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芳華》撤檔國慶前,看過電影預告片,我就很是期待,還買來嚴歌苓的小說原著。小說最開始的名字叫《你觸摸了我》,十來萬字,嚴歌苓作為講故事的能手,無論是敘述手法還是、節奏設置、情節安排,都還是很吸引人,很快就能看完。但不得不說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質量怎麼了?那麼多錯別字,趕工造成的?
《芳華》故事從上世紀70年代講到當下,時間跨度很長,篇幅卻很短,給人一種很倉促的感覺,細節顯得頗不飽滿。所以,我更加期待電影的上映,直至12月15日電影上映,就趕着去了電影院,看熒屏上的劉峰、何小曼、林丁丁、郝淑雯、蕭穗子……何小曼卻改名“何小萍”了。
當然,何小曼改名“何小萍”沒什麼,可是改名後的何小萍卻顯得不那麼立體了。小說中的何小曼有一個丈夫,雖然新婚沒多久就戰死在了沙場。電影裡的何小萍似乎卻成了一個痴情女的形象,幾十年如一日地等着她所認為的自己“配不上”的那個劉峰。此外,諸如劉峰、林丁丁、郝淑雯等很多角色在影片中其實也都不立體,都只是一個個乾癟的“人設”,或者說影片中沒有一個立體的人,整個影片的就像是蕭穗子口述往事時所需要的幻燈片、視頻資料。
小說一個主人公劉峰,外號“雷又鋒”,一個活雷鋒式的人物,因為“觸摸事件”跌下神壇,退伍後落到幾乎是乞討為生的境況,最後病死的棚戶區。可是電影中,誰是主角呢?沒有,誰也沒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誠然,在那樣一個大時代下,沒有哪個平凡人能成為主角。誠然,文藝作品的表達是多元的,沒有主線、沒有主角一樣,也可以講好一個或者幾個擁有共同內核的故事,一樣可以擁有很高的完成度。遺憾的是這部《芳華》卻沒有做到應有的完成度,只有流水賬、碎片化的敘述,還夾帶着導演自我陶醉式的煽情。
青年男女,文工團,戰爭,懷舊,時代變遷,人生變故……這麼多有故事的東西,《芳華》這部電影放了進去,卻燉出來一鍋渣,繽紛多彩,看上去很“芳華”。走出影院後,我感到很失落,不僅感時傷懷,還感嘆這樣的題材以及馮導擁有那樣好的資源,卻浪費了!
沒想到的,影片賺到我眼淚的部分竟然是戰爭場面,幾個鏡頭就讓人潸然。看到那些遍體鱗傷的屍體,想起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戰爭一來,死的都不是廟堂上的決策者,而是被歷史所裹挾的底層人,無論敵我。其實平民更應該珍惜和平,戰爭不是普通百姓應該熱衷的遊戲,可網上那些叫囂踏平這踏平那的人,應該都是平民,可能還很不高端。
最後還是說回電影《芳華》,都說馮導這次很走心,可是我卻感受不到他在創作上的走心。當然也可能是受整個大背景的限制,沒法施展才華,只能搭建一座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記憶城堡,徒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