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芝接受电影电视访问破口大骂陈冠希,阿娇流泪楚楚可怜谈当年的很傻很天真,关楚耀与卫诗在日本涉嫌吸毒被羁押,周星驰先是被陈岚、文隽、李修贤等人“倒周”随后又有一些人反口“挺周”……这个春季的香港娱乐圈,各种喜剧、悲剧、正剧粉墨登场,很热闹。
其中,《南方都市报》先后刊登了文章《周星驰时代宣告结束!》(文隽专栏)、《张国荣的时代过去了吗?》(娱乐评论),似乎都是在宣告着“XX时代的结束”,成为一时间的话题……
周星驰的神话
“随着早前王晶在电视访谈中表示对周星驰的不满,以及新鲜热辣的、“中国星”负责人向太(陈岚)对星爷不留情面的炮轰,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星驰时代,宣告结束!”在《周星驰时代宣告结束!》中,文隽如此的开篇,因为,“有才华的人,有时是不需要好友、拍档、前辈的,更不需要旧情人!但他需要老板、投资人、愿意请他拍戏的导演和监制!”“所以,当王晶开腔,当向太发表言论,那表示连他们都不需要周星驰(或者是周星驰也不再需要他们)”……
要说周星驰的时代,则不得不回溯一下他的电影作品的观众接受史。
1988年周星驰被李修贤挖掘出来参演电影《霹雳先锋》,他以独特的表演方式获得了当年的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但将周星驰推上时代、神话的“圣坛” 的还是在九十年代初,1990年的华语片票房前十名中有三部是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其中冠军《赌圣》、亚军《赌侠》,票房都超过了4000万港元,1991 年周星驰主演的《逃学威龙》、《整蛊专家》、《赌侠2上海滩赌圣》的票房都在3000万港元以上,1992年,票房前五名全部都是周星驰主演的作品,即《审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及《鹿鼎记2神龙教》,且每一部作品的票房都超过3600万港元……周星驰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神话,而他那独特的表演风格,被称为是“无厘头文化”。
1993年、1994年这两年,周星驰热稍微退热,1995年时周星驰也与刘镇伟合作了三部用心的作品,即《大话西游》(上下集)、《回魂夜》,但票房都是不尽如人意,其中《回魂夜》只取得1628万港元的香港票房。倒是这一年王晶与周星驰粗制的喜剧片《百变星君》,取得3532万港元的票房成绩。当时的香港影评人李焯桃便谈到,“须知无论从任何角度看,《百变星君》都是周星驰和王晶的创新低点……但只要观众停留在迷信名牌,相信宣传而不相信自己眼睛(或根本缺乏鉴别制作价值高低的能力)的阶段,《百》照样可以过关。那不仅是周星驰的不幸,也是香港电影的悲哀”。于是,在1996年到1999年的多部作品里,一方面周星驰响应着市场的需要不断的主演或者客串喜剧片,但另一方面这些影片里几乎找不到可以与他相互角力的对手,除了令人怀念的吴孟达(于是,后来在《少林足球》里周星驰又与吴孟达合作),于是,《食神》里直接将周星驰的这个角色塑造为“神”,而《行运一条龙》、《喜剧之王》、《千王之王2000》等作品中他也是处于非常自我的位置。
王晶请周星驰客串《千王之王2000》时已经传出不少的不快消息,而2000年没有周星驰的作品出现,直到2001年时的《少林足球》,以6073万港元的票房刷新了本土电影的纪录。《少林足球》已经是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讲述的依然是草根者如何崛起的故事,但周星驰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表现他一个人的无厘头,而是让位于科技特效,以及众多演员的集体表现。在此后的《功夫》、《长江七号》里,周星驰的转型日益明显,只是说,他的这种转型,不一定是他的影迷们所接受。
周星驰的时代
在众多媒体、观众一起塑造周星驰的神话的同时,也是周星驰时代树立的日子,并伴随着一定的时代背景所产生。
但时代是逐渐发展变化的,观众也是成熟变化的,周星驰也并非永远停留在九十年代初的那种无厘头文化的阶段,就如前面所说的,他早在1995年时已经尝试着通过《大话西游》等影片来转型,但观众更加接受的是他那部无厘头喜剧《百变星君》——这也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差异,而在此后的数年里,他依然是演着这类喜剧形象。试问一下的是,是周星驰本人不想改变自己来转型,还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将这些转型给扼杀掉呢?
而周星驰的时代,自然也就包括了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周星驰时代指的是周星驰的那种无厘头文化的时代,这在九十年代中后开始式微,1999年的《喜剧之王》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转型(但是,转型后的作品还是依然保持着一些周星驰辉煌时期的影片的模式,即使是《长江七号》里,贫富对立、身份悬殊还是构造人物关系的基础,通过小聪明或者意外扭转乾坤还是贯穿始终的叙事方式。这些也并非是周星驰电影里的独特符号,早在许冠文的喜剧作品、成龙的功夫喜剧甚至是后来的《A计划》等影片里,何尝不是如此的一路延续过来呢),也就是说,狭义的周星驰时代在九十年代末已经“结束”,在十年后的今天再谈“宣告结束”是不是有些“过时”了呢?
广义上的周星驰的时代,还包括了他出演尤其是主演的电影、市场效应等。至今可以肯定的是,周星驰还会制作电影,票房成绩也不一定一下子就会跌到一两千万港元的水平(更何况,如果说一个导演的作品,从以前的超过2000万、3000万或者4000万,下跌到2000万以下,就是这个导演的“过时”,那么每年都会有不少的香港导演“过时”了),也还会有不少拥趸者,他的时代又如何会过时呢?即使是从王晶、陈岚等香港的电影监制或者投资人与周星驰“决裂”这个角度来说,说“宣告结束”也是有些勉强——向华强他们的永盛公司在前两年已经基本上停滞了电影制作,王晶如今也是在内地寻找资金、拍摄电影,香港本土的市场,早就无法满足这些电影人的影片制作(要不干嘛文隽还早就跑来了国内),更何况,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长江七号》,其投资资金,不再是限于香港本土,影片中的香港元素,也已经被减弱到微乎其微的地步。
周星驰的时代,从神话回归到小人物(如《长江七号》,他扮演的父亲最终也还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实质上是周星驰模式的转型,而这,何尝不也是香港电影的转型呢?
香港电影的结束?
按照文隽专栏的推理、逻辑方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香港电影的时代宣告结束呢?因为,同样的,香港电影的年产量、本土市场份额都呈现下滑的趋势,本土票房远远的不及内地票房(如去年的《画皮》,本土票房只有大约1200万港元,而内地票房超过2亿,又如《叶问》,内地票房也是过亿,但香港票房不足 3000万港元),大量的香港电影人,也已经由2006年时的“北望神州”发展到了如今的“北上神州”——北望与北上,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前者还是以观望态度为主,后者已经积极的参与进来。
还是以最近的热门话题为例。2000年4月陈可辛、陈德森及冯意清创办了Applause Pictures公司,其以聚合亚洲电影力量为目标,致力于聚集一群优质的亚洲电影导演,为他们的作品宣传、包装及发行;今年2月,陈可辛则在北京与导演黄建新组成“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并联合内地的知名电影发行公司保利博纳一起成立了“人人电影”制片公司,开业作为陈德森导演的《十月围城》,并计划在三年之内拍摄完成15部不同类型的影片,“同时也希望通过与中港年轻导演的紧密合作,培养出更多未来华语影坛的中坚力量”——从数年前的Applause Pictures公司到如今的“人人电影”制片公司,其聚焦对象从以香港、韩国、泰国及日本为重点转移到现在的以中港年轻导演为目标,其制作基地也从香港转移到了内地。如果算上徐克、黄百鸣、吴思远等香港知名的电影导演或监制,更加可见这支“北上”队伍的庞大,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香港明星不断的参与进内地的电影制作呢,如《梅兰芳》中的黎明等。
或许,狭义的香港电影时代,已经结束(因为,香港电影这个说法,第一是因为其在政治身份上当年是英国殖民地,如今回归了中国大陆,第二是香港电影的八十到九十年代初的主流风格,现在逐渐的边缘化),但广义上的香港电影,则转型为大华语片,就如周星驰的时代一般。更何况,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如今也将演员的重心,转向了华语片。
在如今大华语片趋于成熟的现状下,我们谈“香港电影”,是不是这说法本身也已经过时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