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來龍,也沒有去脈的《十月圍城》 |
送交者: 雨送黃昏 2010年01月03日02:11:32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
有時真為中國觀眾惋惜,他們本該有權利欣賞更多的好影片——因為票價都這麼貴了,可是他們沒有這份幸運,這麼多的所謂角兒,這麼多的所謂國際級導演,每年生產出來的好片子卻寥寥無幾,以致一部勉強牽強的影片也會贏得一片掌聲。我說的是《十月圍城》,一部看似還行,其實也不過如此的商業片。 評價一部影片的出色與否,有一個非常硬性的指標,就是邏輯上要講得通,如果邏輯都理不清,那絕對不能稱為優秀影片。然而中國的電影就是有這麼一個通病,就是邏輯上老亂七八糟,反映在影片上,就是許多人物和情節莫名其妙,結構不可理喻,故事線索混亂不清。也就是,許多導演還沒學會怎麼講故事,至於思想上的高深就更談不上了,故作高深的倒大有其在,比如《英雄》、《夜宴》、《無極》什麼的。相對而言,《十月圍城》比之那些爛片中的奇葩還好些,但邏輯問題還是貫穿於影片首尾,就如曾軼可的綿羊音,一不留神就要出現一下(有時留神了也要出現)。 絕大多數不是。 任達華和他的30個戰友就是為了一雪前恥,用暴力反抗清廷加給他們的罪名,才答應幫忙。起先,他們是抗擊八國聯軍的主力軍,但也不知是義和團還是八旗軍。朝廷和洋人停戰了,然後說他們是叛軍,最後把他們逼到了香港。他們從沒說是為了民主和自由和清廷打架,就是因為咽不下那口氣,不甘於被稱為叛軍。他們的反抗是自我的反抗,和中國的未來無關(導演選他們我看還不如選洪門,多少還有點反清復明的宗旨在,一起保護也曾用過反清復明口號的孫文完全靠譜)。結果他們還沒怎麼表現就被端了老窩,只剩下一個李宇春,她留下也不是為了什麼中國的未來,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和任達華一起逃難到香港,她的加入只是為了報仇,然後回天津。 甄子丹的高超武功也不知道是哪兒來的,可能因為他叫甄子丹,所以他就自然而然的有了武功。甄子丹的轉變勉強說得過去,為了女兒,父親是會做很大的改變,和犧牲。但這顯然也與中國的未來無關,甄子丹的加盟僅僅是為了以後女兒能記得自己,也能出現在他前妻的回憶里。他去保護王學圻,王是不是革命黨人他根本不在乎,即使他是個清廷走狗,如果能讓他贏得前妻的尊重,他還是會去做。可能有人會說,革命黨不會侮辱他的人格,只有清廷才會如此踐踏他的尊嚴,所以他選擇站在革命黨一邊是必然的。其實這和史實不符,清廷沒有導演說得那麼不堪,革命黨也沒那麼高尚,何況即使清朝混蛋,至於一定要這麼羞辱一個線人嗎?至於要把他逼成馬家爵嗎?看到那些清朝武官一次次往死里羞辱甄子丹,總感到莫名其妙,倒有點導演硬逼着甄子丹倒向革命黨的感覺。 最雷的莫過於黎明了,階梯一站所表現出的武功高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其形象舉止兼容了《功夫》裡的周星馳、華英雄,以及《駭客帝國》裡的李維斯等人的風采,威風凜凜、萬夫莫開。至於他的加盟也最沒道理,為了一段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戀情,便整日失魂落魄。只是因為王學圻常常施捨他,還幫他把祖傳的鐵扇贖了回來,所以才一口答應入伙。如果是胡軍幫他贖回鐵扇呢?他會不會倒向清廷?我看可能性很大。 (謝霆鋒自己說不懂什麼革命大道理,他的犧牲是為了給主人盡忠,如此而已。) 只有巴特爾最高尚,為王學圻的一片理想主義和愛國精神打動,這是所有站到革命黨這邊的民間人士中最高尚的一個。可能為了揭示他武功的來歷,導演讓他變成和尚,這也說得過去,可是黎明和甄子丹的武功來歷呢?尤其是黎明,難道還是古墓派傳人?總之被雷的昏天黑地。 一群人為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目的聚攏到一起,去完成一個高尚的使命,無論如何,高潮總算開始了——打雷的高潮。 巴特爾是所有俠士中價值觀最高尚的,但偏偏也是死的最莫名其妙的。馬路正中突然出現一個拿到的小女孩,啥話也不說上去就是一刀,然後不知又從哪裡冒出來一群亂民,上去一陣亂砍,好好一個高中鋒就這麼倒下了。這些人是哪兒來的?為什麼領頭的是一個小女孩?導演到底要說什麼?反正我怎麼看怎麼覺得他們像打死袁崇煥的不明真相的北京市民,不可理喻。或者導演在這裡施展了很強大的象徵主義,小女孩象徵兒童是恐怖主義的最大犧牲品,亂民象徵了當時(可能也一直延續到當代)中國人的集體愚昧。革命者不是死於敵人之手,而是死於他們要拯救的民眾自己的手中。可即使如此,導演的象徵主義因為缺乏足夠的鋪墊,而顯得突兀之極。 可即使被千刀萬剮了,巴特爾居然還是沒死,可能導演忽然想起還用得着他,或者覺得他這樣死的不夠高大壯烈,不符合他的形象,所以他還是踉踉蹌蹌的來了,完成了一個董存瑞式的壯舉,總算死得其所。可是貌似象死了兩次,也真夠辛苦的。 說到死了兩次,就想到了《聖鬥士星矢》裡的五小強,那是死了再活,活了再死的典範。比如五小強力闖十二宮那段,將這種死法演繹到極致。再細想一下,《十月圍城》裡的另一些情節也和這一段相似——老大一定不能早出來,而要等別人死光之後再出來。胡軍和黎明都是這樣,都是弟兄們都死得差不多了才出手。哄哄小孩的漫畫這樣表現還能原諒,一部嚴肅的歷史片怎麼也要如此?導演刻意安排的痕跡太明顯,並且最終也表現得不倫不類。武功最高的兩個人最後還是沒能好好打一架,當胡軍出現時,黎明已是強弩之末,只能擺一下家傳的扇子,然後就嗚呼哀哉了。讓無數觀眾——包括我——大為遺憾。 (黎明死的幾秒鐘前,畫面上意外的出現了李嘉欣,我本以為李嘉欣的出現會像星矢看見雅典娜一樣,給黎明帶來無窮的戰鬥力,可導演這回卻不讓演員復活了)。 任務已經完成,孫文已經安全,胡軍最後的殺戮毫無疑義,最多就是發泄一下自己的憤滿。這樣一個完全失去目標,並陷入瘋狂的胡軍在那時也已經沒有了意義,打不打死他對影片的意義都沒有影響。但為了這些毫無疑義,年輕的王柏傑還是死了,死在了一個已經發顛的帶刀侍衛手裡,這到底為了說明什麼?為了革命,革命家必須斷子絕孫?既然革命都斷子絕孫了,革命的意義又何在?為了經歷就象九九八十一難的“文明之痛苦”,革命的未來就要死在一個已經毫無疑義的場景里?作為對胡軍所有努力的最後回報?這個死真是莫名其妙,倒是胡軍死得其所了,致死以為自己殺死了孫文,不辜負老佛爺所託。正面人物莫名其妙的死,反面人物心滿意足的就義。導演究竟想傳達什麼信息?好一點的處理方法應該是胡軍拉開車簾,發現車裡居然不是孫文,然後王柏傑很得意地告訴他,孫文早就安全離開,他一直以來追蹤的都只是一個替身。胡軍徹底崩潰,然後被梁家輝輕輕一槍結果性命。革命着徹底勝利了,反革命者徹底失敗了。影片完美收場。 還是這個胡軍,這簡直就是有史以來最風光的反面人物。在他與老師梁家輝的獄室辯論中,以天賦人權為後盾的梁家輝居然辯不過信仰君權神授的胡軍。其實胡軍那番話邏輯很差,漏洞極多,梁家輝只要能在天涯雜談和貓腰看人歷練半個月就能輕易將他駁倒,但胡軍一句膚淺的皇權乃天命他也駁不倒,理屈詞窮之下惱羞成怒地要行兇殺人,連基本的言論自由也不提倡了。還是胡軍最後一句說得好,國家交給這樣的無用文人那才是誤國誤民。 獄室辯論中胡軍還有一句話還耐人尋味,也是我認為這部影片中最需要回味的。可能許多人沒注意,胡軍在指責梁家輝時,說他們信任洋人,信仰西方文明,和洋人一起欺壓中國。而梁家輝說,他們信仰的是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這一問一答的口氣,像極了現在的FQ和JY,可是胡軍作為朝廷命官,他首先該指責的是梁家輝犯上叛亂啊,這是首要罪名,一下就扯到信仰西方文明,有點太遠,太不着邊際。難道是導演刻意讓他穿越到了現代,要在這小小的斗室中,完成對當代國家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基本描述?如果是的話,那導演也真夠強大的,最後對兩者都作了嘲諷,前者是粗陋野蠻,後者是百無一用。 還是我來給梁家輝擬一段辯詞吧: 中國鴉片戰爭以來的落後挨打,西方的野蠻還是次要因素,關鍵原因是中國自己的落後,否則為什麼日本沒怎麼被欺負?反而後來欺負了中國?中國落後的原因是因為制度的落後,和一定的種族壓迫。行政拖沓、思維保守、視野狹隘、色厲內荏,不敢依靠群眾,也難以發動群眾;不會調動人民的主觀能動性,也不敢調動。國家的活力被壓抑,國家的前途被扼殺,所以科技發展緩慢,人民暗弱麻木不仁。戰爭時期難以作全國動員,一線作戰部隊訓練不足,戰鬥力士氣均低下,所以每戰必敗,就算武器精良人多勢眾也沒用,遠如鴉片戰爭,近如甲午戰爭和義和團事件都是如此。所以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洋人的長處,從制度的升級入手。如果制度自己不肯改變,就換一個(這才叫真正的革命,而非不過流於表象的“文明之痛苦”)。而我們前前後後所作的,也就是這些。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