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獨自涼
《血戰太平洋》不只滿足於歌頌為自由而戰的豪情,藝術品質和思想深度遠超斯皮爾伯格之前的《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鏡頭直指戰爭對人性的傷害和異化,也從側面告訴觀眾,原子彈的發明對於和平有多麼重要。
美國2005年公布的解密檔案顯示,當時的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將原子彈稱為“上蒼賜給日本的禮物”。其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首要原因就是這場戰爭日本已註定失敗,多延續一天,就意味着無謂地增加日本及中美等盟國巨大的人員傷亡。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同仇敵愾,一個小鎮上的3個青年,竟因未能通過體檢、無法參戰而自殺。自由的代價如此慘痛。諾曼底登陸,兩萬多法國平民死於盟軍的空襲。其中一個留下了感人至深的遺言:“知道我要死去非常可怕,因為我已盼望自由這麼長時間。但我知道因為我的死,能給更多的人帶來自由。法國萬歲!同盟國萬歲!”
《血戰太平洋》裡的美軍,集體搶奪友軍物質、嚇得尿床、精神崩潰自殺,虐殺戰俘更是屢見不鮮。陸戰隊菜鳥斯萊治親眼目睹戰友在敵人的屍體上撬取金牙;害怕暴露目標,失控者竟被同袍活活打死。一臉稚氣的斯萊治,被戰火燒得目露凶光,也用刺刀去撬日軍的金牙。
《血戰太平洋》花了1/3的篇幅描述被人們遺忘的佩里硫島戰役:1944年4月,日軍大本營調派王牌中的王牌、在中國戰場如入無人之境的第14師團擔任佩里硫島的防衛。“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中川州男大佐汲取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教訓,不再發起無謂的“萬歲衝鋒”,而是將整個山體掏空,利用堅固的工事血戰到底,在喪失制海權、制空權、完全被動挨打的情況下,讓美軍付出了傷亡1.3萬人的慘重代價。戰敗投降後,殘留的日軍仍然堅持戰鬥。1947年4月21日,原日軍少將澄川被請到佩里硫,這才說服山口永少尉率最後的34名日軍繳械投降。
獲得國會榮譽勳章(美軍最高榮銜)的巴斯隆無須再戰,但他無法消受推銷戰爭債卷、美酒佳人的和平生活,一再要求赴湯蹈火,1945年2月19日在硫磺島陣亡。美國未簽署禁止使用毒氣的國際公約(1899年7月29日海牙第二宣言),硫磺島不斷攀升的傷亡數字令媒體驚呼“讓陸戰隊喘口氣,向日本人放毒氣”。五星上將尼米茲戰後表示,未使用毒氣是出於人道考慮。美軍此役戰死6812人、1.9萬多人負傷!接下來的沖繩島,日軍、平民(包括“鐵血勤皇隊”的上千名學生)總計死亡20萬,美軍傷亡7萬餘人!
日軍王牌部隊受過嚴格訓練,單兵作戰能力罕有其匹;平民也不一般,除了夜以繼日地拼命生產武器彈藥,當南京淪陷,日本舉國若狂,徹夜遊行慶祝。估計攻占日本列島,征服這個全民被軍國主義洗腦和綁架,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激情高漲得無以復加、軍民一體、戰力強悍的集團,盟軍要傷亡上百萬,這讓不願使用原子彈的軍方毛骨悚然。另一方面,日本的傷亡至少十倍於盟軍!必須承認,運用一切手段儘快結束戰爭,粉碎日本的戰爭潛力和戰鬥意志,減少戰爭雙方的損失,即為最大的人道主義。
1944年11月24日,美軍出動111架B-29轟炸東京;1945年3月9日,因日本木質房屋居多,334架B-29向東京傾瀉了2千多噸燃燒彈,並直接撒下數十噸汽油。此後,B-29動輒以5百架編隊空襲,共炸死40萬日本人,傷者無數。
1945年5月7日,日本仰賴的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6月6日,日本軍政最高級會議迫於軍方壓力,決定進行全民皆兵的本土決戰;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8月6日和9日,廣島、長崎挨了兩顆原子彈,至少21萬人喪生,170萬蘇軍猛攻關東軍;15日,為了“讓領導先走”,美軍打算把第3顆也是最後一顆原子彈投向東京,日本及時地宣布無條件投降。
若非原子彈令日本軍部的“一億總玉碎”失去意義,常規轟炸和戰爭導致的傷亡人數將遠超核爆,損失會更加驚人。認為核爆不人道的邏輯,類似小三自以為比普通性工作者高尚,因為後者是零售,而她們是批發。這種邏輯的荒謬性在於:每天殺1萬日本人,殺幾年、死個幾百上千萬都沒問題,一直殺到它投降為止;如果一天殺個20萬,哪怕就此結束戰爭,避免了上千萬人的死亡,那也非常不人道。
據不完全統計,5560年的人類歷史,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人類作為地球上最好鬥的一種動物,因為信仰、資源,甚至為了一個女人或是一塊石頭都會大動干戈、血流成河。
斯萊治一度非常困惑:“他們為什麼不投降?”長官回答:“因為他們是鬼子。”為逃避戰敗責任,日本軍部這個不可理喻的邪惡集團不惜讓未成年人充當炮灰,毫無取勝的希望也要將整個民族綁上死路一條的戰車。沒有原子彈,不僅二戰的結局難以想像,恐怕第三次世界大戰也早就爆發了。
在愛因斯坦看來,核武甚至是賜給人類的禮物:“威懾效果將獲勝,國際安全的發展會加速。”的確,原子彈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迫使喜用戰爭解決矛盾的人類冷靜下來,儘量控制和壓抑與生俱來的貪婪、殘酷和好鬥,試着學習妥協、理解和寬容。這種毀滅性武器出人意料地成了和平的守護神。冷戰一直“熱”不起來,居然也就“冷死”了:核大戰沒有贏家,誰敢輕舉妄動?
1969年爆發珍寶島之戰,蘇聯軍方強烈要求先發制人,對中國進行核打擊,若非美國堅決反對,中國險成日本第二。1988年12月7日,長崎市長本島等直言不諱:“如果天皇儘早做出終戰的決斷,廣島和長崎不會挨原子彈轟炸。”獲得市民的熱烈響應;1990年1月18日,本島因天皇負有戰爭責任的言論遭槍擊,“要求言論自由長崎市民會”徵集了38萬人的簽名支持本島。2005年廣島紀念核爆60周年,日本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提醒日本人,核爆前日本對亞洲國家犯下暴行。
自由與和平如此珍貴,人類無數優秀的兒女為之獻出了生命。蘇東波之後,以及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即便無法告別武器,但總算遠離了該死的核大戰和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