是在劇本和表現的方法,尤其是表現方法上。 先說劇本,很多劇本實在是老掉牙了。不是說老的就不好,而是那種陳舊的自報家門,繁瑣的過場,進門出門,老一套的“門上哪位在?”“何事?”“來得魯莽”之類,實在太千篇一律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用統計學的方法,把這些傳統老戲裡面的這些過場和演員邁着方步慢慢下場的時間統計一下,看看一齣戲裡花了多少時間在那上面。難道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在舊時代看戲,對這些可以無所謂,人家就是等着看小叫天或是梅老闆的,耗着點就是。今天21世紀,舞台上的每一分鐘都應該帶來戲劇的享受,每一句台詞,都應該有他的意義。 當然,並不是說老戲的劇本都不好,也有不少還夠得上一定水準的。我在這裡特別提出一朵奇葩來,如果京劇的劇本和表現都是這水平,京劇會受到現代觀眾的喜歡的:我說的是“打漁殺家”,好像很平凡的一場齣。(我沒有看過全本“慶頂珠”,不過最好不要它吧。)我以為這個戲可以作為京劇的範本。(註:打漁的漁字是一直這麼用的,不說打魚。) “打漁殺家”中等長度,作為大軸略嫌分量輕了點。一般劇團很少貼演此戲,大概主要的原因是戲裡的男女主角都沒有大段的唱腔,好像發揮不了,不過癮。但是這個戲的劇本十分緊湊,可以說一句多餘的廢話也沒有,不必要的多餘唱腔也沒有,一切都是為劇情服務。按戲劇的標準,這戲基本符合拉辛提出的“三一律”的要求。而按京劇的要求,它也涵蓋了京劇的一切元素,唱念做打,行當也較多。我1948年看過譚富英和楊榮環合作的演出。那時川劇“秋江”還沒有到過北方,所以只是水面上的動作比後來簡單一點。 “打漁殺家”此劇不但沒有多餘的過場和廢話,而且還把一個重要的關節過程用暗場處理,在京劇中是了不起的創造;那就是對蕭恩到公堂去搶個原告,卻被縣官打了四十大板的處理。這段戲如果按傳統老手法,縣官加四衙役升堂,原告上場,審問過程,打板子,逐出大堂等等,起碼也要20分鐘以上;而在這戲裡,女兒桂英在家裡焦急等待,擔心爸爸上公堂的後果,(一段短短的唱段)台後傳出一十二十的打板聲和趕出堂去的吆喝聲,十分簡潔。桂英唱完蕭恩就負痛上場了。毫無那種囉嗦拖沓的毛病。而戲裡大教師爺的幾場戲,十分淋漓盡致,又給全劇增加了積極意義的諷刺詼諧,並不是無聊的開涮。這本戲從頭到尾能吸引住觀眾。我覺得京劇就是應該朝這個方向,把過去傳統老戲的劇本加以必要的改編;如果能夠做到使得京劇不但耐看, 就是劇本也有欣賞價值,那京劇就真的新生了。 國家也許可以保留一家博物館性質的一成不變的劇團,作為權威的老傳統樣本繼續流傳下去。(如同日本的能劇,)但絕大多數必須改,對所有過去演出的劇本加以改造改進,以適合現代觀眾的要求。 下次我打算對京劇的表演方法提出些我的看法。我也打算把最近我輔導的一位新秀女老生的唱段錄音放到網上來,和京劇愛好者們切磋。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5: | 最新言情劇《背着奶奶進城》01--02主演 | |
2015: | 《雜誌天下》 20150528 賠償遭遇“同命 | |
2014: | 轉發:辦黃網的溫雲超和柴玲的4次懷孕 | |
2014: | 黃海波嫖娼事件女主她媽神補刀! | |
2013: | 陳冠希被曝求婚成功 欲迎娶23歲新歡 | |
2013: | 趙薇何炅撞臉合影 被侃兄妹相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