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甄嬛傳》在某些地方電視播放着很火,也《金枝欲孽》、《宮心計》、《美人心計》、《步步驚心》等都屬於後宮,前面幾部我都沒看過,而《甄嬛傳》正好被我邂逅,於是就抱着看熱鬧的心態看下去了。看着看着,我突然悟出來了:額滴神啊,“慈禧”原來就是這麼修煉出來的——比玄幻小說中的修真還是艱難百倍千倍!
這個電視還是大辮子清宮戲,說的是雍正皇帝后宮嬪妃爭鬥的事兒,是一部從“答應”到“皇后”的“勵志大片”。咱們一起來理一理這部戲的大致劇情吧:後宮爭鬥本來是皇后與華妃之間的爭鬥,一方是年老色衰的皇后,一方是風華正茂的華妃,並且後者由於其兄年大將軍(即年羹堯)支持皇帝繼承大統、平定叛亂等方面有着卓越功勳等影響下,受到皇帝格外寵愛,一時處於爭寵有利地位,但兩人都無子嗣,所以太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從江山子嗣着想,建議皇帝進行三年一次“選秀”活動,於是後來爭寵的局面漸漸演變為三派:皇后、華妃年士蘭和“後起之秀”莞嬪甄嬛。
由此三派,衍生出“三大惡人”:即華妃年士蘭、皇后、莞嬪甄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全局主要是她們在斗啊斗,如果都是你謙我讓的,是不會出現惡人的;而一旦只要一個成為惡人,那麼很快像瘟疫一樣傳染給別人。
之所以選她們三人,是因為她們鬥爭時間長、自主性強、手腕比較高(當然,華妃比較直接些)。
首先說鬥爭時間長。鬥爭貫穿全局:全劇由皇后、年妃鬥爭而起,也由年妃、皇后相繼鬥敗,而由作為“漁翁”角色的甄嬛最後勝出而終。當然,她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包括同父的妹妹、一起長大的朋友沈眉莊、戀人果郡王和溫太醫相繼死去,甚至包括曾經一起許過願的“四郎”,最重要的是曾經的那份兒天真、浪漫的朝氣勁兒沒有了,代之以心思縝密、手段老辣,以及為除對手甚至不放那怕是一點點機會的狠毒。與此同時,一個活生生的“慈禧太后”誕生了!
再說自主性強。三人都是各自派別的“掌門人”:皇后與富察氏、安答應、琪貴人和齊妃為一派;華妃與曹貴人、麗妃為一派;莞嬪與沈眉莊、安答應(後來投靠皇后)以及後來拉攏的敬妃、端妃、葉答應為一派。三派的目標有所不同:皇后一派就是保住自己至尊地位,防止或打擊出現或潛在的挑戰者;華妃一派則是依靠娘家勢力打擊皇后一派,兼顧打擊後來新生挑戰者;莞嬪一派一開始沒有替代皇后、打擊華妃等野心,只是在受到迫害時才明白,終極目標是唯一的,後宮的生存是場零和遊戲。
最後說說三派各自的手腕。皇后(一派)手腕比較高明,其特點是:皇后這人深藏不漏,胸府極深,善於拉攏別人,無論對內對外,都做到防止別人生子爭寵。比如對內在拉攏安答應、瓜爾佳氏的時候,或明以藥斷絕安答應生子,或暗以麝香項鍊使瓜爾佳氏不育,或為掙得三阿哥的撫養權不惜害死齊妃等等。對外的手段則是一套組合拳:先派安答應暗示齊妃對莞嬪送使其流產的年糕,然後安答應再當面揭穿齊妃陰謀取得莞嬪信任,然後再送後者消除傷疤(也可使其流產)的膏藥。
華妃(一派)手腕比較直接些,其特點是:鋒芒畢露,害人的手段“光明正大”,可謂是“陽謀”了!打擊後宮一切得寵的女人,樣子像個妒婦。除了在皇上面前笑容盈面外,其餘時間一律橫眉冷對,冷冷地話語像石頭一樣朝別人砸去。除了一個麗妃和曹貴人外,其他女人全是她的敵人,甚至有時也吃曹貴人、丫鬟頌芝的“醋”。火力足,但沒有着重點,性能持久卻欠缺着重點,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自己目標,其結果四面樹敵,引起眾怒,幸好有其兄年大將軍撐門面。對於她個人,評價是“勇而無謀”,幸好有個“軍師”曹貴人。
莞嬪(一派)手腕比較低調,客觀條件要求她的做法更得高明些。論外在條件,她沒有皇后至尊地位,也沒有華妃那樣幫襯的娘家;論地位,她不過一個嬪,低於妃,遑論皇后了!但她對內儘量保持團結,對外針對性強:先對付華妃再對付皇后;後來為對付皇后,又拉上敬妃、端妃和葉答應,增強自己一方的力量。而對付華妃也是先打掉華妃手下的人(如麗妃),打不掉則拉攏(如曹貴人),即使拉攏不過來,至少也可作為自己潛在內應或壓倒華妃的“最後一根稻草”。對付皇后,也如此。先嚇傻富察氏,再打擊安答應,最後再扳倒琪貴人。而皇后一派的團結性遠不如莞嬪一派,皇后也將上述三人當做手裡的棋子,當棄則棄,毫不心疼。最後,皇后一方成了孤家寡人,而莞嬪一方則積聚了沈眉莊、端妃、敬妃、葉答應,甚至有果郡王、慎貝勒、溫太醫等人相助,其結局就不言而喻了。
在“三大惡人”爭鬥之間,還存在着“七小惡人”,即心狠手辣的安答應、詭計多端的曹貴人、口無遮攔的琪貴人、得意便猖狂的余答應、缺心眼的齊妃、麗妃、膽小的富察氏(排名序列按惡毒程度為準)。
七小惡人的特點為:一是無派別或依附於三大惡人之中,如安答應、琪貴人、齊妃和富察氏依附皇后;曹貴人、麗妃依附華妃;而余答應屬於得意便猖狂的“自由人士”。二是“跌倒”或被打擊倒掉得較早。比如,無派別的余答應最先倒。倒台順序與手腕高低成反比,手腕高則倒台晚。
當然,在爾虞我詐的後宮環境中也有例外的人:如天真浪漫的淳常在、莞嬪好姐妹、有自知之明的惠貴人(沈眉莊)、二杆子脾氣的葉答應(葉瀾依)以及作為配角的:端妃、敬妃、欣常在(欣貴人);淳常在的死,說明在那樣的環境下,天真的人只有死路一條;標誌莞嬪天真、浪漫與四郎白頭相守的約定終將虛幻。沈眉莊一開始封為貴人,後來受華妃迫害而失寵、後來貴有自知之明而鼎力相助莞嬪;而葉答應本來就不喜歡皇上,所以對受寵很淡然;由於喜歡果郡王而與莞嬪成為情敵,後來冰釋前嫌,成為莞嬪一派。
該劇既有雍正九王奪嫡的背景,又摻和了年羹堯與皇上的恩怨;既有武則天出家後回宮的影子,又貌似韓劇小秀女一步一步登上“九五之尊”皇后的勵志潮流的大片,其中不乏理想化的一面,如華妃惡毒的“光明磊落”,磊落得有點低能!莞嬪借力打力、手腕低調高超得近似神話,還有莞嬪兩姐妹嫁給了皇帝兩兄弟,就更加不真實、有作者主觀臆想的一面。在這場爭鬥大戲中,安答應是個典型悲劇例子。為父親命運不得不投靠皇后,為爭寵又與華妃、莞嬪為敵,但卻淪為皇后手中的棋子,掙扎於三大派之間,其最終悲慘命運是註定的。而莞嬪又何嘗不是純元皇后的影子——當她知道這一內幕時,又是多麼的悲哀啊!
套用金庸小說的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江湖當中,難免有爭鬥,有爭鬥就有派別、派系。這個真的有,也無法消除,如果說,搞學問可以皓首窮經、面壁十年不與其他人打交道,還能行得通;而涉足到政治領域,則不得不團結一部分有共同理想或信念的人,否則單槍匹馬是不會成事的。問題是,如果派系存在,利國利民,則國家幸甚,百姓幸甚;否則內耗不止,國亂民窮,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看後宮戲,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