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影視娛樂 > 帖子
從電影看日本的戰爭史觀 z
送交者: 任性紫冰 2010年09月12日21:13:04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宋魯鄭

  電影號稱“第八藝術”,更有人認為電影是綜合所有藝術的“第七藝術”,足顯其影響力和表現力。都說藝術是對生活的反映和升華,故近日一口氣看完二十多部以戰爭為題材的日本電影,希冀了解日本社會大眾與精英的戰爭史觀。

  這二十多部電影涵蓋二十世紀日本參與的所有戰爭:日俄戰爭、日德戰爭(一戰期間為爭奪青島)、中日戰爭、日美太平洋戰爭。既有陸戰,也有空戰,還有戰俘管理、和平時期的訓練。可謂全方位立體的展現。

  為日本參戰辯解、迴避侵略是所有電影的基本特點。具體手法如下:

  一是日本被逼參戰、被誘參戰,比如偷襲珍珠港。這在《大日本帝國》一片中表現最為突出。此片認為,美國早就策劃讓日本先行攻擊----引用羅斯福總統的信件為證,於是先是全面對日本進行石油等戰爭物資的禁運,並對日本發布帶有污辱性質的最後通碟:必須從中國包括滿州全部撤出。於是日本為了生存,不得不向美國宣戰。

  二是強調日本的做法和西方國家並無不同。如表現日俄戰爭的《二百三高地》。開篇就是西方列強瓜分亞洲:英國占領香港,法國占領東南半島、俄羅斯占領滿州、美國占領菲律賓。於是日本為了獲得保護自己的據點而占領朝鮮。最後與俄羅斯開戰。所以直到今天,日本認為對朝鮮和中國是侵略戰爭,但對其它國家只是和西方爭奪殖民地罷了。再有《大上海陸戰隊》,也是先描述西方列強都在上海設立租界,然後才提到日本的租界。當然,日本在歷史上也做過樣子,比如日本打敗英國後在1943年宣布緬甸獨立,但當日本失敗後英國人重新把緬甸再度殖民。面對這樣的歷史,日本自然難以認為自己是侵略。這恐怕也是日本不願道歉的原因:始作俑者西方不道歉,為什麼我要道歉?

  三是歪曲事實。象表現中日戰爭的《大上海陸戰隊》。此時由於盧溝橋事件爆發,中日全面開戰。中國政府為避免日本從北往南入侵,決定在上海主動出擊。不料在這部電影中,日軍被描繪成竭力維持上海和平的力量,並為了和平竭力忍讓,最後才開槍還擊。電影開始先描述一位日本士兵被中國綁架失蹤,隨後就是為被中國軍隊打死的一名軍人舉行大型葬禮,以此說明日本是被動還擊。電影結尾聲稱,在日本軍隊的奮戰下,10月27日上海才恢復和平。不僅如此,還一再表現日本軍隊如何保護中國婦女,最後讓之感動,竟然喊出“日本軍隊是好人”!

  四是單邊選擇歷史,美化日軍。《戰爭天堂》一片,表現的是日本占領青島後,如何對待四千餘名俘虜的歷史事件。毫無疑問,這確實是歷史事實,而且從日俄戰爭起,初次登上世界歷史舞台的日本還是相當謹慎和注意自己的形象,對國際條約盡力遵守。但從二戰起,日本則露出了民族本性。虐待、屠殺歐美戰俘極為普遍。二戰結束幾十年後,當日本天皇訪問荷蘭時,竟然遭到憤怒的荷蘭百姓的襲擊。在中國則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等曠世慘劇。在《大日本帝國》一片中,則把戰爭甲級戰犯東條英機描繪成勇於承擔責任,為了天皇甘願受辱接受盟軍的不公正審判,並通過東條之口,把一個應該負主要責任的天皇變成了愛好和平的人物。襲擊珍珠港的始作俑者山本五十六也同樣被塑造成大義凜然、為國捐軀的正面形象。在當今世界,對二戰的戰犯敢於如此美化的,只有日本一國。

  五是把日本描繪成受害者。如東京大轟炸、美國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平民的戰爭苦難、夫亡子喪。但對日本的戰爭罪惡隻字不提。所以對日本高、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知道上述事件的高達八成以上,而知道七三一部隊、慰安婦、殘殺新加坡平民的則不到10%,認為戰爭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是日本的認知更是主流。

  六是歌頌日本在戰爭期間的極端行為。比如駕機進行自殺攻擊的神風隊。僅直接表現神風隊的電影就有兩部:《特別攻擊隊》、《決戰航空隊》。自殺式襲擊是嚴重違反人性甚至戰爭規則的殘酷戰爭手段,但卻被用來表現日本國民性所謂的堅韌、勇敢。本來這些來自普通家庭的士兵,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是被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所毒害,更是被對天皇愚忠的教育所愚弄。但是在這些電影裡,只看到對之的欣賞,而沒有否定和批判。

  當然有些電影是戰爭期間拍攝的,可視為戰爭宣傳片,但《大日本帝國》和《決戰航空隊》都是戰後拍攝的,後者還參加昭和49年(1974年)的藝術祭。其美化與辯護之意依然濃烈。《決戰航空隊》用堅決反對波茨坦公告要求戰爭到底的大西中將的自殺做為結尾,並以他的遺言要求國民繼續保持特攻精神,追求和平。《大日本帝國》的最後則是東條英勇無畏的走向絞刑架。

  哪麼日本這些電影裡究竟承認了什麼呢?只有一個:失敗。這是一個只承認勝利和失敗的民族。而不是一個反思和反醒的民族。日本很少拍攝與中國有關的戰爭(我看到的僅有前文提及的《大上海陸戰隊》)。因為在他們心目中,是美國打敗了日本,而不是中國打敗了日本。日本究竟是一個什麼民族?還可從一件事得以了解:日本對清朝發動戰爭是以偷襲始,和俄國發生戰爭也是以偷襲始,和美國發生戰爭也是以偷襲始。從民族本性上來講,這是一個沒有底線的民族,沒有一個基本道德原則的民族。雖然它現在號稱民主國家,但制度是改不了國民性的。一旦包括美國在內的力量失去對日本的控制,日本這個國家依然會國民性復萌。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會以何種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如何對待其它國家。由這一點推論,不難想象日本的未來。(1991年日本這樣正式向美國就珍珠港事件道歉:日本外交部發表聲明說日本本來打算於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向美 國宣戰,這是襲擊開始前25分鐘。但由於各種拖延導致日本大使無法及時向美國宣戰,結果宣戰是在襲擊後發生。為此日本政府表示道歉。也就是說日本並不認為襲擊珍珠港有什麼不對,道歉是因為宣戰書晚了二十五分鐘!)

  看罷這些電影,還有一個領悟,當年日本甲午戰勝中國、旅順打敗俄國其實和制度無關。而是日本哪種被培育出以民族主義為包裝的、以對天皇的愚忠為核心的無畏精神。中日甲午之戰,雙方的軍事差距極小,基本上各有所長。但當時的中國仍然算不上一個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沒有統一的國家意識。戰爭結束後,南洋海軍竟然寫信給日本,索要被俘獲的軍艦。理由是南洋海軍並沒有參戰。成為笑柄。中國真正演變成一個民族國家還是抗戰之時。

  到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在武器上甚至還落後於俄羅斯,但就是這種精神打敗了俄軍。當然最根本的還是物質決定精神。當日本面對美國這種物質實力相差過於懸殊的對手時,它的這種精神也就無濟於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時,在一切都落後於美國的情況下,照樣能夠在朝鮮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也和解放軍英勇無畏的精神有關。

  把落後簡單的歸於制度,歷史上不乏先例。唐朝時,日本認為自己的萬世一系需要改變,應該學習中國的改朝換代模式。甲午之戰後,中國也認為是制度出了問題。等到五四運動,則更為極端,直接認為中國文化出了問題 (後來亞洲四小龍起飛,又被認為是儒家文化的成功)。其實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原因很複雜,很難歸於一種因素上。如果說非要和制度掛上鈎,只能說制度是否適合是決定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可以說,在美國製造的這場全球經濟危機面前,適合中國的制度模式要優於適合西方的制度模式。

  認識到日本的國民性和戰爭觀,對於中國這個鄰居來說意味着什麼?國民黨高級將領、也被外界一向視為親日派的何應欽曾說過一句話:中國強則日本為妾,中國弱則日本為盜。堪稱經典。歷史上只要日本一強大,就立即對外擴張。如果中國能夠遏制,則換來東亞和平,否則,則是東亞甚至全球的災難。如果甲午一戰中國獲勝,恐怕也就沒有後來的太平洋戰爭。日本由於二戰戰敗,失去了正常國家的地位,不得建立和保留正規軍。但條約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之上的(冷戰一結束,美國就單方面廢除和前蘇聯簽訂的中導條約,中美之間的三個公報也實際不具約束力)。如果沒有美國的制約,日本也早就毀約。美國目前正處於衰落階段,中國顯然不希望在自己現代化完成、崛起完成之前看到美國失去對日本的控制。美國現階段由於自認能夠掌控日本,俄羅斯元氣尚未恢復,而把中國當作頭號潛在威脅。實是錯誤的戰略選擇。中國的象徵是長城,長城的軍事含義是防守而不是擴張。事實上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傳統也是“王者不治化外之地”。所以中國的崛起,並不會有挑戰美國的主觀故意。而從歷史上看,俄羅斯和日本則不同。這兩國早晚會成為美國的真正挑戰者(日本要想成為正常國家,必須擺脫美國的控制)。如果中美衝突,得利的必然是日本和俄羅斯。

  對於中國來說有兩個無法改變:無法改變日本是中國鄰居的現實;無法改變日本的國民性。但中國也有兩個可以做到:一是一定要比日本強大,否則自身不保(但中國強大,日本卻可平安無事)。二是中美關係。中美日俄四國的大博弈,將有可能決定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地緣政治和中美兩國的未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盤點被同行搶走老公的女星(組圖)
2009: 藝人家庭恩怨撕破臉 星爸星媽絕非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