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雨》——經典電影模式下的中國諜戰片 |
送交者: 任性紫冰 2010年04月26日03:47:25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
文/李春江
從類型電影上講,諜戰片是一個電影大系,只是這個類型在中國發展的很不充分,當好萊塢先前製造出《卡薩布蘭卡》這樣的經典電影的時候,中國內地隨後仍有《永不消失的電波》《羊城暗哨》之類電影可以稱為諜戰傑作。只是隨着時間的推進,行業制度和創作環境帶來的差距越來越大,當“007”“碟中諜”“諜影重重”這些類型電影已經風格各異自成系列的時候,中國電影的日常故事片都尚未真正具有經典模式,諜戰片類型早已消失殆盡。直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電影才開始發生大的改觀,各種類型片相繼湧現,2010年由柳雲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東風雨》,更是一部極具古典風格的諜戰電影,讓人們看到中國式的經典諜戰片已經初顯雛形。 雖然是第一次導演電影,但柳雲龍之前導演的諜戰電視劇已經非常好看,《東風雨》是他的電影處女作,從這個電影的表現方式看,柳雲龍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回到了中國三四十年代的古典敘事風格上,電影的敘事手段大氣而緊湊,舒緩中不失緊張,沉穩踏實一步步接近目標,沒有當下世界那些浮誇躁動的劇情構造,也沒有那些矯揉造作的態度,一個個劇情高潮在波瀾不驚中默默道來,就如同中國四十年代的經典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樣,《東風雨》再一次展現出中國電影曾經最好的優良作風。這在當下中國內地滿目充斥着蓋里奇子孫的銀幕上是最為難得的,這也是一個導演人格魅力和藝術功力的選擇。 柳雲龍無疑是一個沉穩漸進具有明確目標的人,他能準確把握自己的所求和所得,《東風雨》這部電影在當下的中國具有經典重現的意義。當前的中國電影雖然初步取得了多元化和類型化的成績,電影樣式越來越豐富,幾年內湧現出來的一批電影人也都比較聰明,具有先進的創作理念和電影手法,學習和模仿外來事物的能力非常強,這都對中國電影產生了積極的意義,湧現出了一批趨近於國際水平的電影;同樣呈現的反面作用在於,電影的敘事方式和表現手法不切合中國實際,表現方式總體趨於西化尤其後好萊塢化,創作理念比較盲目,手法比較單一,電影的語境和現實中國的語境脫節,粗製濫造的電影批量出產,總體行業向無序競爭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柳雲龍這部以過往上海為背景的《東風雨》,給喧囂迷亂的中國影壇帶回它曾經擁有的經典氣息。 《東風雨》的經典是民族性的,不只是這部電影在敘事風格上接近三四十年代那些經典電影,更體現在電影的故事和人物上。電影選取了孤島時期的上海作為故事背景,通過幾方諜戰人員的交鋒鬥智,逐層展開江湖中諜戰人員的宿命感,這種宿命感又不只是體現在各方的諜戰人員上,編導們數次以開放的上海作為封閉空間,這個背景使得作品的悲愴性延伸到每一個進入這個空間的角色,這些中國的傷痛,包括那些市民和街兵以及舞女侍者各國人等,從而取得更廣闊更蒼涼的悲劇感。它不只是一部類型電影的諜戰電影,而是一部以國恨為基,以諜戰為礎,以人性悲涼為瓴,具有卓越藝術追求的電影,橫流之中,人人為棋,棄子勝子又各有何味,只憑這一點《東風雨》比起純粹以簡單推理和繁複刑名張目的《風聲》要高超很多。從這個角度上,如果不是陸川捷足先登,這部電影甚至可以改名叫《上海!上海!》。 《東風雨》的經典同樣體現在世界性上。電影一方面以孤島上海為背景,表現其中各色人等的無常宿命,另一方面又通過在上海其中的各色人等,那些國際反法西斯陣營,那些猶太難民、英國海軍、美國牧師等等,以上海來展示世界的荒謬和無常。創作者的價值取向是世界性的,其中的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等等互相角逐博弈,關於珍珠港的諜報是無用的,關於“大事”的膠捲諜報同樣是無用的,而無數人為此的種種暗殺刑訊搏擊鬥爭,相互之間鬥智鬥勇,上海也好,中國也好,世界也好,看過去也都不過是一場荒謬劇落幕罷了。 由於整體電影追求暗涌之上波瀾不驚的效果,演員表演沒有比較誇張的成分,范冰冰的美艷可以驚動全場,柳雲龍的內斂則有些平淡,英達扮演的的76號“易先生”或許是編導們在民族大義上對《色,戒》的一個回應,李小冉、曾江和那些日本演員的表演也都入木三分。黃岳泰的攝影美輪美奐不同凡響,美工們也完整地展現出了舊上海的風貌,那些數次掃過上海的全景,都如同若干年前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樣真切,這是一部真正的回歸到經典意義上的電影。只是這樣的電影,在這樣的浮躁環境下有多少真正思考的人會懂得欣賞它的價值。那些青年們,那些少年們,他們真正要的是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