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前,中國某導演私訪洛杉磯,其間也來本尊的家裡小坐。在一番必需的寒暄過後,我們的談話就進入了正題。這些正題無非也是一些有關電影方面的創作和感想。不知怎的,話鋒一轉,談起了張藝謀。於是,我這個“初生牛犢”就開始劈頭蓋腦地數落起張大導近年的大作來。從這位導演含糊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對我的觀點的許許認可。不過,末了,他卻丟下一句:看看這回的《金陵十三釵》吧。那表情和語氣隱隱約約流露出該電影將大有為張導打翻身仗的意思。(據說,他來美前還與張大導傾談了一番。所以,我相信他的直覺是對的。。)
於是,我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起該電影的發片情況。當我聽到該片的製片人在票價的問題上大勢炒作的時候,我有點為張導不值:因為一部好的片子,會不會因為這樣的大勢喧譁,搞得大家都有一個牴觸的情緒呢?————希望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擔心歸擔心,不過我畢竟與張導沒有什麼私交,所以這事也隨着我的休假給逐步淡忘了。幾天前度假回來,才知道錯過了《金陵十三釵》在洛杉磯的首映。於是,我也只能等到公演了。
為了提前過過癮,我找來了電影的trailer和嚴歌苓的小說原著,這些東西着實滿足了一點點我那先睹為快的心理。也讓我對故事和電影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金陵十三釵》以1937年南京大屠殺作為歷史背景,講述的是以名妓“玉墨”為首的一群青樓女子,為了逃命,躲進了由英格曼神父主持的教堂, 並在此與本教堂的唱詩班的少女們邂逅相遇。在“純潔”和“污穢”的較量中,她們逐步認識到一切都莫過於生命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在日軍將魔掌伸向這些未成年的唱詩少女時,這些“窯女”決定挺身而出,假扮唱詩少女,用她們曾經“污穢”的身體,帶着必死的決心去阻擋惡魔對“純潔”的侵犯。
小說以“我姨媽”的方式開始,(聽起來怎麼有點類似張藝謀《紅高粱》中的“我奶奶”。。。),而這個姨媽就是當年唱詩班的少女。嚴歌苓採用了一種類似於“口述歷史”的鬆散寫作方式,有些段落的跳躍甚至有些唐突。句子和用詞也比較隨意,看起來並沒有經過精雕細琢。有些甚至接近網絡文學的語言。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實感。然而她對細節的描述:如談及神父如何向日軍下逐客令,自己先走到門口等等,都無不反映了作者本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個人對事物的洞察能力。不過小說本身對戰爭的描寫不多。但我認為,這也是作者本身的意圖,也正好點題了---《金陵十三釵》。
至於張藝謀的電影,據說增加了不少戰爭場面。在這方面,從中方的宣傳片來看,甚至都偏題了。除了看到某位金釵扭動的屁股和一個類似做愛中的半裸女人,幾乎剩下的全是戰爭爆破場面,打得稀里嘩啦,也不得而知為什麼要與這《十三釵》扯上關係 ———— 如果你從來就不知道這個故事,你還真是想不出來。糾結啊!
可是老美的宣傳片卻做得有聲有色。首先由一個voiceover道出了這是一個發生在那個不尋常的時期的故事。緊接着用少年與“神父”無奈的對視。還有那些唱詩班女生從窗戶的破洞中偷看那些既讓她們羨慕,又讓她們憎恨的青樓女子。“玉墨”的那一句“I got an idea”,讓我們突然發現這是一個不尋常的青樓女子。這個“idea”里,必定深藏一個玄機 --- 這個“金釵”不僅僅用屁股征服世界,而是用她的腦袋--- that’s where the idea comes from! 在這個宣傳片中,不是沒有體現戰爭,而這些場面卻與唱詩班那些女孩子們在教堂里唱着聖詩的情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平行交叉地進行着 (這個手法在電影God Father中用過)。這使得追求和平的願望與戰爭的殘酷和無情形成巨大的反差。真給力!
看了美方的這個宣傳片,就有一種非看不可的感覺。這使我感嘆咱們中國人製作trailer的水平真是要提高啊。不然的話,一部好片子會因為一個不太理想的trailer給搞砸了。
因蝙蝠俠出名的Christian Bale在該片中出演第一男主角。不同於小說里的英格曼神父,他的角色是一個浪蕩的出殯師。 當他發現神父死後,面對日軍的暴行,他的正義感油然而生,決定化身神父,保護那些需要被保護的女孩子們。Christian Bale曾說,他個人比較喜歡這個角色的改變。理論上講,一個有變化的角色,是一個interesting的角色。但我不能肯定這個改變好過原著的定位 ———— 因為從小說中,我看到了作者的意圖:為什麼要塑造神父這個角色,而不是其他。當然,張藝謀興許有他改編的道理--- 也許他想說明:戰爭改變了一切,造就了一批這樣的anti-hero her --- 無論他們是浪子,還是妓女。
不愧為攝影系畢業的導演,張藝謀的電影往往在攝影方面顯示出極強的優勢。該電影基本上採用了國際戰爭片上慣用的冷色調(藍調)色系。 有別於其他的藍調片,張藝謀發揮了他的獨到的色彩鮮明,層次分明的特點。 所以,電影的視覺感很強。
其他的,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