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加:納威人的辮子-Avatar 觀感 |
送交者: 伍加 2010年01月21日15:38:51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
【影視觀感】
納威人的辮子-Avatar 觀感 伍加,2010年1月21日 常人在公眾場合放個屁,這肯定會讓人反感、側目、厭惡。美國國務卿稀拉痢在演講時放了個屁,立馬有人報道,有人錄音,有人把錄像放在網上,讓人反覆播放。名人放個屁就是香的?當然不是。不過這個世界太枯燥無味了,常常需要我們用名人來調侃一下,用名人的臭屁來渲染一下,這既需要一幫好事者,也需要大批跟屁蟲。某某名人的肚子大了,某某被潑墨了,某某開車撞到自家郵箱上了等等,名人的舉手投足都能成頭條新聞,轟動一時,這就是名人效應。 電影阿凡達(Avatar)最近熱映,被人熱捧。這個砸進 5 億美元拍攝的好萊塢大片,在全球同時發行放映後的十幾天內就賺了 16 億美元,僅在中國大陸開映的十幾天,票房收入已經超過 5 億人民幣,成為國內最賣座的電影。這是不是另一種名人效應? 看過《泰坦尼克號》,的確不錯。卡梅隆(James Cameron)十年鑄劍,阿凡達(Avatar)志在必得。但是,我看了這個電影后感到頗為失望。它的故事俗套,情節簡單,除了逼真的 3D 動畫以及比較中聽的主題歌外,幾乎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東西。 先說說電影的名字。“Avatar” 這個詞在計算機科學中很常見,它的基本意思是“用戶的化身”。通常在一個電腦遊戲開始之前,有幾個人物形象出現在屏幕上讓玩家選擇,這就是 Avatars。你選擇了你所喜歡的人物形象,它就成為了你的 Avatar。這個詞在虛擬現實、網絡遊戲、人工智能、Second Life 等應用領域很流行。家庭里的遊戲機無非是專用的電腦,比如 WII,在玩 WII 網球賽之前,雙方都要先選擇自己在比賽中的形象化身,這也是Avatar。Avatar 原來是梵文中的一個單詞,指毀滅之神濕婆在凡世的化身。在卡梅隆的這部電影中,Avatar 是指由人類製造的克隆外星人,他們的基因由人類 DNA 和外星人的 DNA 相結合而成,他們有外星人的形體,他們的行為卻受人類意識的控制。換句話說,電影中的 Avatar,就是地球人在外星人中的化身。 電影 Avatar 中的外星人是什麼樣子?他們居住在潘多拉星球,藍色皮膚,長着細長的尾巴,面部像貓,身形像猴子,四肢無關節,手腳有四個指頭。他們的生活方式類似印地安部落,用長矛弓箭狩獵。最可笑的是,這些被稱為是納威族(Na'vi)的外星人, 每人腦後都拖着一條長長的大辮子。 當電影畫面第一次出現拖一條大辮子的納威人時,下意識立即提醒我:這不是滿清時代的中國人吧?即使在今天,有些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還是女人裹着小腳,男人腦後拖一條大辮子。即使那有形的髮辮被剪掉了,中國人腦後那條無形的辮子還在。辮子已經抽象成一種符號,一種概念,那就是落後、愚昧、不開化、傻冒。1840 年的時候,那些拖着辮子的人們曾經相信神魂附體後可以刀槍不入,結果被洋槍洋炮打得屍橫遍野。那時的辮子們人窮志短,傻得可恨。現在辮子們的後代有錢了,但傻得可愛。辜鴻銘要是活到今天,還會指着那幫人嘲笑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再看看劇情。人類在外星球上發現稀有礦藏,於是帶着堅船利炮入侵潘多拉,用推土機野蠻開挖,遭到當地土著納威族人強烈反抗。試想,用弓箭和血肉之軀試圖阻擋現代高科技武器裝備的地球人,結果會是怎樣?結果族長被殺,神樹被毀,納威人陷入將被種族滅絕的危機之中。這部電影的主角傑克·薩利(Jake Sully)原本是地球人的化身,是打入納威人的奸細。由於他愛上了納威族長的女兒,於是就站在納威人一邊反抗地球人的入侵。首先傑克制服了六腿烈馬和蝙蝠狀紅色飛龍,於是他成了納威人的英雄,率領納威人用弓箭和怪獸打敗了擁有堅船利炮的地球人。這真是一個成人童話,而且是個非常老套的童話。 如果我們是拖着大辮子的納威人, 我們怎麼看這部電影?我們應該對像傑克一樣的外來英雄頂禮膜拜,俯首貼耳,因為只有他才能拯救萬民於水火,只有他才能馴服圖騰鳥,只有他才能領導人民擊退外來侵略者。電影的結尾應該改成如下的畫面:成千上萬的納威人聚集在一起,向坐在高台上的傑克行三跪九拜之禮,並且在莊嚴的音樂伴奏下齊聲歌唱: 東方紅,太陽升, 納威族出了個地球兵。 他為納威人謀幸福, 呼而嗨吆, 他是納威人的大救星。 這位地球人的化身傑克,對納威人來說就是洋人。只有洋人才是大救星,當年的土著印地安人為什麼沒有聰明點兒,學納威人崇洋媚外?今天的海地人、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看了此片會作何感想? 地球人的貪婪好戰,卡梅隆的狂妄自大,通過 Avatar,得到了充分暴露。 伍加,2010年1月21日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