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票》海報
住在山裡的不識字的貧窮母親,為了女兒能有更好的人生,生下她不久,便把她遺棄,從此再不出現。孩子長大,果然在大城市過上體面生活。然而她一直對生母心懷怨恨,直到有一天看到生母的遺物,滿滿一包車票,才知道原來每年她的生日,母親都跋山涉水去看她,卻從不讓她知道。
母親拋棄女兒的理由,電影一直秘而不宣,直到最後才藉助“車票”揭開謎底,於是母親的形象,一下子從毫無理由拋棄骨肉的“惡母”,突變成為了孩子前途甘願默默犧牲的“聖母”。女兒先是恍然大悟,繼而痛哭失聲。電影就這樣在被拋棄者的感激涕零中,完成了對所謂感天動地的“大愛”的熱情謳歌。
《車票》的主要立意,與去年公映的《李米的猜想》不謀而合。《李米的猜想》講述的是不告而別的毒販,無視女友歇斯底里的尋找,卻一直暗中關注她。最後揭開謎底的,是他偷拍女友的DV。同樣是“為你好”的初衷,同樣無視對對方的傷害,同樣默默關注……這樣的故事要感動旁觀者,必需的前提是,拋棄者能獲得被拋棄者的寬恕。有意思的是,無論是《車票》裡左小青扮演的女兒,還是《李米的猜想》裡周迅扮演的女友,幾乎都在謎底揭開的同時,就原諒了對方。
她們不在乎自己的命運被他人操縱,也很容易忽略自己實際受到的傷害,只要這一切是以“愛”的名義——這其實是一種具有強烈被虐傾向的人格。當它第一次出現並且受到歡迎的時候,我只是感到不解;當它改頭換面再次出現的時候,我就開始疑惑,難道是我們的文化出了什麼問題?(馬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