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影视娱乐 > 帖子
寻找黄金时代——《午夜巴黎》能否赢金球?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1月15日15:56:25 于 [影视娱乐] 发送悄悄话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怀旧,不由自主地将今天和过去经历的某个年代、或者并没有经历过、只是想象的某个年代进行比较。影片男主角吉尔在三个世纪“穿越”一番后恍然大悟:“怀旧”无止境,一味怀旧也没出息,自己所处的年代不是同样独具价值?应该把握当下,抓紧今天


◆高伐林


  今天晚上是金球奖颁奖典礼。可惜,主要奖项的入围影片,我基本上都没有看过。看来从现在到2月26日奥斯卡奖颁奖典礼的这一个多月,我得加油。
  说是“基本上”,是因为入围影片中,我还是看过一部:由伍迪·艾伦(Woody Allen)导演、欧文·威尔森(Owen Wilson)主演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这部影片入围金球奖四个奖项:最佳剧本,最佳导演,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

 

《午夜巴黎》电影海报。画面中的天空人们会觉得很熟悉吧!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永远会与你在一起,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据说这是海明威的一句名言。更有人说,这部影片是年过七旬的伍迪·艾伦“写给巴黎的一封奇妙的情书”。巴黎如此浪漫,伍迪·艾伦在风格上狠狠地浪漫了一把,影片开头带有明信片色彩的巴黎美景空镜头,竟长达五六分钟,就着意营造浪漫得进入梦幻的气氛。
  电影讲述男主角吉尔(Gil,由欧文·威尔森饰演,恰恰对此人所出演的片子都不欣赏)在巴黎的奇特经历。他与未婚妻在巴黎度假、购物,邂逅未婚妻的一对朋友。因为写作遭遇瓶颈,男主角不太合群,独自在巴黎街头散步。午夜钟响,一辆二十年代的车开过来,不由分说将他带到一个聚会中。他才发现自己来到了十分向往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遇到了很多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名作家、艺术家。第二天午夜,吉尔就带着手稿去求教,还邂逅一位法国美女。他每天午夜都回到二十年代,渐渐与法国女孩熟悉,他觉得二十年代真是自己向往的黄金时代,但法国女孩却向往更早的十九世纪末,觉得那才是黄金时代。一辆马车将吉尔与女孩送到了十九世纪末的巴黎,两人遇见了更多的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作家、艺术家。没想到,这些艺术家们并不喜欢自己生活的年代,却对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憧憬。吉尔最终决定还是回到二十一世纪,但法国女孩不同意他的想法,留了下来……
  伍迪·艾伦的这部影片,实际上是在中国被称作的“穿越片”,穿越2010年、1920年和1890年。穿越得如此“文化”,不妨名之为“文化穿越电影”。或许这表达了伍迪·艾伦的一种文化理想,或者是满足他对众多历史文化名戏讽的乐趣?
  以我的小人之心,伍迪·艾伦玩的是双重“名人效应”,第一是邀来一帮荣获奥斯卡影帝、影后的明星,像Marion Cotillard、Rachel McAdams、Owen Wilson……甚至将法国当今第一夫人Carla Bruni,也邀来在电影中露一脸,饰演一位博物馆的导游。主人公吉尔问她:“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在爱情这方面你们法国人比较前卫。我想知道……有没有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美女导游回答:“完全有这可能,两个人你都爱,但是要用不同的方式,爱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第二重“名人效应”呢,就是通过男主角的奇特经历,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大批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艺术家等等都邀来,不是一两个,也不是三五名,而是好几十位!
  此片究竟出现了那些历史文化名人?我们中国观众可能会熟知其中的许多名字。网上有文章介绍得很详细,简化改写如下: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美国20年代著名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借主人公之口反复提到那本书;
  他的妻子赛尔妲·菲茨杰拉德(Zelda Fitzgerald),富家女,有天赋的芭蕾舞者和作家,因生活浮华和情绪多变而著称,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曾多次照抄妻子的书信和日记段落,有女权主义者认为菲茨杰拉德毁掉了一位才华远胜过他本人的女子。赛尔妲40年代起被诊断为精神失常,后在精神病院的火灾中丧生,与丈夫合葬。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与菲茨杰拉德是很好的朋友,后来两人互相看不顺眼,他曾评论:菲茨杰拉德被女人毁掉了。
  科尔·波特(Cole Porter),美国人,天才的百老汇音乐家,一战期间移居巴黎。本片插曲“Let's Do It”,出自他为1928年的音乐剧《巴黎》所作的配乐。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生于美国、移居法国的黑人演员和舞蹈家,被称为“黑珍珠”。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美国女作家、诗人、艺术收藏家,一生绝大部分时光在巴黎度过。经常举办艺术沙龙,与毕加索、马蒂斯等人来往密切,收藏和支持他们的创作。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也是她家常客,海明威曾说自己没钱时常去斯泰因家里蹭饭。她在电影中也是一副“文艺教母”气派。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美术大师。
  杜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美国女作家,作品多以女同性恋生活为主题。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西班牙国宝级电影人,达利的好友,20年代侨居巴黎。  
  曼雷(Man Ray),美国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摄影家,一生有44年在法国度过,以巴黎为创作基地。  
  T·S·艾略特 (T. S. Eliot),生于美国的英国诗人。
  
  影片主人公继续朝往昔穿越后,影片中出现1890年代的老家伙们: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法国贵族,后印象派画家,海报和版画艺术家。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法国野兽派画家。
  ……
  这部影片会从侧面勾起观众们的好奇心,我相信许多人跟我一样,看了影片之后就去查阅资料,了解这些名人——这也是伍迪·艾伦这部片子的一个贡献吧。

  电影的主题,主要就是破除“怀旧”迷思。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怀旧,不由自主地将今天和过去经历的某个年代、或者并没有经历过、只是想象的某个年代进行比较。伍迪·艾伦让男主角吉尔经过一番“穿越”后恍然大悟:“怀旧”是无止境的,一味怀旧也是没出息的:如果任何一个年代都值得“怀旧”,那么自己所处的年代不是同样独具价值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就是直面现实,活在当下,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这个主题,是把普希金的名句“那过去的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加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生的口号“从现在做起”,算不上深刻,也算不上新鲜。
  不过,影片还是赢得许多人称许,甚至有观众说这是2011年“最打动我的影片”。我想,除了探讨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年代,以及由人们在生活选择上的差异引发的思索之外,就是伍迪·艾伦特意提供的看点了:在巴黎背景的浓郁浪漫气息中,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集中到一起直接推动剧情,加上伍迪·艾伦掺进对他们的戏讽当作佐料,便煲出了一锅散发异香的文化浓汤。

  关于这个黄金时代何处寻的问题,我曾写过一篇《 如果能选择,你愿不愿生活在当代?》的博客文章,与本片所表达的主题,有所联系。我这么写道:

  人愿意活在什么时代,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热爱在各方面指标都最高的朝代,而只能根据个人的身份、职业、兴趣爱好来决定取舍。
  谁都知道,人不能离开自己的时代,但是躯体不能离开,心灵向往也不行吗?我们姑且设想这么一种奇迹吧:十二亿中国人,突然有了这样的能力,能够自己选择中国古往今来的任何年代——咱们先把外国排除在外,以免沾上“爱不爱国”之类的感情化命题——他们会作何种选择?
  我们不妨想得更为具体、也更为好玩一点。一般人听到这样可能性,在最初的茫然失措之后,一定会非常后悔过去对历史太不当回事——高考反正不考这一科目,就将之束之高阁,现在竟不知道哪个年代最适合自己了!于是,历史教授、学者顿时身价百倍,炙手可热,到处开讲座、作咨询、设专栏、上电视……
  肯定会有人选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他们会怀念共和国初创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好,人们精神面貌蓬勃向上……人毕竟是向往相对来说单纯健康的人际关系的。
  但这个年代会使更多的人一听就直打哆嗦:镇反,肃反,三反,五反,反右,反右倾,三面红旗、大跃进……那些在这个年代被杀关管的人和家属,绝对不会期望再来一遍“奋斗是幸福”的经历。我可以断言,他们甚至也不会愿意生活在七十年代后期,平反昭雪之后的年代——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活在共产党治下了。对他们而言,或许还是本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是他们心目中的黄金时代。
  其他人就会选择得非常分散了。由于多数人的历史知识相当有限,肯定那些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富强朝代、年代,什么汉代“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愿意移民前往的百分比最高。对历史有点了解的,考虑到去那些富强年代的人太多,成亿成亿地去,人口压力大增,就业不易,福利降低,或许更愿意避开大拨,钻点冷门:崇尚精神自由的,或许就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爱好英雄气概又怀才不遇的,就选择了三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艳羡墨人骚客诗酒唱和的,就去南宋、南唐……
  藏人或许去了公元七世纪的吐蕃,蒙人或许去了成吉思汗或者忽必烈时代。
  有人看中的不是时代本身,而是那个时代有谁: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著名美女,身边一定会增添很多渴慕者,能不能得到青睐亲炙,就全凭个人本事和运气了。
  也有一些更为个人化的选择。像李方看中“堂堂正正”而选择宋襄公时代,就很是凤毛麟角;还有人会为某种后来绝迹的酒,为某种失传的音乐,为某种带有异域风情的服饰和香料,为某种殡葬的风俗……
  有几个时代是肯定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防民之口犹如防川,老百姓只能“道路以目”的周厉王时代,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原军阀混战时,“文革”算不算中国最黑暗的时期,我现在尚不敢这么断言,但我敢说,无疑是中国最荒诞的时期。但这样的年代也会有人选择去的,其中有的人怀念的是掌权威风八面的快感,有的人是将之作为中国社会思潮转折点,研究崭新思想如何从专制的桎梏中挣脱;或者研究人性在非人的环境中能够有何种强度和韧性,会遭到怎样的扭曲和变异……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肯定是大量存在的。人生活在某个年代,对某个年代的弊病体会得最深切,于是便要逃离,去寻找更好的机遇。但是没有哪个年代是完美无缺的天堂,就算逃到自己最羡慕的年代,去了就能发现那儿也有许多不如意处。移民到别的朝代呆了一段再返回的大概也不乏其人——只要我们为这种“年代选择游戏”,设定一条规则:“来去自由”。

 

 

  相关文章:

  如果能选择,你愿不愿生活在当代?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谁会得金球奖?
2010: 奥巴马“被代言”成避孕套招牌形象
2010: 陈冠希复出大秀名贵手表 遭台下观众泼
2009: 妖娆迷离,冷寂入骨-十年莫文蔚