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看國產科幻片不?能贏好萊塢的那種! |
送交者: ipadking1116 2019年02月14日14:41:17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
一直以來,國產科幻電影都只有硬來的科幻,沒有硬科幻,等了這麼多年,劉慈欣沒等來《三體》,但終於等到了《流浪地球》。 電影《流浪地球》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拯救地球。 為什麼要拯救地球?因為太陽玩不轉了,必須用幾十代人的時間把地球作為飛船,逃離太陽,人類才有活路。 但這其實也是一場對國產科幻片的拯救。 現在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它變成第二部春節檔的《紅海行動》,票房逆襲,砸出個30億票房,然後昂首迎接硬科幻電影元年的正式到來。 但在此之前,人們對於這部電影是懷疑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這個口號大家喊了太久;等待某部像樣的科幻電影真正出現,大家也等了太久。 沒看到電影之前,人們無法放下類似《三體》這樣的懷疑和擔心,但當這部電影真正擺到許多人面前,許多人的心裡踏實了,包括原著作者劉慈欣,因為即使這部電影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我們終於可以這麼說:中國電影人,終於拍出了一部能夠跟好萊塢電影工業扳手腕的國產硬科幻電影。 或者直接這麼說,國產科幻片,終於來了部夠硬的。 《流浪地球》是一部硬科幻。在海外的小夥伴們可以通過Fancast,稍後即可免費觀看這部電影啦。幫你突破網絡限制,還在等什麼,快去試試看吧! 劉慈欣把《流浪地球》稱為“中國科幻大片的第一次嘗試”。 首先是科幻內核,夠硬。 開頭,就是一則新聞:“受木星引力增強影響,地球將於37小時4分12秒後撞擊木星。” 在此之前,太陽已經急速老化,將會吞噬整個太陽系。 人類只有帶着地球一起跑路,逃向4.3光年外的另一個恆星系。完成整個過程需要2500年。 但迫在眉睫的危機是:兩極冰川消融、氣候變化異常,人口數量驟減至35億。倖存者只有移居地下城,從此不見天日。 無論是預告片裡那些完全被冰雪覆蓋的東方明珠、北京CBD等地標性建築,還是高聳的行星發動機,都瞬間呈現出一副末世景象,人類要麼帶着地球跑路成功,要麼集體滅亡。 這麼硬的科幻內核,國產科幻片過去沒見過,放到好萊塢科幻片裡也絲毫不含糊。 問題是:攤子鋪得夠大,中國電影人,搞得定嗎? 很多讀者早就把小說《流浪地球》歸入最不好改編的那一類劉慈欣作品中,原因也很簡單:小說中對於未來世界的描寫太宏大。 的確宏大,看原著的描寫: “這座發動機的高度是一萬一千米,比珠峰還要高兩千多米,人們管它們叫‘上帝的噴燈’。” 搞出這部硬科幻,得拿出硬實力。 導演郭帆撂下一句話,“中國可以去解救世界危機,你信不信?這是一個大前提。” 要讓觀眾信,電影還有第二硬,特效夠硬。 整部電影的特效就如同一場特效大片大集合。 有《後天》—— 《絕世天劫》—— 還有《星際穿越》。 電影裡的特效,首先是完成度夠剛。 毫不誇張地說,《流浪地球》成功用特效打造了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國產科幻片世界,那些震撼的畫面與場景你可能在別的科幻片裡見過,但當它們都出現在一部國產科幻片裡,感覺還是會非常不一樣。 但更難的,其實是細。 小說的“宏大”不僅是特效層面的,甚至也不只是美學層面的,而是世界觀層面的:一個面臨滅頂之災的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又要如何讓人相信呢? 最難的的就是,中國電影能不能拍出如此宏大的世界。 導演的辦法,就是硬碰硬。 不懂科學,就請來中科院四位科學顧問,一遍遍解決劇情中關於物理和天體的專業問題,減少可能存在的科學硬傷。確保這個故事中的世界,有一套可信、可行的世界觀。 缺乏經驗,就讓概念設計團隊與美術團隊的三百多人,歷時十五個月,完成了三千張概念圖與八千張分鏡圖。在正式開拍前,就已經以分鏡的方式推演全片。 工業積累不足,就靠人硬懟。“靠不睡覺,靠時間來輔助”。影片呈現出來的100多個屏幕,每個屏幕都是真的,動畫提前做好,每個屏幕之後都有筆記本,用人去操作。 吳京拍戲的時候身上扛起將近200斤的東西吊威亞,一掛就要掛好長時間,那就硬挺。 這麼硬碰硬的結果,是從電影工業的角度看,電影終於站在宇宙維度,完成了對地球家園的深情凝視。 從觀眾的角度看,國產科幻片的特效,終於能看了。 中國人自己的科幻片:好萊塢的面子,家的里子 但電影還必須回答一個最難的問題:什麼是中國科幻? 特效、視效只是一方面,一部真正的硬科幻,指的是從概念、內核,到視效、故事,都要硬,一樣都不能少。 而《流浪地球》之所以擔得起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破局之作,就在於它在科幻片的每一部分,都做到了不短斤少兩。 尤其是國產科幻片一直講不好的故事。 一個好故事,首先要做到的,是可信。 如果整個故事讓觀眾感到很扯,之前做的再多功課,打造的再華麗的場景再硬的特效,都沒用。 所以故事裡,少不了中國人的心靈密碼。上哪去找一部科幻片裡,藏着個“串”店? 《流浪地球》最難的,也不是完成電影工業的跨越,而是將如此高概念的科幻故事轉換成有血有肉的中國故事,令觀眾相信,這就是中國人在拯救地球。 這就意味着這既不能是一個西方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也不能是一個末世廢土下末日拯救的故事,它必須有中國味,否則觀眾就會在電影上映時群嘲:這是中國人披着好萊塢科幻片的殼,演了個好萊塢的科幻故事。 改編難度實在是太大了,故事說的是400年籌備,2500年航行,100代人參與其中,用10000座“行星發動機”,去尋找4.3光年外的新恆星。 怎麼可能在兩小時的時間裡,塞進如此宏大的內容? 《流浪地球》用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去重寫了整個故事:三代人,回家。 吳京飾演的父親劉培強生活在太空,十幾年沒有和家人見面了。 爺爺吳孟達帶着孫子屈楚蕭和孫女韓朵朵,生活在地下城。 兩代人因使命分隔在天上和地下。 吳京有一句台詞:從“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的第一天起,我就再也回不去了。 兒子怨恨父親,愛恨成為了一種羈絆。 但父子間的親情羈絆,不僅是《流浪地球》最重要的情感爆發點,更巧妙地完成了電影敘事空間的切割。 因為這個不完整家庭的存在,讓那些所有的末日災難,就都有了落腳點。 吳京帶來的是空間站的敘事空間。 屈楚蕭和吳孟達一家,則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存活的地下空間。 當他帶着妹妹韓朵朵逃出地下城去地面,又帶出了被冰封的地球表面空間。 三條彼此交織的敘事線之外,再加上李光潔為首的救援隊帶出的好萊塢災難片式拯救,最終讓所有的線索,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融合到一起,並且用非常硬核的科學手段,去解決了故事的核心危機。 這樣的設計,夠燃。 更重要的是,電影大結局這個最後的高潮,不僅是視覺奇觀的高潮,特效的高潮,更是情感的高潮。 也是在地球最終被拯救那一刻,這部電影終於回答了那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何為中國科幻? 好萊塢大量經典的科幻電影,都會指向一個共同的核心——情感。但這部中國科幻說的是,咱們中國人的情感。 回家,是《流浪地球》要表達的第一層主題。這個主題對於中國人來說,當然有共鳴。 但電影要說的又不止於此,不僅是要回家,還要為了回家而離家,而故事的最終結局,其實又是另一種回家。 不明白?看到電影,你就明白了。 這也是在一個好萊塢式的高概念硬核科幻故事之外,電影講給觀眾的一個中國故事。 沒有錯,當人類面臨生死存亡,夫妻、父子、祖孫......種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產生變異。 但一個家字,終於會把相隔光年的人,再度連接起來。 這份《流浪地球》最獨一無二的中國味,這玩意兒,好萊塢真拍不出來,因為宇宙冰冷,家卻溫暖。 科幻片很多,但這是屬於中國人的獨家記憶。 也是因為有了家這個念想,電影才會說,“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選擇希望。” 從這個意義上說,《流浪地球》一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才真的來了。 所以最後的問題就是:看國產科幻片嗎?贏得了好萊塢的那種!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8: | 2017電影《狂獸》主演: 張晉 / 余文樂 | |
2018: | 警匪劇《軟弱》全20集 主演 任程偉 王 | |
2017: | 經典電影【落山風】主演: 宋佳 | |
2017: | 經典老電影【貞女】 1987年 顧艷、傅藝 | |
2016: | 神要恢復創世之態 國度讚美中文合唱 第 | |
2016: | 電影《後會無期》導演:韓寒 主演:馮紹 | |
2015: | <<非誠勿擾>> 20150214 | |
2015: | [傳奇故事] 20150214 幸福的對面是血緣 | |
2014: | 元宵節晚會2014-CCTV1-直播 | |
2014: | 2014年最火相聲演員:苗阜、王聲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