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沒有森林 |
送交者: 西風 2014年04月08日13:59:19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
西風獨自涼
挪威森林覆蓋率高達60%,怎會沒有森林?如果看過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挪威的森林》,當可會心一笑。“挪威森林”是集合了青春、性、純潔、美好、孤獨、傷感的複雜意象,1965年因披頭士樂隊的歌唱而爆得大名,激發了村上春樹的創作靈感。
曾經有若干次領略《挪威的森林》的機會擺在我的面前,但都被我放棄了。昆德拉擅長用精緻的媚俗掩飾內心的軟弱,而村上春樹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欲望強烈得令人作嘔。現代小說要想暢銷,藝術品質必須低到大眾能夠產生共鳴。以一流小說家的水準衡量,村上可以說完全沒有入行,新作《1Q84》又犯了老毛病,“各色人物一不留神,就會滿嘴學問語錄”,黑白兩道的人物引用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或契訶夫的名言就像學者一樣信手拈來。
不看村上的好處是,看罷影片《挪威的森林》,至少不會像村上的粉絲一般怒髮衝冠:越南導演陳英雄對主題的演繹、情節的增刪、演員的選擇,激起了公憤。如果滿分為10,我會心平氣和地給這個片子2分。
這的確是一部很二的電影,故事開始於1967年的東京,那是一個日本左翼號召廣大青年深入學習毛澤東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反美國、反越戰、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的年代,可歌可泣談不上,倒是實打實的如火如荼。日本首相菅直人當年也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的熱血青年,積極參加學運和為百姓維權。
簡單地把文革等同於東京和震撼法國、風靡歐美的左翼浪潮,不過是東西方文化彼此誤讀的又一例證。1960年代菅直人們和西方青年推崇毛澤東,將毛澤東作為反美、反體制、反權威的一個象徵性的符號,衝擊既得利益集團;文革的文攻武衛、鬥私批修、迫害知識分子,只是奉旨憤怒,成為權力鬥爭、自相殘殺、反文明的工具,以及爆發人性之惡的管道。
《挪威的森林》多次表現了東京的街頭革命,但與貝托魯奇以巴黎“五月風暴”為背景的影片《戲夢巴黎》(2003)相比,品質差距遠超東京到巴黎的地理距離。毛澤東像作為背景道具,多次出現在情色氛圍濃郁、做愛場面大膽出位的《戲夢巴黎》裡,是對歷史的還原和深刻的反諷。正所謂:彼之甘泉、我之毒藥,反之亦然。一女兩男的青春衝動和情感迷茫,與巴黎街頭的怒火結合在一起,探詢人性、自由和現實秩序的衝突。
陳英雄的鏡頭裡既沒有“挪威”,也不見“森林”,有的只是雞毛蒜皮的陳年往事、無聊幼稚的對話和美得非常人工的風景,連男歡女愛也顯得那麼矯揉造作,毫無創意;一邊是革命的吶喊和暴動,一邊是無病呻吟的情感糾纏:觀眾越是想探求主人公何以游離於火熱的現實,導演就越是裝神弄鬼、故作高深地予以迴避。
類似於特呂弗的經典名作《朱爾與吉姆》(1962),《挪威的森林》也以一女兩男的愛情展開,前者充滿青春的激越與感傷,後者卻顯得那麼蒼白和貧乏,關鍵人物直子缺乏危險的魅力,白開水般平淡,氣質、外貌和言行舉止均不具備吸引兩個好朋友的說服力。用大海的洶湧波濤表現人物內心的波瀾,在1980年代的中國就已泛濫成災淪為笑柄,導演居然用特寫鏡頭着意表現,並伴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畫面,實在是令人無語。
“眼下沒有比美軍進占沖繩和結束越戰更緊迫的問題,我們要求討論比希臘悲劇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學生的尖銳令人眼前一亮,但導演對時代氛圍如何影響人物命運缺乏興趣和能力,只是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場景;渡邊不吸煙是因為“不願被某種東西束縛住”,這樣一句大白話然能成為亮點,實在是因為其它台詞太過乏味。“不願被束縛”實際上是一種更大更深的束縛,導致人物不願、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可惜導演沒有就此深入下去。
你不愛我。我愛你,非常愛你。類似這樣俗不可耐的對白充斥全片。或許是原著名氣太大,你都不敢相信影片會如此糟糕------難道原著也糟到了這般地步?難怪村上春樹的鐵杆粉絲會如此憤怒,是否忠實原著是一回事,拍得是否精彩是另一回事。以劇情、對白而論,片長2個多小時的《挪威森林》對多數觀眾來說都無異於一種折磨。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電影《一起飛Flying with you (2012) | |
2013: | Love (愛/Ai) 2012 | |
2011: | 3D《肉蒲團》IIB級宣傳片 | |
2010: | 田中裕子:從“阿信”結緣“慈禧”的那 | |
2010: | 芙蓉姐姐改頭換面,潮女風範十足!(圖 | |
2009: | 陳楚生也太可憐了吧。。天娛太狠了。。 | |
2009: | 《狙擊電話亭》一流的驚悚片,甚至每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