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那扇《羅生門》
1896年,電影傳入日本。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電影發展迅猛,掀起了現實主義作品的高峰。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統治者加緊對電影的控制,一批鼓吹戰爭的“國策電影“問世。這一時期,能夠堅守藝術良心的只有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和稻恆浩等為數不多的幾位導演。二戰日本投降後,電影人提出民主化的要求,隨後,日本獨立製片運動蓬勃興起,電影質量也從1949年開始走上復興的道路。其中,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Rashomon》)獲得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美國影藝學院第2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不僅使日本電影第一次聞名於世界,而且標誌着日本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摘自《電影藝術導論》
透過那扇《羅生門》,謊言與真相交雜。強盜撒謊,掩飾膽怯懦弱。妻子撒謊,掩飾自私狠毒。武士撒謊,掩飾無能憎恨。樵夫撒謊,掩飾利己貪婪。。。透過那扇《羅生門》,可以看見,人們說謊往往並非“故意為之”,似乎自己說的就是全部真相。因為,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會下意識地屏蔽修改掉對自己不利的信息,以求自我安慰和保護,但這個與事實有偏差的陳述,很難說不是謊言。在這個滿是戀愛糾葛、商業紛爭、媒體炒作以及法庭對抗的世界,謊言無處不在。“羅生門”這個詞語也被廣泛用於“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百度語)的情況。撒謊,是人性的缺陷,這個缺陷,卻幾乎不可修正。當謊言讓說謊者得到安全和利益的同時,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
回頭再看創作於1950年的《羅生門》,俺心裡依然是滿滿的震撼和嘆服。從如今電影製作的常識來看,《羅生門》只是一部人物、場景和故事情節都簡單粗糙的“小電影”或“微電影”,而這簡單粗糙卻創造了深刻和雋永。無論演員的演技,故事呈現的手法,還是影片創作對於人性內涵的深度挖掘,《羅生門》都是一部可圈可點的佳作,無怪乎,在其後的許多年,它總是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