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事故,說實話如果不是看了HBO這部迷你劇,我根本不會想到曾經出現過如此嚴重的核事故。
當查詢完維基百科之後,發現切爾諾貝利事件遠比我想象的還要恐怖。
切爾諾貝利事故是1986年4月26日於蘇聯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核反應堆破裂事故。主因為反應堆進行供電測試時,因設計缺陷與操作人員的訓練不足,使功率急劇增加,破壞反應堆,並使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
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的核污染,超過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離。
在國際核能安全諮詢小組(INSAG)發布的調查報告INSAG-1與INSAG-7兩份文件來看既有人為因素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維基百科
事故的主因仍然是人為因素居多。第一線人員固然草率地關閉安全系統,違反計劃操作反應堆,但這也反映了電廠從設計,建造,發電到監管,各個環節對安全的極度漠視。
HBO的《切爾諾貝利》這部劇給我們展示了事故發生時與事故發生後關於謊言的故事,目前口碑爆表,我在想是不是HBO為了權游口碑急劇下滑放出來的救急。
穿着謊言華服的自私與自立
導演沒有將鏡頭放在事故是如何發生的,而是直接從事故發生後,核電站控制室內混亂的情形進行切入的。
面對下屬的報告,總工程師仍然堅信堆芯不會爆炸,這只是一個小事故,其背後的依據僅僅是因為理論上堆芯不會發生爆炸。
這樣的依據判斷多可笑,多荒唐。
同樣荒唐的場景還出現在廠長與兩位工程師之間的對話,互相推諉責任,根據自己所謂的理論知識判斷不可能是堆芯爆炸,試圖逃避掩蓋真相。
有一個很諷刺的場面,當廠長召集人員在防止美國發動核攻擊的地下室開通報會的時候,有人質疑目前的情況不是廠長所說的那麼簡單,就在雙方爭論得不可開交時,一位有威望的老頭用列寧進行了一段看似振奮人心實則愚蠢至極的演講。
堅持不讓居民搬離出危險區,切斷與外界的聯繫,封鎖消息,試圖粉飾太平。
戈爾巴喬夫時代是美蘇冷戰的末期,兩大國家互相在爭鬥,絕不能再關鍵時期“掉鏈子”。
但當災難發生後,這些所謂的管理者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儘可能的減少災難帶來的影響,而是各自保護自己的利益,置上萬人的生命於不顧,僅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
人性的惡,在於他突破人的道德約束,毫無底線地保全自己的利益。當然人性也有光輝偉大的時刻。
當我們談起死亡時,我們在害怕什麼?
當我談起死亡時,我在害怕什麼是死亡?我恐懼的是自己聽說過無數種死亡方式,但我不知道自己所經歷的死亡那一時刻是什麼?這是一種原生的恐懼。
在第二集中能避免核電站因為蒸汽爆炸的方式,只有派出熟悉核電站水管布局的工人將水抽空出來。
危險是什麼?
危險是不管穿多厚的防護服,這幾個人在一周左右就會因為核輻射對身體的傷害離開這人世間。
淚目的是那三位戰士站起來時候,報着自己的名字,堅定且決絕。
有這麼一個思維試驗,一輛火車將會駛向兩條軌道,一條軌道上只有一個人,另一條軌道上有多個人,現在有一個扳手能控制火車駛向的軌道,你會讓火車駛向人多的還是人少的軌道?
這三位戰士選擇將車軌駛向自己,保全更多人的生命。
當我們談起死亡時,除了恐懼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責任。
謝爾比納和列加索夫教授被派到切爾諾貝利實地查看情況,列加索夫教授看到情況後意識到這次事故的嚴重性是前所未有的。他知道只有儘快撤離群眾才能讓更多人活下去,這時候他告訴謝爾比納需要撤離,謝爾比納回答是不能。
這個時候列加索夫教授的無助與失落,上萬人的生命僅僅因為某些政治因素不能撤離,回到酒店面對當地人的詢問,他選擇了隱瞞事故的嚴重性。
當需要工人去核電站抽水時,他掩蓋了這項工作的危險性,並沒有明說這項工作會要人性命。看到工人穿防護服,自己坐在車上時,眼底儘是絕望。
列加索夫教授不小心向謝爾比納透露出未來五年內兩人都會因為核輻射死亡時,謝爾比納扮演者的演技讓人驚嘆,知道自己將會死亡時的震驚、難以置信等情緒在短短的時間內完美展現,沉默、失魂。
謝爾比納低估了核輻射給人帶來的危害,也低估了這次事故的嚴重性。
在災難面前,人的脆弱性被無限放大,不同的人會根據所在立場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這無可厚非,但正因為如此,那些壯烈的犧牲才顯得尤為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